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回歸專業討論淹水吧

作者: junby (junby)   2018-09-09 00:57:18
※ 引述《ila9970 (ILa)》之銘言:
: ※ [本文轉錄自 HatePolitics 看板 #1RazVPM0 ]
: 作者: lofan (史帝芬霍銅) 看板: HatePolitics
: 標題: [討論] 回歸專業討論淹水吧
: 時間: Sat Sep 8 22:08:20 2018
: 每到下大雨 又開始會有一方人見獵心喜 急著要批對方
: 但事實就是 台灣的防洪標準就是以每小時70-80mm的標準在設計
: 前陣子高雄的淹水、這次台北的淹水都超過這個標準
: 很多人會罵 怎麼那麼沒遠見沒想到極端氣候
: 但若是一開始設立每小時100mm的標準
: 雨水下水道勢必要挖得更寬更大 預算勢必要增加
: 又會有人質疑政府又在貪污綁樁了...
: 而台灣的防洪設計 容我在下面分別介紹台北高雄的模式
: 台灣現在的下水道系統 主要分為汙水下水道和雨水下水道
: 汙水下水道連接工業廢水、家庭廢水 經由特定的管道匯集到汙水處理廠
: 至於雨水下水道 則是馬路旁的水溝先匯集到箱涵
: 再藉由遍布整個城市的雨水下水道(只要馬路上看到的人孔蓋基本上都是)
: 藉由抽水站直接送到河或海或是滯洪池
: 而台北市周邊有淡水河和其支流 這些河周圍都有相當高的堤防
: 抽水站可以直接將雨水下水道匯集的雨水 快速抽到淡水河和其支流
: 淡水河又能藉由和海平面的高度差 不斷將匯集的河水排放到海中
: 至於高雄方法則和台北不太一樣
: 高雄也有愛河和其支流覆蓋整座城市
: 但因為愛河其實當初是人工運河 和海平面並沒有高度差
: 也就是一旦利用抽水站將雨水下水道匯集的雨水抽到愛河
: 愛河是只會暴漲而淹到陸地上的...
: 也因此 高雄需要廣布滯洪池來做為宣洩雨水的中繼站
: 一開始先將雨水抽到各個滯洪池 等到雨停後再逐漸引流到愛河或是海邊
: 了解這個邏輯 就可以知道為何台北不需要廣布滯洪池就可以達到宣洩效果
: 因為即便台北市是盆地 他的海拔依舊高過沿海的高雄市
: 也因此台北這次即便小淹 很快積水就退去了
: 高雄前陣子淹很慘 但兩個小時左右積水就都退得差不多了
: 也因此 北高的治水都算是成功的 只是尚不能應付極端氣候
: 僅希望板友都能了解背後的邏輯 而不要隨媒體起舞就是了...
防洪標準不僅考量每小時降雨量來設計
它包含了空間概念,以流量來設計。而普遍的防洪標準
中央管河川100年不溢堤:如濁水溪
區域排水25年不溢堤:如綠川,柳川
雨水下水道,側溝1~5年(依人口訂)
淹水造成需要考量外水與內水的情況
雨水下水道(內水)排入區排(外水)
區排(內水)排入中央管河川(外水)
簡單的概念當外水滿了,
內水系統很快就失靈了。
以這次台北的降雨屬短延時強降雨
(下的時間短)
雖然流量超過雨水下水道設計標準,
但外水未滿,所以退水也快。
才會有是積水的說法。
相對的,南部這次整整下了兩天,
長延時強降雨造成了所有滯洪池,河川都滿了,無法延緩或降低洪峰流量。
也導致要等外水退了,內水才排的出去,當外水滿了,抽水設施也是無效的
今天不是台北只要降雨量低於78mm/hr就不會淹水,只要連續降兩天的降雨量都接近78mm
/hr,等山區的水都下來
台北也是會淹的很淒慘
不可能無限提高設計標準,
因為不符經濟效益,
拿那些來補助受災戶可能都還比較划算
政府該讓人民認知的不是不會淹水,而是要建立人民防災,減災的觀念。
該讓人民知道當水位到達多少,持續性的強降雨可能會造成淹水災情,來提早防範,減少
災情。
這樣也可少點口水戰。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