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高雄宜居 移居高雄

作者: pttwarrior (保持好心情)   2018-10-15 21:56:39
1.媒體來源:
聯合新聞網
2.完整新聞標題:
高雄宜居 移居高雄
3.完整新聞內文:
【文/朱冠諭 攝影/顏麟宇】
  高雄市政府近年來積極布局文創、綠能、精緻農業等新興產業,吸引許多人返鄉,投
入創業行列。在高雄市政府新聞局9月底舉辦的「高雄宜居.移居高雄」分享會上,多名
青年也分享他們的生命歷程和在高雄創業的經驗。
苦苓 :高雄人情味濃厚
  活動開始前,主持人苦苓笑稱自己現在也是高雄人:「因為沒車、沒房,只好搬來高
雄和太太一起住。」他認為高雄人情味非常濃厚,包括有次去區公所辦事,手裡抱的狗突
然大便,馬上就有好幾人幫忙解圍;他和妻子辦結婚登記時,公務員也在大門前列隊歡迎
,令人感到相當溫馨。
https://i.imgur.com/gbEsCtK.jpg
高雄市政府新聞局長張家興表示,他10年前原來是台北人,出了台北後,他看見高雄有著
不一樣的競爭力。雖然過去因為發展重工業付出沉重代價,但在近年積極推動產業轉型之
下,高雄已經蛻變為國際宜居之都,成為另一個高科技重鎮。現在市府也更重視綠地面積
,和居民的休閒品質,希望延攬中高階人才回流。
  新新聞社長王學呈致詞時則提到他對高雄有一份特殊感情,因為他是在高雄服役,之
後每年也都會南下畫圖,紀錄高雄各地動人的景致。他表示,現在講求「全球趨勢、在地
發展」,台北很多店經營不下去,就是因為很多利潤都給了房東。他認為,高雄物價便宜
,地理條件優越,其實北漂的青年都可以考慮回鄉,重新看見高雄的多元、熱情與可能性

電影導演 高雄尋夢
  孫介珩是第一位分享人,他說會選在高雄居住的原因,不外乎就是生活很舒適,「像
我住在鹽埕區就很舒服。」外表粗獷的他是一名電影導演,雖然出生於台北,但大學畢業
之後到澎湖萬安島當綠蠵龜巡護員的經歷,讓他開始對生態議題產生興趣。同時,他也想
起高中時就萌生的導演夢,決定到紐約進修電影製作,嘗試用不同媒介說故事。
  回到台灣後他聽從朋友建議,嘗試「駁二人才回流計畫」,並成立「看不見工作室」
。這個名稱源自於楊德昌的作品《一一》,「我希望可以像片中的小男孩,把被許多人忽
略的事情拍出來。」提到最想拍的題材,孫介珩表示自己相當關注弱勢族群的議題,其中
包含生態、環境與人權。
  創業的過程中,孫介珩坦言有發生過小小的家庭革命,但家人後來都決定尊重他。真
正的困難在於,「創意」這個事情很難賺錢,他們必須找到方法讓工作室營運下去,而暱
稱為「烏魚子樓上秘密基地」的DAKUO(打狗)數位內容創意中心在這個時候提供他很大
的幫助。
新興產業孵育室
  「這裡不僅是廠商投資高雄的跳板,也是潛力新創的孵育室」DAKUO數位內容創意中
心的總管Emma表示,高雄過去以重工業起家,但在產業轉型後,這裡山海河港的絕佳地理
位置更利於新興產業發展
  Emma表示,新創產業在DAKUO數位內容創意中心不僅可以得到政府的招商支援與創業
輔導,透過這個跨領域的創新交流平台,業者也能與大專院校、研究機構進行多方資源合
作,吸引更多產業相關人才進駐。
  在這樣的基礎下,孫介珩的夢想開始茁壯,高雄低廉的物價也給了他更寬廣的生活空
間。在他拍攝的影片中,行駛的渡輪、穿梭的輕軌、騎機車的人們順著海風前行,這些不
斷變換的光影記錄著最真實的高雄。
越野單車國手 返鄉農創
  曾是越野單車國手的莊承翰,談起創業的經歷。他表示自己從職業運動員退役之後,
就在台北當了8年的業務。那時的他年薪百萬,但因為捨不得家鄉務農的父親太過辛苦,
所以決定轉換跑道。
  回到家鄉後,莊承翰發現,雖然從事農業依然可以有百萬年薪,但扣除成本後,往往
無法獲得多少利潤。就在務農的第三年,家裡栽種的檸檬盛產,莊承翰雖然每天一早就得
到農場採收,直到凌晨才返家休息,但檸檬數量太多導致價錢低落,一整年的辛勞等於化
為烏有。
https://i.imgur.com/gEuM0Fn.jpg
之後,莊承翰開始思考轉型,同時他發現台灣的黃檸檬都是依靠進口,「既然沒有人來做
,我們就來想想可不可以生產我們自己的黃檸檬。」
  在朋友介紹下,他參加高雄的型農培訓班,「去了之後,發現裡面都是年輕人,7成
是農夫,2成是加工業者,1成是通路業者。我們認識了一群很年輕的農夫,大家可以在裡
面互相交流。」透過加工及通路業者的幫忙,也解決了先前檸檬盛產的問題。
黑啤酒冰淇淋 傳統產業翻新
  不過別以為要付出極大勞力的農業工作,只有男性才願意接手。在高雄大樹區生活打
拚的兩個年輕女孩:江淑媛和曾湘樺,也齊聚分享她們的故事。
  江淑媛說,她的老家原來是走過六十載的冰店,裡頭佈置了小橋流水、花卉草木,在
過去純樸的年代常是年輕男女約會的好去處。如今傳統產業衰頹,在延續傳統文化之外,
也得推陳出新,研發創新的「玉米筍冰淇淋」和「黑啤酒冰淇淋」吸引更多顧客上門。
玉荷包香腸 創意獨具
  而在高雄長大的曾湘樺坦承自己過去曾很排斥家鄉,不過隨著年歲漸長,她開始感受
對這塊土地的熱愛。自父親從鄉長退休後,為了持續幫忙里民銷售玉荷包,也決定接手這
項行業。
  對她而言,最大的挑戰在於玉荷包是產季非常短的作物,一年只有兩個星期,在大約
十天的日子裡,要如何解決這麼多玉荷包成了急待解決的問題。為此,她成立產銷班,協
助農民銷售玉荷包,並創立公司,發展精緻農業,獨創「酒釀玉荷包香腸」,改善農業生
產過剩的窘境。
  莊承翰、江淑媛和曾湘樺,三人的經歷不只顯示年輕勞動力的加入將可使農業發展的
前景更加廣闊,也證明年輕人只要掌握機會就是通往成功的關鍵。
本文轉載自風傳媒
https://www.storm.mg/article/518951
https://www.storm.mg/article/518968
4.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https://udn.com/news/story/6966/3422293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