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新藥、新科技進不了給付名單,指示藥卻違

作者: monnom (桂)   2020-12-04 21:41:38
1.媒體來源:
報導者 THE REPORTER
2.記者署名:
文字/陳潔
攝影/余志偉 王容慧
設計/黃禹禛
3.完整新聞標題:
新藥、新科技進不了給付名單,指示藥卻違法給付25年──健保費調漲後,我們能買到更
有價值的醫療嗎?
4.完整新聞內文:
在健保會付費者代表、醫療提供代表協商下,日前做出健保費費率調漲建議,衛福部、行
政院近日可望最後拍板,明年初健保費即會調漲。然而,依目前健保會醫界代表和付費者
代表提出的總額成長率及費率建議版本,明年健保約可增加300多到近1,000億的保費收入
,但至多也只能維持1~2年的健保財務平衡。
費率永遠追不上高齡化和新科技、新藥推陳出新的速度,健保更需要面對的是,如何更有
效支配總額。事實上,光是《健保法》明訂「不給付」的指示用藥,一年就用掉20億元;
簡單物理治療給付也超過70億元,若加計其他效果不明的「味素藥」及小病就醫成本,每
年即用掉數百億健保費。這類低價值醫療一年花的錢,可能比調漲的保費收入還多。
健保署、衛福部社會保險司2019年委託前健保局(現改制為健保署)局長、亞洲大學健康
產業管理學系教授戴桂英組織工作小組,針對給付項目調整進行研究、規畫。戴桂英指出
,其實在《二代健保規劃叢書》中,即對健保改革規劃方向提出建議,如健保給付結構改
革,要採取重症保險?基層照護保險?或限制給付,包含部分負擔、訂定治療指引、選擇
適用治療病患等,「新成立的工作小組就是回頭檢視,目前健保落實了哪些?還有哪些部
分是應做而未做的?結果發現,給付項目調整是相對容易執行的部分。」
包含指示用藥、感冒藥、復健、中醫傷科等,即在進行給付評估的檢討機制。戴桂英表示
,建立機制之後,執行細則還需要更多各界討論,「哪些項目可以被排除給付?例如感冒
不給付,那到什麼程度才要給付?COVID-19致死率2~3%,多數輕症,該怎麼分?這些都
有專業上的考量,」她說,未來也會廣納醫師意見,定期開會,作為評估項目。
許多人把特殊高價用藥視為健保財務殺手,但事實上,在許多療效不明、甚至低價值的給
付,才是隱形的黑洞。
低療效味素藥:保肝片、胃腸製劑,一年開出逾40億劑
「我們肝膽腸胃科醫師都知道,保肝片在臨床上效果幾近是『零』,但許多來看診的病人
其實沒有大礙,但若是沒有開藥,可能會被病家質疑不專業,最後只好選擇開一些保肝片
,來讓民眾保心安,」一名醫學中心肝膽腸胃科醫師無奈對我們說。
這類開給病人「安心」、被醫師私下稱為「味素藥」的還有胃藥。根據我們向健保署取得
的統計顯示,保肝片每年由醫師開立就高達1億劑、用掉2億元;胃腸製劑更驚人,不管指
示用藥或處方藥,分別開出7億、35億劑,支出近75億健保費。
保肝藥,主要成分Silymarin,來自一種草本植物水飛薊(milk thistle),在美國只被
列為健康食品之用,高雄長庚一份臨床運用及實證研究也指出,這類藥在台灣使用氾濫,
但無論對病藥性或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等各種肝病,療效都不明。
至於,國人普遍存在「吃藥傷胃」的觀念,食藥署曾針對民眾電訪調查發現,近26.6%的
民眾會主動要求醫師另開胃乳、胃片等制酸劑藥品,但不當服用胃藥,不僅無效、還可能
增加副作用的風險。
指示藥違法給付25年,每年吃掉20億
藥品依療效和風險,分為處方藥、指示藥和成藥。其中,處方藥療效明確、但擅自服用風
險也較高,限由醫師處方監督使用。而指示藥效果較有限、安全性較高,可由醫師、藥師
或藥劑生來「指導」民眾使用、不需處方箋;成藥療效和安全風險等級更低,民眾可以自
行購買。
《全民健康保險法》第51條第4款明訂不給付的項目中,即包含「指示用藥」,但25年來
,不僅一直由健保給付,雖然曾經「刪除」過,也只從最早的1,000多項微減至800多項,
其中包含制酸劑、維生素類、電解質、酵素類等用藥,每年使用量與金額,更雙雙高達近
20億劑、20億元。
指示用藥為何長年無法離開健保?和信醫院藥學進階教育中心主任、健保藥物共擬會議主
席陳昭姿指出,健保開辦以來,從最小的感冒到罕見、重大疾病都囊括在給付之中,許多
民眾早已習慣到醫院去看感冒,一夕之間要改變行為不容易;地區醫院、基層診所等也會
因病人轉移到社區而大受影響,導致如今指示用藥仍在給付之中,「公然違法20年」。
陳昭姿說,最早健保署將藥品納入給付時,幾乎只採「臨床效果」,只要有效就給付;但
經過25年,效果如何,或是否已有更好的藥物,並沒有經過通盤的重新分類與評估。指示
用藥影響健保財務約佔10多億元,單看藥物支出的金額並不大,重點是整體的就醫行為。
健保給付指示用藥,引導民眾即便是小病也選擇大醫院就醫,「光是感冒,健保一年就得
花上200多億。」(註)
衛福部前次長、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李玉春則說,要完全將指示用藥排除在健保
之外,困難的地方在於某些指示藥品仍有效,若沒有指示用藥可用,可能會需要使用更貴
的處方藥。「但《健保法》既然已有規定指示用藥不給付,這類藥單價比較便宜,其實是
可以考慮讓民眾自費。」
「此外,也應該建立正確就醫習慣,讓民眾第一步到社區藥局,依照藥師說明,選擇藥物
;吃了藥若沒好,再進一步轉診或就醫,才是正確的分級醫療,也才能真正讓健保給付效
益最大化,」陳昭姿認為。
輔助性的簡單復健,卻佔物理治療6成5
藥品之外,復健領域也長期被討論。
復健物理治療可以區分成3種治療模式,一是簡單治療如電療、熱敷等機器治療,佔健保
項目最多;二是一對一的徒手治療;三則是更高階的複雜治療。
而簡單治療已經被臨床研究證實,治療上是輔助性效果,成效低。但台灣簡單治療卻佔最
大宗。根據健保署統計資料,復健物理治療中,至少有6成5都是簡單治療;對病人做最詳
細的評估、複雜的治療,加起來比例至多5%左右。
簡單治療的佔比最高,而且民眾使用上幾乎無限制,讓民眾不斷到醫院報到,每次只要繳
交50元,就能進行熱敷或電療,當成便宜按摩和推拿。
台大物理治療學系暨研究所助理教授、社團法人台灣物理治療學會理事趙遠宏分析,這樣
的現況(簡單治療占比高),是醫界在健保制度下的長年因應對策。健保為了管理總量,
要求黃金治療期以外的病人治療應採簡單或中度治療為主;若門診提供中度、複雜治療達
全國90百分位,也就是提供太多服務,健保會抽審核刪。
趙遠宏說,對醫院、醫師來說,面對核刪、放大回推壓力,就會要求治療師減少執行中度
、複雜的醫療。同時,簡單治療下,物理治療師使用機器,一次就可以讓多人得到治療,
一個時段就能達到45人次;與一對一徒手治療,一個時段至多20人差別甚大。前者更因為
效果低,讓病人長期在醫院接受治療,形成惡性循環。
除了健保給付影響,戴桂英也認為,政府在意民眾觀感,不易告訴民眾這些項目無效。「
要如何跟民眾溝通,提供證據,說這些復健,也許超過一定時間再做就沒效了。我們現在
並沒有去了解,到底復健執行後病患症狀改善多少,現在常是病人自己覺得沒效果就暫停
治療,」
要如何改善?在臨床擔任17年物理治療師、近7年在學界研讀物理治療管理、法規的趙遠
宏認為,「例如在總額不變情形下,減少簡單治療的次數,並提高較高價值的給付;前者
可以透過訂定次數,若民眾症狀輕微,但超過給付次數,則增加部分負擔;而健保署也應
放寬核刪的規定,讓治療真的能對症下藥、達到效益。」
但改變都得慢慢、一點一點增加,趙遠宏說,因為只要改變就有人會受到影響,「就連減
少簡單治療次數,都會影響到現有一些物理治療師的工作型態,」因此得將醫師、醫院經
營者、物理治療師都聚集起來,討論共識,才不至於因影響太過劇烈而引起反彈。
低價值項目長年給付,新項目引進空間被壓縮
「全世界很少有國家像我們這樣,可以這麼奢侈的,不去看醫療服務有沒有效果,就是一
直給付下去,」李玉春直指。
這些低價值醫療是健保制度開辦時的「原罪」。參與早期健保討論與籌劃的台灣大學公共
衛生學系教授楊銘欽解釋,健保開辦之前,台灣的保險依身分類別開辦勞工保險、農民保
險與公務人員保險,但大多數民眾不在保險範圍,一旦生病就難以負擔醫療費用。「就醫
階級化」催生了全民健保:透過社會集體力量,讓弱勢的人也能擁有基本就醫的權利。
但因為勞、農、公保的保險涵蓋範圍不同,例如勞保給付並不包含自然產,但公保就有。
「當三個保險要合在一起變成健保時,為了讓政策穩定、減少噪音,最後就只好選擇取聯
集,只要單一保險有囊括的項目,就通通放進健保裡。」
這種包山包海的做法,在25年前的醫療環境下仍能負荷,如今早已不可同日而語。治療項
目如雨後春筍,而且都所費不貲。近年治療癌症的標靶藥物,每次治療自費萬元起跳;最
新的癌症免疫療法,每人每年治療所需費用,保守估計也高達200~400萬元。
醫療項目又貴又多,多納入一項,都會對健保財務造成衝擊。這讓當年健保成形的重要推
手、前衛生署長葉金川也疾呼,「給付支付項目太多,大家要有認知,健保已經不再可以
包山包海!」
25年前健保一年2千多億元,如今已經成長到8千億元。即使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
醫療項目的日新月異,無法將其全部納入;而原先全數納入的給付項目,隨著科技發展,
可能早已有新技術取代、或已被證實效果不高。但是,給付項目的汰舊換新機制,多年來
卻始終不夠到位,檢討或剔除給付的情形非常少數。
給付項目如一攤不流動的死水。「就想像現在健保是一個籃子,不把籃子中的東西清一清
,只是不斷的丟東西進去,最後的結果就是籃子會爆炸!」陳昭姿表示。
「我們每年花很多力氣,都在協商那些2、3百億,可是總額8千億,真正全盤討論的機會
很少,這才是我們最需要改革的地方,」李玉春說,根據現有文獻,保守估計有20%的醫
療浪費,換算下來就有1千5百億,若能推動逐步檢討機制,新項目的納入就不會舉步維艱

但這個檢討機制並不容易,二代健保之後,不少專家學者就已提出給付項目再檢討,訂定
醫療資源的優先配置(priority setting)原則,讓給付能與時俱進,但至今仍無常規性
的檢討評估機制。
沒錢、沒人建立醫療項目檢討機制,增加給付難、剔除給付更難
「低價值給付項目,不若指示用藥有清楚的分類,得仰賴臨床醫師經驗,或醫學會主動提
出、健保署檢視數據若出現異常用量時才能知道,」陳昭姿指出。
如美國即發起的「聰明選擇」運動(Choosing Wisely Campaign),由各大醫學會建議,
自己專科內前5大或過度使用的醫療項目;英國專門負責醫療科技評估(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HTA)的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NICE),則列出清單(
"do not do" prompts),對不該做的檢驗檢查、用藥提出標準建議。
台灣曾經效法「聰明選擇」,國家衛生研究院與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合作研究,以氣喘
為例,建立出不建議執行的前5項醫療服務,作為各醫學會參考,可惜的是並沒有迴響。
李玉春說,由於美國是以醫療價值作為支付導向,專科醫學會得重視醫療投入的服務品質
,因此積極投入對病人最佳的治療選擇。台灣健保制度則採論量計酬,並沒有在給付、支
付上引導醫界注重服務價值。
針對新藥、新科技引進,健保署近年行之有年,有一套評估流程;若新給付項目價格太高
,也會委託醫藥品查驗中心(CDE)底下的HTA小組擔任智庫角色,對療效、健保財務衝擊
、國外給付標準進行研究,做出完整評估資料,再交付給專家會議、共同擬定會議審議決
定。
健保署也委託HTA小組,提出一個新的再評估計畫報告(Health Technology
Reassessment, HTR),了解各國如何建立既有項目常規性、系統性的再評估檢討方式。
健保署嘗試了不少做法,但零散而不夠系統化,更重要是,沒有資源投入和支持。
「未來若對既有給付項目再評估,結果可能是剔除給付,也可能是降價或限縮給付,」但
黃莉茵坦言,要檢討已經給付的項目,因為牽涉各方利益者,比引進新項目來的困難許多

「至少未來有HTR制度,它的設定條件、衡量標準是根據醫學證據,當有實證研究證實這
個項目無助於醫療,就有更強的理由可以去各單位溝通排除給付,」李玉春說。
然而,HTA小組過去12年來,都是以健保署的計畫運作,沒有穩定的經費來源,人力上僅
有30多位成員。黃莉茵說,國外的HTA評估機構,如英國的NICE年經費約新台幣34億元、
加拿大藥品及醫療科技評估機構(CADTH)年經費約新台幣6.4億元,台灣投入僅佔前者百
分之一、後者十分之一。
台灣全民健保以高效能自豪,政府投入研究、分析的經費卻極低,看似低廉的管理成本,
卻可能浪費更多給付在低效益的給付上。
5.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https://www.twreporter.org/a/health-insurance-low-value-care
6.備註:
作者: aiglas0209 (aiglas)   2020-12-04 21:46:00
一樓都用糞便移植療法治病,從不花健保一毛錢 嘻嘻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