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兩岸與其議論做「情報」 不如思考展「情緣」

作者: morgen (哇哈哈)   2018-09-18 14:28:40
1.媒體來源:
中時電子報
2.完整新聞標題:
兩岸與其議論做「情報」 不如思考展「情緣」
3.完整新聞內文:
2018年09月18日 10:55 中時電子報 劉屏/華盛頓18日電
大陸官媒稱台灣在校園裡吸收陸生從事諜報工作,一時諜影幢幢,真相待明。正在訪美的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張競指出,與其議論「情報」,不如思考如何建立「情緣」,使陸生成為兩岸關係正面發展的助力。
張競表示,兩岸政治關係前景不明,雙方因此展開諜報交鋒,絕不令人意外;唯大陸媒體持續跟進報導此等情事,「究竟是對內教育,抑或是對台叫陣」,這是應該關切的重點之一。
曾在美國海軍戰爭學院進修的張競接受訪問時指出,情報吸收佈建手法眾多,對於政治有所異議者,可以運用理性加以說服;喜好名利對於本身際遇不滿者,可以運用金錢與名位加以引誘;對於意志薄弱又貪戀女色者,可以運用桃色陷阱加以挾持。不過,這種吸收與被吸收的關係是動態的,可能變化,當吸收佈建對象貪得無厭,胃口變大,可能造成約制關係失控或破裂時,吸收者就必須斷然捨棄。
張競進一步指出,佈建單位有意吸收的對象如果正值春風得意,這個對象不太會變節,故吸收困難。所以佈建吸收在原則上都是燒冷灶,「必須耐心,放長線釣大魚,才有可能在日後獲得理想成果」。
這位前海軍「中權」艦艦長表示,有些人在事業發展上遭遇困境,無法再上層樓,在「搶搭末班車」心態下,較可能出現貪瀆或出售情報等情事,這是情報蒐集上最典型的短線交易。相形之下,佈建工作需要長期培養關係,希望被吸收對象能夠在黨政公職循序漸進,開花結果,使佈建單位獲得機密情報,「這個過程不但冗長,而且充滿變數」。他說,這種耐心經營的作法固然紮紮實實,但以今天台灣的政治文化而論,主其事者有多強的意願買進「潛力股」,耐心等待其增值,其實很值得懷疑。
張競認為,陸生到台灣進修,對於其未來在大陸黨政公部門發展,這一段台灣經驗「究竟是加分利基,抑或是減分障礙?」他說,要評斷台灣是否可能在校園吸收陸生,這是要思考的真正關鍵。
張競強調,台灣向來沒有好好「經營」陸生。大陸許多都會不乏留美、留英、留日、留歐同學會,但無留台同學會,大陸台商似亦未考慮重用曾留學台灣的陸生,凡此種種,使陸生返回大陸後未能獲致應有之社會影響力。張競認為,與其針對校園諜報活動等負面因素加以細究與表態,毋寧思索如何運用陸生在台灣的學習所得、經驗、交往、回憶,建立適切的情緣,讓他們在大陸社會發揮穩定兩岸關係之正面影響力。
(中時電子報)
4.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0918001582-260407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