[新聞] 台金融圈巨資投入中國 專家:能安全撤回嗎

作者: sunbysea (忠言逆耳良藥苦口)   2021-09-07 20:53:28
1.媒體來源:
大紀元
2.記者署名:
大紀元記者張原彰台灣台北報導
3.完整新聞標題:
台金融圈巨資投入中國 專家:能安全撤回嗎?
4.完整新聞內文:
https://i.imgur.com/CVolrc9.jpg
據公開數據,國內五大金控對阿里巴巴、騰訊的授信、債券、股票等投資,曝險超過新臺
幣1千億元。(NOEL CELIS/AFP via Getty Images)
【大紀元2021年09月05日訊】(大紀元記者張原彰台灣台北報導)中共加強對私營企業的
監管,令阿里巴巴、騰訊等指標型中資股出現劇烈波動。而據公開數據,台灣五大金控對
阿里巴巴、騰訊的授信、債券、股票等投資,曝險超過新台幣1千億元。學者說,中共政
策正在大調整,金管會應嚴格關注相關曝險。還有業界人士說,台灣對中投資「欠缺敵情
觀念」,假設兩岸不慎擦槍走火,「這些錢拿得回來嗎?」
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日前曾以《外資把自己送入中國的火葬場》為題撰文,指出外資今
年持續賣超台股,至今未停,但卻大舉加碼中國。他解讀其因,外資太看好中國,等於不
知不覺中把自己推入中國的「火葬場」,而由於中資股近期慘賠,外資元氣大傷,只能不
停地變賣有獲利的標記套現,讓台股、韓股成為外資提款機。
關於外資動向,市場人士認為,未必全如謝金河所言,有說法指出或因聯準會(Fed)打
算縮減購債,美元指數走強,外資回流美國市場,有觀點提到外資採策略性布局,難以捉
摸。
阿里巴巴、騰訊 市值蒸發逾9兆新台幣
北京政府正加強監管私營企業,使阿里巴巴、騰訊為首的中資股股價大跌,今年起到8月
30日止,騰訊和阿里市值共蒸發3,300億美元(約新台幣9.14兆元),投資人資產大縮水

不過,台灣的資金仍有部位集中在阿里巴巴與騰訊。據台灣金管會要求台灣金控揭露的曝
險資料,截至6月30日,台灣五大金控對阿里巴巴、騰訊的授信、債券或股票等投資,合
計曝險超過1千億元(新台幣,下同),考量中資股存在風險,背後牽涉保戶的保單清償
權益可能受損。
據《金控法》第46條規定,金控業者得揭露在大陸相關的授信、債券或股票等投資。據截
至6月30日的資料,富邦金、國泰金、中信金、新光金、開發金對阿里巴巴的曝險,分別
為68億元、204億元、59億元、62億元、178億元。對騰訊的曝險則分別約37億元、217億
元、98億元、156億元、165億元。這5大旗下有大型壽險公司的金控集團,合計對阿里巴
巴與騰訊的曝險約572億元、674億元。
專家:中國並非正常資本市場
對台灣金控仍把資金投放在有風險的中資企業,前外資投信研究員、現金融科技新創副投
資長林若伊接受大紀元採訪時指出,台灣是低利率環境,資金一般得到海外找標的停泊(
parking),而高報酬的資產相應帶來高風險,壽險或金融業從中賺取利差,這個問題並
不大。
「問題是,中國並非正常資本市場。」 林若伊認為,不穩定的法規讓中國市場潛藏巨大
風險,甚至連知名投資人伍德(Cathie Wood)所投資的中資股,在這波監管行動裡都嚴
重受傷,對照到台灣的狀況,在面對中方政策風險時,台灣金融業者的憂患意識也很不足
,假設考量中國的風險,會發現風險溢酬並不高,中資股的吸引力有限。
「我們必須建立起投資中國的正確認知。」他說,某些中資股已毫無價值,這需要被更多
人察覺到,才能讓台灣對中國的曝險減少,台灣的資產保全以及金融環境,才會回歸到比
較正確的狀態。
台灣應隨時掌握對中曝險狀況
台經院院長張建一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說,台灣金控操作標的有賺有賠,這當然沒有錯,但
現在對於中資是比較敏感的,許多金融機構在中國有子行、分行並有授信的動作,這也有
曝險,假設有違法的財務操作,金管會會重罰。
他說,中國的情況比較特別,內部經濟可能出問題,加上美中貿易戰,內外循環的兩個齒
輪都轉不太動。中共又擔心資源過度跑到軟體業、服務業,因此用計劃經濟的角度,對螞
蟻金服、騰訊等私營企業採取管制,目的可能是想把有限的資源導入製造業。
張建一說,這樣的情況下,螞蟻金服、騰訊勢必受影響,股價跟著下跌,並影響到五大金
控的投資報酬率。他說,對於金控的財富操作,這無法置評,但仍要提醒的是,投資中資
股必須小心,現在美國對中企赴美首次公開募股(IPO)持謹慎態度,要求相關公司財務
要透明,加上中共政策影響到騰訊、阿里巴巴的股價,金控公司得加以衡量。
張建一說,北京政策正在大調整,台灣政府應嚴格監督,隨時掌控對中曝險的狀況,因為
這可能影響金控公司的淨值、保戶權益,加上股價下跌,還會影響到台股的波動,連帶影
響到更多投資人。
他說,中國不是法治國家,中共官員一句話就能影響市場,令市場處在不健全的狀態,「
這些金控大到不能倒,金管會對於中國曝險,應該持比較嚴格的態度。」
《大紀元時報》日前刊載台灣共同基金持有海康威視以及中航高科、中國瀋飛等共軍背景
的中企股票,這同樣是台灣資金誤投對岸的案例。關於此案,投信投顧公會在上月中旬承
諾,部分投信已出清軍企個股,或與指數編輯公司積極溝通,將盡速出清相關標的。
分析:台灣的政策普遍缺憂患意識
有15年投信、投顧資歷的金融圈人士林敬嘉(化名)接受大紀元採訪時提到,業者在設計
產品時應考量台灣投資人的觀感,不該違反國家政策和法令,「在基金產品送件審核的時
候,業者和主管機關就應該搞清楚這些問題才對。」
林敬嘉說,台灣的政策在很多層面都缺乏「憂患意識」,特別是在金融業,還有很多該做
的事情,如可設立類似「財經安全會議」的機制,設立對中國投資標的示警名單,並定期
予以更新,此機制適合金管會和陸委會共同合作,而立委郭國文已在推動此案。
林敬嘉說,多家投信投資軍工和人權爭議的企業,代表台灣在企業社會責任投資和ESG(
環境保護E,environment、社會責任S,social、公司治理G,governance)等議題上並未
真正落實,流於形式,「這對特別重視ESG的歐系業者而言,不是陷客戶於不義嗎?」「
投資這些爭議標地嚴重打擊台灣金融業的形象。」
金融業如同抗共保台裂口
從金控對阿里巴巴、騰訊的曝險狀況看,林敬嘉說,金融業如同「抗共保台」的裂口,另
外,也體現出台灣人在對中投資上「欠缺敵情觀念」。他說,「全世界很少有像台灣這樣
,鼓勵大眾資金投資到敵對方,卻不加限制的。」
林敬嘉說,金管會和投資人並沒有考慮到,如果哪天兩岸軍機擦槍走火、對峙升高,「台
灣投資人透過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滬港通進入中國股市的資金,屆時能夠安全
撤退嗎?」 這種情境下,金管會如何保障投資人的利益?或許金管會應及早引導業者和
投資大眾,降低對中曝險。
https://i.imgur.com/guFZveK.jpg
據公開數據,國內五大金控對阿里巴巴、騰訊的授信、債券、股票等投資,曝險超過新臺
幣1千億元。(大紀元)
責任編輯:呂美琪#
5.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https://www.epochtimes.com/b5/21/9/5/n13211928.htm
6.備註: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