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不被言說的歷史:剷平東非的一戰戰役

作者: ahuang80919 (咦?)   2018-11-07 20:30:26
1.媒體來源:
半島新聞(Al Jazeera)
2.完整新聞標題:
Untold History: The WWI Battles that Levelled East Africa
不被言說的歷史:剷平東非的一次大戰戰役
3.完整新聞內文:
(這是翻譯,原文請走下方網址)
(三蘭港,坦尚尼亞)
一百年前,1918年11月11日,停戰協議為一次大戰歐洲戰場的戰爭畫下了句點。
但是對於東非國家來說,戰爭在那之後還持續了整整兩星期。
自1914年以來,大英帝國的士兵們與東非的一小支德軍打了四年的游擊戰。
在1918年11月25日,盟軍和德軍簽下了條款,結束了這場持續四年的衝突。這場戰爭造成
了數以萬計的非洲士兵喪命,並殃及了住在方圓750,000平方英里內—德意志帝國的整整
三倍大—的平民。
藝術家Kathleen Bomani自幼在坦尚尼亞長大,她也是個一次大戰的專家。
「我對於一次大戰瞭若指掌。」她說。「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
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一百周年紀念,她在柏林對「這裡發生了什麼?」的主題進行了
演講。
在Bomani二十歲的時候,她意識到戰爭並不僅僅發生在坦尚尼亞、盧安達、浦隆地(當時
的德屬東非)還擴散到了莫三比克和尚比亞。它持續的時間還和歐洲戰場一樣久,並且帶
來了可以與之相比的破壞。
她產生了許多疑問。為什麼這場戰爭僅僅是被視作歐洲壕溝戰場的陪襯?有任何戰鬥的痕
跡遺留下來嗎?為此她走遍的坦尚尼亞,跟隨著非洲士兵和民夫的腳步去探索他們的歷史

半島記者:一戰的時候東非發生了什麼事?它和歐洲的戰鬥有什麼不同?
Bomani:若要了解這場衝突的範圍,你必須得先了解德屬東非是由現今的浦隆地、盧安達
、以及絕大部分的坦尚尼亞所組成的。
這塊土地的龐大以及它的地形意味著在這裡發生的戰鬥形式將和歐洲戰場完全不同。
它沒有像歐洲戰場一樣有那麼多的壕溝戰。與此相對的,德軍和盟軍相互追逐對方,常常
以一天30公里的速度進行。
為了補給,他們剷平村莊,徵招平民為兵或是讓他們成為搬運補給的民夫。大部分的士兵
和民夫死於營養不良、過勞、瘧疾、舌蠅和黑熱病,而非死在槍口下。
值得注意的是,在僅僅七年之前,德屬東非才剛爆發了一次大型的反殖民起義—馬及馬及
戰爭。
有鑑於此,德軍部隊使用了當時十分有效的游擊戰術來對抗盟軍。
半島記者:戰爭的代價是什麼?
Bomani:對於德軍司令官保羅.馮.萊拖—福爾貝克來說,東非戰爭不過是為了擾亂盟軍
的注意力,目的在於把盟軍士兵從歐洲戰場上調開。
英國仰賴著從殖民地調來的士兵:那些從迦納、奈及利亞、西印度、牙買加、烏干達、肯
亞、南非來的部隊。
他們和比利時、葡萄牙的士兵加起來,盟軍的兵力來到了15萬。德軍兵力約在兩萬五千左
右。
更令人驚嘆的是這四年的民夫人數。總人數超過了一百萬人。
士兵們走到哪,他們便徵招到哪。官方統計的死亡數是十萬五千人,不過我們幾乎可以確
定這個數字被低估了。
基本上,民夫的性命是不重要的,因此也沒有被準確地記錄下來。我們可能永遠也不會知
道一戰裡死去的非洲人有多少。
半島記者:你走遍了坦尚尼亞去發掘戰爭留下來的痕跡。它們看起來怎麼樣?
Bomani:非洲士兵和搬運工沒有官方墓園,留下來的戰場痕跡也不多。
留下來的都是德國殖民時期的建築,它們在1918年以後很快地就被拋棄了:在坦噶的醫院
、林迪的堡壘、姆萬紮荒廢的火車站、還有給德國總督的漂亮房子。
你看到這些建築第一個會發現的是它們都被蓋得美輪美奐。建造的人希望它們可以長久的
被使用。
德國人顯然想要長期統治他們的殖民地,隨後而來的英國人也是一樣。
第二件事情就是它們都空蕩蕩的。這些建築都在精華地段,常常直面海景、在戰略性地點
或是鬧區裡。就算這樣還是沒有人去使用它們。它們帶有著一種還未被撫平的創傷的感覺

半島記者:妳在妳的展覽中提到坦尚尼亞南部的戰爭痕跡似乎和別的地方不同?
Bomani:在南邊我們幾乎找不到戰鬥的痕跡。在最血腥的戰役之一的馬希瓦戰役裡,死亡
人數在短短三天便達到了數千人,但我們幾乎找不到相關的痕跡。
但是那裡有座教堂是那個時期的基督教傳教團遺留下來的。這種教堂紀錄了戰爭期間的日
常生活:他們記錄了村民們把牲口賣了換錢以躲避戰爭,學校的學生數急遽下降。
與此同時,英國傳教士寫下了在戰爭結束後德國傳教士留下來的土地和教徒將可以為他們
所用。
在南方高地裡留下來的這些紀錄讓人們知道戰爭的規模有多大,並顯示當時住在這些地區
的人們都體會到戰爭所帶來的影響。
半島記者:在找到這些一戰的痕跡之後,妳有什麼感想?
Bomani:一方面來說這些足跡的存在是件好事,要不然你可能會對於戰爭是否真的有發生
感到懷疑。
另一方面,這些痕跡並沒有被研究或是討論,因此一次大戰的紀念就算在坦尚尼亞主要都
還是有關歐洲方面的事。它們並不是一種紀念,而是代表了坦尚尼亞被殖民的歷史。
半島記者:妳在妳的展覽會上說了妳已經把一次大戰的研究當成了一種個人任務。為什麼
會這麼說呢?
Bomani:我是個蘇庫瑪人(Sukuma),坦尚尼亞北部的民族。自古以來蘇庫瑪人都是農夫,
他們跟著音樂進行農業工作。
在百年紀念期間,我調查了一些一次大戰期間的歌曲,當時很多蘇庫瑪人都被德軍徵招去
當士兵或搬運工。
我注意到有一首歌的歌詞是這樣的:
「平原上巨石互相爭鬥/德國人和英國人/他們四處奔走/都是為了牛。」
在這裡,「牛」意味著資源、土地、牲口與錢財。換句話說,搬運工們很清楚這場戰爭的
本質就是個殖民計劃。
我也被這些歌曲中的顛覆性力量給驚訝到了—他們和以往戰爭期間常常被當局拿來當作宣
傳工具的忠誠的非洲士兵的形象不同。這些歌曲代表著更廣大的非洲群眾在一次大戰時的
體驗。就算農業方法已經改變,我們都應該把它保存下來。
半島記者:坦尚尼亞是如何紀念一次大戰的歷史的?妳為什麼覺得這對國家的未來很重要

Bomani:我們通常會在士兵的墓地舉辦一些紀念活動,時間是11月11號而不是11月25號。
我去過三蘭市、坦噶、莫西、伊林加的墓園,但是他們都沒有承認非洲人士兵和民夫的貢
獻。
缺乏對非洲士兵貢獻的承認顯示了如今的「Black Lives Matter」活動有多重要。因為就
算在面對史上最知名的歷史事件的時候,人們對於非洲人性命的損失還是有一定程度的遺
漏。
半島記者:百年紀念是否會和往年有所不同?
Bomani:今年三蘭市大學將會舉辦一場有關德國殖民史的會議。專家們將會討論在非洲戰
爭裡那些令人不太舒服的真相。
已經有人開始討論是否將東非戰役納入課綱。坦尚尼亞已經開始面對過去,並向前邁進。
在歐洲紀念了一戰已經100年的同時,非洲才剛開始這個篇章。雖然百年紀念已經快過去
了,但現在還不算太晚。
4.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https://goo.gl/DZpi52
5.備註:
這次翻得有點抖,尤其是歌詞那邊囧。有重大誤譯請指正,有時會為了文章通順小改。
其實她中間提到Black Lives Matter的時候我有點嚇一跳,畢竟這活動有時候還蠻有爭議
的。對於對非洲人貢獻的忽視我想還是跟歷史學界的歐洲中心主義比較有關,不過近幾十
年來開始有更多的歷史學家從不同的角度看待歷史,多了很多不同的看法。
這篇文章裡Bomani用歌曲去解析當初的狀況就是個很有趣的研究方法。
非洲的新聞果然還是半島比較多啊。
台灣好像對一戰的討論度好像比較低?今年是一戰終戰100周年,我翻譯篇文章紀念一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