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卦] 支那五千年歷史 為啥沒有非常進步?

作者: Schwinger (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   2018-09-04 17:21:09
楊振寧:近代科學進入中國的回顧與前瞻
影片網址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9332223/
文字檔網址
http://old.hssyxx.com/zhsj/kexue-2/zutiweb/zu41/090.htm
歷史學家普遍地承認,在公元1400年前,中國的技術是勝於歐洲的。我只舉一個例子:
公元1405年到1433年,這是在明朝初,有有名的三保太監鄭和七下西洋的記載。根據中
國的歷史記載,鄭和用過60條船,其中最長的船有440尺長,這樣大的船當時世界上沒有
任何一個別的地方可以製造,西方的歷史學家很長時間都認為這是不可靠的歷史記載。
一直到1962年,在南京發掘出一個舵的軸,這個軸是木頭的,有36尺高,直徑有1.25尺,
這才使世界上所有的歷史學家都了解到中國的歷史記載是可靠的。
  大家都知道,中國古時候有所謂四大發明,就是指南針、火藥、印刷術和造紙。在17
世紀初,英國有位大哲學家培根,他對歐洲以後近代科學的發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他曾
說過,當時並不知道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是中國人發明的,可是他知道這些發明對於人
類的歷史有巨大的影響。所以他在一篇文章上講,沒有一個王朝、沒有一個宗教派別、沒
有一個偉人對於世界文明的影響有這三個發明這麼大。為什麼呢?他說印刷術影響了整個
世界的文學;火藥影響了整個世界的戰術;指南針影響了整個世界的航海術。剛才我講
1400年的時候,中國的技術超過了西方,歷史學家都同意。在那以前,亞洲與歐洲的科技
交流是很困難的,有時是通過海路,有時是通過陸路,所謂絲綢之路。可是這許多交流的
方向都是從亞洲傳到歐洲。在那以後的200年,就是1400年到1600年,明朝的時候,這200
年之間中國是大大地落後了。到了1600年前後,明朝的皇帝要請一些傳教士從澳門把造火
砲的技術引到北京來,這就代表在那200年之間,西方在技術的發展上已遠遠地超過了中
國。在這200年之間歐洲受到了文藝復興的影響,出現了很多大思想家、大科學家,
如達·芬奇、哥白尼、卡瑞、那皮爾、弗蘭西斯·培根、伽利略、開普勒、哈維、笛卡爾
等等,這許多大思想家、大科學家可以說是在歐洲創造出來了肥沃的土地,使得以後的
近代科學可以在歐洲萌芽。可以說在這200年間,中國停滯不前,而歐洲是向前飛躍。
這個飛躍的結果就是產生了一種空氣,產生了一個社會的體制,產生了一些學術的動向,
使近代科學在17世紀首先從歐洲開始了。
  1687年,牛頓出版了他的《數學原理》。因為牛頓的書第一次使人類了解到原來自然
界的很多現象是可以用準確的數學語言描述,能夠規律化、能夠預測的,我們也可以說牛
頓的書第一次使人類知道自然界的事情是符合準確的規律的。這是歷史上第一次。而這個
精神,這個了解,經過幾百年發揚光大就產生了近代科學。而近代科學的產生直接影響了
世界人類的生產力,而且影響了人類與環境之間不可逆轉的新的關係,所以是人類歷史上
劃時代的一個貢獻。
  牛頓的書出版以前的80年,那就是1607年,明朝的末年,中國已經有了歐幾里德《幾
何原本》的翻譯。這是科學史上一件有名的事情。上海人徐光啟跟一個意大利的傳教士利
瑪竇,他們兩人在1607年翻譯了《幾何原本》的頭六章。我們今天所用的幾個數學名詞,
像“幾何”就是徐光啟發明的。如果你看一下《幾何原本》,你就會深深地敬仰這些西方
的科學家對中國有多麼大的影響。我只舉一個例子:徐光啟在一篇文章裡推薦《幾何原本
》原理的方法時說:似至晦,實則明;似至繁,實則簡;似至難,實則易。就是看起來很
隱晦,實際上非常容易懂;看起來很繁瑣,其實是非常簡單的;看上去是很難的,其實是
非常容易的,他確實體會到了科學的真諦。
  到了1840年,英國用砲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以後清朝的朝廷才感到有必要了解一些西
方新的知識,所以到1862年就設立了所謂“同文館”,就是翻譯館或編譯館,把西方的書
籍翻譯成中文。又過了5年,到1867年,這個同文館又設立了天文、數學館,翻譯天文和
數學。可是都受到了阻力。如當時的大學士倭仁就講過:且聞治國之道尚禮儀不尚權謀,
根本之途在人心而不在技藝。意思是說西方那些東西只是技藝而已,不是真正最重要的思
想方面的發展。那時候覺得科技只是奇技淫巧,只是雕蟲小技無關大局的。又比如大學者
、大書法家俞樾講,我們應該以拙制巧。他認為西方的科學不過是巧而已,而我們是正宗
的、深厚的,可以抵制西方的巧。這種觀念當時非常盛行。
我再舉一個例子:1872年,清朝的朝廷決定開始派留學生,他們就派30個幼童到美國
東部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特鎮去上學,以後每年派30個學生。可是到了1876年,這件事受
到了猛烈的抨擊,所以在1881年清朝政府就把所有這些留學生給召回了。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因為受到這許多凌辱,中國人產生了一些自卑感,這自卑感還不
僅限於中國人,日本人也有。
  如果你去看19世紀末20世紀初年中國文獻的話,你就會發現其中有很多奇談怪論,都
是因為受到了自卑感的影響。一種奇談怪論叫作種族退化論。另外一個奇談怪論叫作取消
漢字漢語論,認為中國人所以不能做近代科學的原因是漢字漢語。在19世紀的最後10年,
發生幾個慘痛的事情:一個是甲午戰爭;一個是八國聯軍進北京。那時中國面臨被列強瓜
分的危險,有亡國滅種的危險,可以說這些慘痛的經驗最終使中國覺醒了。所以從1900年
開始,中國才開始正式地、漸漸大規模地引進西方的科技。其中有三件事可以認為有劃時
代的影響:一是1898年成立了京師大學堂,就是北京大學的前身,這是在中國第一次設立
了一個大學,所教的東西比較全面,包括了現代的科學。二是1905年清朝最後廢除科舉,
科舉制度使得中國的年輕人不能向視野廣闊的方向發展他們的才能。三是1896年到1898年
間,清朝開始派學生到日本去留學,到歐洲、到美國去留學稍微晚一點。可是這個門一開
以後,立刻就開得很大,跟1872年那一次不一樣。到1907年,據現在統計去日本的留學生
有1萬人。
  這些留學生,他們在國內沒有接觸近代科技,他們到國外上學的時候,也不顧修碩士
和博士的學位,只是念了學士的學位就回來,他們回來以後很多人做了教師。他們是真正
把近代的科技大規模引進中國的第一代人。由他們訓練出來的第二代學生在國內就可以接
觸到一些近代的科技知識,這些人出國以後就有很多人讀了博士學位。
  我們可以說兩代人從1900年開始就把先進的近代科技知識介紹到中國來了。
  不過到了1950年,20世紀中葉,我們可以說中國已經引進了一些科技,可是科技在中
國還不能認為已本土化。為什麼呢?因為受到訓練的科技人才雖然有,可是數目還是太少
。引進的科技的方向雖然有,可是不夠廣,而且沒有工業基礎支持尖端的試驗工作。同時
1900年到1950年這50年之間中國社會有種種的動盪,這些運動使需要穩定環境的科技研究
不能蓬勃發展。可以說1900年至1950年這50年之間,中國開始引進了近代的科技,可是還
沒有達到科技本土化這個目標。
  從1950年到今天這40年時間,新中國通過人才的訓練,通過科研機構的建立,通過工
業的發展,可以進近代的科技在中國本土化了。如果你需要證明的話,我們可以了解一下
中國在近代科技方面近年有了哪些驚人的發展。
  反應堆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近代科技,在美國是1942年第一個建造的,這個反應堆是費
米教授主持的。費米教授當時參加了美國戰時的工作,後來他在芝加哥大學當教授,是我
的導師。中國在1956年建了第一個反應堆,是通過蘇聯的幫助設立的。原子彈在美國第一
個炸出來的,是在1945年,在中國是1964年。氫氣彈在美國是1952年,從原子彈到氫彈共
花了7年時間;中國氫氣彈是1967年,從原子彈到氫彈只花了兩年零8個月時間;中國氫氣
彈的竅門是兩個人想出來的:一位叫鄧稼先,一位叫于敏。中國只花了兩年零八個月解決
了無數的技術問題,而且想出來這個竅門,當時大大引起震驚,因為法國還沒有做出來,
法國前後用了8年時間才把這個問題解決了。
  中國衛星上天是1971年,這又是一個震驚世界的科技成就,中國的半導體元件,集成
電路,每一個做出來都使得世界的科技界震驚。
  如果總結一下剛才我所講的幾個時代,我們可以這樣說:在公元1400年以前中國的科
技是領先的;1400年至1600年是舉步不前的;1600年至1900年是極端抗拒新科技的引入;
1900年至1950年是以兩三代的速度就引進了西方很多的科學;1950年至2000年,中國已經
加入世界先進的科學國家之間的競爭。
  那麼,有人問,到21世紀會發生什麼現象?要想預測未來當然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但
是一個長遠的社會動態通常都有很深的很長遠的因素。我個人認為,以下的幾個長遠的因
素是使得一個社會、一個國家能夠有輝煌的科技發展的必要條件。第一個是需要有聰明的
年輕人,有頭腦做科學研究;第二是需要有重視紀律、重視忍耐心、重視勤奮的社會傳統
;第三要有決心;第四要有經濟條件。我認為這四項在21世紀中國都會具備的。當然有人
講,你講得太簡單了,中國將有許許多多問題,會有政治動亂,有接班人問題、政治體制
問題、貧富不均問題、外交問題,簡直數不清的問題。
  不錯,不錯,這些問題都會發生,可是我們看看20世紀發生了什麼事情,這個世紀是
中國以極高的速度從零開始達到一個把近代科技本土化了的局面。這樣一個發展是在什麼
情形之下出現的呢?是經過兩次大革命,經過了無數次的內戰,經過了日本的侵略,經過
了種種的困難,經濟的困難、外交的困難,經過了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摧殘。可
是,這一切的一切都並沒有阻擋中國20世紀科技的蓬勃發展。為什麼?因為科技的發展所
需要的原來很簡單,只是我剛才所講的四個條件,只要有人才、有紀律、有決心、有經濟
的支持,中國在20世紀裡有前三者,到了21世紀我認為將四者俱備,所以我對21世紀中國
科技的發展是絕對樂觀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