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減診2% 醫院開始減診、限掛和漲掛號費

作者: IN (願自身光明熾然照耀世界)   2018-09-04 09:20:59
減診2% 醫院開始減診、限掛和漲掛號費
2018-09-03 22:48 聯合報 記者陳雨鑫╱即時報導
衛福部健保署宣布從今年7月起,區域級以上的大型醫院,每年門診量減診2%,五年必須
減10%,未達標醫院將不給付相關健保費。各醫院為了達標,開始「減夜診、假日診」或
「調漲掛號費」,甚至限制掛號,有些則直接派院內醫師到基層醫院駐診。
國內醫學中心龍頭、台大醫院表示,會努力配合政策,但很多病人是相信台大的醫療技術
而自行跑來台大,不可能硬性要求他們離開,「實在兩難」,但台大會採取一些措施配合
健保署政策,也希望健保署能夠有更完整配套,讓醫學中心不會這麼為難。
亞東醫院從今年5月起調漲掛號費用,漲幅從原本的100元漲價到150元,亞東醫院回應,
今年三月初反映物價,先從夜診、假日診,急診的掛號費開始調漲,直到五月才連一般門
診也一併調漲。
減診2%,亞東醫院表示,最直接因應的政策是找出院內高診量醫師,每個月派五十名,直
接進駐基層診所,目前至少支援超過十多家診所,每個月執勤超過兩百診,吸引亞東醫院
的患者轉到診所看診,降低亞東醫院的門診量。
馬偕醫院副院長兼發言人張文瀚表示,目前馬偕醫院仍在觀望中,部分醫院採取減診以及
漲掛號費,尚不跟進,不過現行已有相關的配套措施,但尚未施行,將先瞭解其他醫院執
行後的效果後,再考慮如何執行,而馬偕將會以病人為優先的作法,符合健保署的規範。
一位不願具名的醫師表示,近期院內已經開始縮減門診量。過去,院內針對不同醫師的門
診量進行評估,訂定個別醫師的「限掛量」,防堵明星醫師大量收治患者,限掛最大額度
為一百人。但過去若有患者臨時沒辦法來,其他患者可以加掛,讓門診量維持在最高一百
人,但是近期已取消加掛,此舉也被視為減門診量的措施之一。
日前南部大雨,某私立醫學中心以往颱風天也照常看診,這次卻因雨停診,院方人員私下
表示「反正多做多賠」,但病人沒藥了,找不到醫師看病,質疑「雨天醫師不看病,怎麼
辦?」
除了關診、減診等措施外,還有醫院希望「降級」,例如台南市郭綜合醫院就申請從區域
教學醫院降級評鑑改為地區醫院。院方表示,降級除考量門診減量,另一主要原因是健保
對地區醫院的門診給付較好。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王署君是頭痛醫學領域權威,每診患者人數破百是家常便飯。
不少病人從其他縣市遠道而來,就是為了看他的診,解決頭痛問題。
王署君受訪說,門診減量2%,等於一百人要請二名輕症或病情穩定患者下轉至合作的社區
醫療院所。但醫院不能選擇病人,不可能叫病人不能來
王署君指出,特別是大老遠跑一趟來看病的民眾,開口叫他們回去社區看病,「心裡一定
會覺得不舒服。」他的做法是只向病情穩定的老病人開口,詢問要不要轉回家附近的社區
診所看病,若不放心診所,就轉介至榮總體系的分院。
另也有病人會認定「就是你了」,認為選到哪一位醫師看病是緣分,突然要改變就醫習慣
,對他們來說反而不方便。
王署君認為,首次掛門診的病人,還是要多看幾次才能排除是否為輕症。例如頭痛病人,
有時真的是感冒造成,但有時檢查卻會發現腦部腫瘤,不可輕忽。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副院長蔡淑暖表示,北醫附醫為配合健保署政策,已著手強化分級轉
診作業,包括創新應用區塊鏈的技術,導入轉診的服務,申請區塊鏈的民眾透過APP可即
時取得完整病歷摘要、檢查影像等就醫及健檢資訊,更能授權給其他醫院醫師瀏覽,轉診
無須返院申請病歷,大幅提升轉診精準度及便利性,希望藉此提高民眾轉診的意願。
新聞連結: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3346926
延伸閱讀:
分級醫療上路兩個月 減診效應浮現
https://udn.com/news/story/11311/3347065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