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拒絕身份政治的「局外人」楊安澤

作者: radiohead56 (電台頭5566)   2019-10-31 11:57:01
1.媒體來源:
紐約時報中文網
2.記者署名
JAY CASPIAN KANG
3.完整新聞標題:
拒絕身份政治的「局外人」楊安澤
4.完整新聞內文:
上個月,CNN製片人喬恩·塞林(Jon Sarlin)在他的Twitter上發了個短片——對改變心意的
川普支持者拉塞爾·彼得森(Russell Peterson)的街頭採訪。彼得森留著山羊須、穿著背心
,說話帶北卡羅萊納口音,就像一個缺乏想像力的演員可能在《週六夜現場》(Saturday Ni
ght Live)節目中扮演的川普支持者一樣。但他頭上戴的不是紅顏色的MAGA帽子(川普總統
競選口號「讓美國恢復偉大榮光」的首字母縮寫——譯註),而是MATH帽子——「讓美國更
認真思考」(Make America Think Harder),這是楊安澤的競選口號。
「我是個楊主黨(Yangocrat),」他對塞林說。「我站在民主黨一邊,只是來給楊安澤投票
的,因為我個人的意見是,不會支持建制派民主黨人,」他說。「當楊安澤講話時,你實際
上會聽到讓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當選的問題的解決方案。我們當初都想讓唐納德·
川普進去把沼澤的水抽乾(「抽乾沼澤」是川普的一項競選承諾——譯註)。我們想讓他成
為那個卓絕的局外人,世界摔角娛樂公司(World Wrestling Entertainment,簡稱WWE)的
超級明星。」他接著說:「但他其實不過是個局內人,國家的分歧也變得越來越大。」
我把這個影片發給了媒體的亞裔朋友。它讓我感到一種尷尬的自豪:這是個再典型不過的川
普支持者,他不僅支持一個亞裔美國人競選總統,還認為他是解決普遍腐敗問題的良方。當
然,這種驕傲是愚蠢的——是對那樣一個時代的懷念,即偶爾出現的「烏木與象牙」(Ebon
y and Ivory,指黑人與白人)時刻標誌著真正的進步。
值得讚揚的是,彼得森對楊安澤的身份似乎不是特別感興趣。他感興趣的,是在楊安澤和「
建制派」政客之間劃清界限。楊安澤是一名成長在模範移民家庭的企業家,畢業於菲利普斯
埃克塞特中學(Phillips Exeter Academy)和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但對支持者而
言,他仍是局外人。部分原因在於,他不是政客,而且其獲勝機會不大的參選核心理念——
全民基本收入——也並非完全主流。但對於一個無法忍受民主黨陣營的失望選民來說,楊安
澤也避開了其他關鍵的符號。他絲毫沒有什麼令人煎熬的「覺醒」。他避免負面信息。他不
是女性,也不是白人、黑人或拉丁裔美國人。正如徐華(Hua Hsu)最近在《紐約客》(New Yo
rker)一篇文章中所指出的,他成功地成為一個淡化「身份政治」的「亞裔普通人」,並選
擇傳達一種幾乎不合時代的信息,即每個人都要走到一起——這條信息樂觀的含糊其辭與其
他人的意願形成對比,後者願意深入探討校車政策、賠款或性別平等這類棘手的問題,無論
這些問題多麼空洞。
徐華指出,對於亞裔美國人而言,這樣的人很熟悉,他們被視為局內人,因為他們很容易融
入白人文化。楊安澤長大時,是家鄉僅有的幾個亞裔之一,忍受著種族虐待和欺凌,如今你
仍然可以看到他以務實、幾乎是輕蔑的方式談論身份認同的防禦機制。當這樣的亞裔進入精
英工作場所,再次被白人包圍,他們往往會利用這樣的機制發揮巨大成效:他們是所謂的模
範少數族裔亞裔,「和其他人一樣」,他們不「打種族牌」,知道如何讓別人確信他們屬於
這裡。當楊安澤談到他的移民父母,他從經濟角度形容父親為通用電氣(GE)和IBM創造的專
利「對美國來說是一筆相當不錯的交易」。他有個習慣,喜歡拿自己開一些帶種族色彩的玩
笑,就像一個孩子在一所新學校裡試圖討好別人:「我是亞洲人,所以我認識很多醫生」或
者「川普的反面就是一個喜歡數學的亞裔男子」。楊安澤甚至公開原諒肖恩·吉利斯(Shane
Gillis),這個被《週六夜現場》 解僱的喜劇演員稱楊安澤是「猶太中國佬」等。他對待
種族問題的方式是一個非白人候選人多年前可能採用的和解方式——巴拉克·歐巴馬(Barac
k Obama)談到自己是個「有著好笑名字的瘦小孩子」時,用的就是這種方式。它承認種族差
異,但要求我們——謙遜地、有點屈辱地——克服它。
對於那些討厭思考身份認同的白人選民來說,這可能與他們認識和喜歡的許多亞裔美國人相
似。但對於進步的、向上流動的亞裔美國人來說——他們中的許多人已將自己的身份認同與
更現代的政治意識結合起來——楊安澤的做法引起了憤怒。事實上,本月他會見了一群亞裔
美國人和太平洋島民記者,記者們就他在種族問題方面的言論以及這些言論可能對他人造成
的傷害提出了尖銳的問題。如今,那些盡量縮小自己與別人差異的少數族裔,在同胞看來就
像是任性的孩子。
楊安澤的一些言論也困擾著我。但他拒絕參與禮貌的身份政治,這一點令我更感興趣。我們
這些以思考、寫作和談論種族問題為生,對權力和特權進行挑釁性解構的人,總是把自己與
一些模糊定義的反抗種族主義現實的造反聯繫在一起;無論我們在哪裡工作,無論是在哈佛
還是在《紐約時報》,我們首先通過我們的身份定位自己,然後才通過我們的工作和它所提
供的經濟自由定位自己。但當我最近在《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上讀到有關楊
安澤見面會的專欄文章時,我被某些東西打動了。我認識文中幾乎所有相關的人,包括專欄
作者弗蘭克·熊(Frank Shyong),他是我的好朋友。在我看來,所有觀察者,尤其是亞裔美
國人,都會把那篇文章裡的大多數人視為內部人士——這些專業人士受過令人羨慕的教育,
利用他們的影響力來推動關於身份的觀念,它們相當部分來自精英大學的文化研究項目。
這是多元文化主義的一種特殊形式,我們稱之為「身份政治」。它在歐巴馬總統任期內蓬勃
發展,尤其是在我們關於流行文化的對話中。然而,在一個種族衝突加劇的時代,它的擔憂
正顯露出疲態。如果你把注意力集中在諸如哪位好萊塢演員可以扮演虛構角色,或者組織會
議,讓那些擁有好工作的人引導總統候選人表達他們的觀點等問題上,任何聲稱不關心這些
事情的人都很容易被認定為大膽的局外人。一些候選人以前曾因政治訴求而拒絕身份政治,
但我想不出有哪位候選人像楊安澤這樣溫和地拒絕身份政治。人們知道那些關注身份的人更
喜歡楊安澤說什麼,有些人似乎很欣賞他這樣安靜地拒絕說那些話。關於這些觀念的普遍性
以及它們可能的失效日期,這說明了什麼呢?
看了那段影片裡的彼得森,你會想起許多美國人,他們可能會因為楊安澤在種族問題上的異
議而感到振奮。在專欄的後半部分,弗蘭克·熊描述了他去參加楊安澤的見面會,並且採訪
了他的亞裔支持者,其中大多數人說,雖然他們不喜歡楊安澤被視為錯誤的言論,但他們並
不認為這是什麼大事。我想,他們對「代表」的看法更簡單——我第一次看薩林的採訪時,
也有這種走錯了時代的感覺。簡單的看法是,楊安澤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他是一個競選總統
的亞洲人。但也有一種不那麼簡單的看法——許多人可能會把那些自詡為種族政治仲裁者的
人以及努力讓他們滿意的候選人看作權勢的化身。這些人會很高興看到有人願意打破我們嚴
格的規定。
5.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https://pse.is/M7E4P
6.備註:
連川粉都轉向支持楊安澤惹,看來民調上漲、氣勢看漲指日可待。
楊安澤與其他民主黨最大的不一樣,就是不攻擊政敵、不打川普、以謙遜、幽默跟溫和的方
式說服別人跟推行政見。
亦不以亞裔或民主黨流行的PC來大搞政治。
#YangGang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