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外資撤離中國成顯學 台商撤資頻受阻

作者: a78615 (XD)   2018-10-15 22:41:34
1.媒體來源:
大紀元
2.完整新聞標題:
外資撤離中國成顯學 台商撤資頻受阻
3.完整新聞內文:
https://img.epochtimes.com.tw/upload/images/2018/10/14/347417_medium.jpg
2017年7月,鴻海總裁郭台銘宣布將在美國投資100億美元,第一步選擇在威斯康星州設立
液晶顯示(LCD)面板廠,為跨國企業大舉撤離中國開下第一槍。(Andy Manis/Getty
Images)
文/記者吳旻洲
隨著美中貿易戰不斷升級,外資撤離中國的步伐呈現加快的趨勢,許多國際大廠紛紛前往
東南亞、印度、甚至美國尋找新的生產基地,製造業撤離中國已成為業界顯學。不過有業
界人士表示,由於政治力量的干預,台商撤資中國很困難,不僅要面臨地方政府百般刁難
的問題,即便結束企業錢要怎麼拿回來也是問題。
早在美中貿易戰開打之前,近年來許多外商就因為中國的土地、人工成本不斷上升,企業
利潤減少,而頻頻從大陸撤資。2017年起中國又掀起一連串的「限汙令」,撼動昆山、珠
海、天津等地的產業鏈,許多傳統工廠被迫關廠,僅京津冀地區關停的企業,就高達17.6
萬家,衝擊之大讓許多外商考慮撤資。
不僅如此,外商在中國若發生貿易糾紛,中共執法的過程非常不透明,外商無法用法律保
障自己的權益。而且還要面臨網路審查、市場壁壘等多種障礙,導致外商對中國市場越來
越沒有信心。而且中共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不力,也是外商撤資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7年7月,鴻海科技集團總裁郭台銘宣布將在美國投資100億美元,第一步選擇在威斯康
星州設立液晶顯示(LCD)面板廠,創下美國有史以來外國企業最大規模的綠地投資,也
為跨國企業大舉撤離中國開下第一槍。
2017年底到2018年中,日資世界500強兩大巨頭—日東電工(Nitto)和尼康(Nikon)公
司,相繼撤離中國蘇州,韓國電子大廠LG 也將智慧型手機業務退出中國,全球鞋業代工
龍頭寶成集團也傳出將生產線悄悄撤出中國市場。
2018年7月開始,美國先後對中國實施三波「301條款」的制裁清單,美中貿易戰不斷升溫
,包括美國硬碟大廠希捷、韓國三星電子,日商東芝、Sony、化學製造大廠旭化成(
Asahi Kasei)等國際企業,已經將生產線撤出或是準備撤出中國,轉移至工資較低的東
南亞、印度、巴西等地,或是直接搬遷至主要市場美國、歐盟建廠生產。
而台灣、香港在大陸投資的企業,也已經開始轉移在大陸的生產線,或者加大了在大陸以
外國家的投資。
蘋果、Sony、惠普和其它許多全球品牌的電源組件供應商台達電,於7月31日宣布將斥資
21.4億美元收購在曼谷上市的Delta Electronics(Thailand) Public Company。該公司
在泰國、印度及斯洛伐克的製造基地,將有助於對抗貿易不確定性。
此外,生產伺服器用主板的台灣廣達(Quanta)、緯穎(Wiwynn)等ODM廠商正在考慮把
設在大陸的生產線撤回台灣。
談到外商這波出走潮,宏橋訊息企業集團總裁盧鐵吾表示,外資企業在中國面臨很多不公
平待遇,常常都是敢怒不敢言,尤其在智慧財產這部份,「中共是無所不用其極的侵占」
,廠商也不知如何申訴,而且還要求與中國企業合資,許多新創技術常在無形中被偷走,
即便不是合資企業,中共也會用強制的方式要求技術轉讓。
盧鐵吾說,中共不斷竊取技術,其實是為了發展自己的高科技產業,這幾年除了半導體產
業之外,台商在中國幾乎已經沒有優勢,尤其是《中國製造2025》,「這個全世界都怕」
;以前台灣自豪的農業,也因為台商大量把種苗與養殖技術帶往中國,現在除了土壤種植
條件不適合的之外,其它幾乎在中國都可以種植,未來台灣農業優勢越來越少。
台商受政治因素干擾 撤資中國層層受阻
至於中美貿易戰,台商會受到什麼樣的衝擊?盧鐵吾分析,在大型企業部份,由於中國出
口到美國的前十大企業中,台商就占七家,而且主要集中在高科技方面,因此美國第三波
2000億的貿易制裁,台商肯定會受到衝擊,但這些企業在其它國家都有工廠,如台灣前6
大ICT產業,在東南亞、歐洲都有工廠,因此可以轉單、影響不大。
「但轉單就等於是變相撤資,中共允不允許這些大企業撤資?會不會產生什麼想法?這就
是很大的問題了」,盧鐵吾說,在中國大陸民族主義那麼強的情況下,台商會受到政治干
預、撤資會比較困難。
他表示,企業若要結束在大陸的投資其實很困難,他自己在大陸也有兩、三間公司沒辦法
結束,原因是當初設立公司時,地方政府給予的優惠還沒到期,要關停就要把當時享的優
惠吐出來;且地方政府對撤資非常敏感,還要面臨清算的問題,而且就算結束大陸的企業
,錢怎麼拿回來也是個問題,此外還有雙重課稅、所得稅等問題。
而中小企業部分,盧鐵吾表示,由於目前中小型台商漸漸都改往內需為主,做出口的比較
少,因此美中貿易短期的影響面比較小;至於青創部分,由於年輕人去中國多往服務業發
展,跟出口沒有太大關聯,因此目前影響還不大。
外資要求台商 「不准Made in China」
台北企業經理協進會理事長高長表示,美國第一波制裁清單,對從中國進口的818項、價
值340億美元商品課徵25%關稅,當時對台商影響不大;第二波則有279項、價值160億美元
商品被課25%關稅,其中有部分半導體產業受到波及,有些台商就感受到影響了。
不過在第二波制裁時,他詢問過很多在大陸經商的學生,當時很多人都認為影響不大、抱
著且戰且走的心態,直到川普政府公布第三波2000億制裁清單後,許多台商認為再這樣打
下去,台商在中國「真的沒辦法生存了」。
高長說,而且近年台商在中國的經營情況每況愈下、越來越難生存發展,許多台商都認為
見好就收,少部分人認為想再拼拼看,但中美貿易進入持久戰,很多台商都想選擇撤離中
國。
不僅如此,外國大廠也不斷施壓,要承接代工的台商轉移生產基地。高長表示,台商在大
陸的獲利空間本來就很小,如今關稅提高25%,國外品牌大廠感受到壓力,下單時把球丟
給在中國承接代工的台商,「不准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否則就轉單」,這也讓
台商不得不考慮轉移生產基地。
中共想利用台商當管道 盜竊它國先進技術
高長說,美中貿易戰雖然檯面上說是要解決貿易逆差的問題,但其實關鍵是美國要對中共
盜竊知識產權做出反制,因此管制只會越來越嚴格,此時中共可能會把目標轉移到台商,
企圖透過台商去取得美國或其它國家的技術,因此台商受到重視的機率會越來越高。
「中共會無所不用其極、各種手段威脅利誘,從台灣取得他所要的技術」,他強調,這對
台灣是機會、還是挑戰仍待評估,但個管道相信美國政府一定會看到,未來美國會用什麼
態度處理,也值得政府與台商重視。
4.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https://www.epochtimes.com.tw/n262124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