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卦] 台灣的文青,文創為什麼都只賣那些?

作者: corrupt003 (QQ)   2018-08-27 12:38:10
※ 引述《chen22 (chen)》之銘言:
: 逛了一堆文青店
: 這幾年雨後春筍般的到處插旗
: 結果賣的東西不外乎是:
: 蠟燭/肥皂/木手機殼/精油/馬克杯/鐵紙
: 喔對! 還有木製的磁吸小火車...!!
: 賣的東西都一模一樣
: 台灣的文青為什麼只賣這些東西呢?
轉貼朋友的看法:
上述幾款商品可以分成兩類:
1.可單次產量少、末端售價低:
蠟燭、肥皂、馬克杯、貼紙,
還有手機殼、筆記本等等,單價不超過五百的。
2.技術門檻較高,但廠商寄賣點多所以到處都有
木手機殼、磁吸小火車(這應該只有知X 做,但他們點很多)
為什麼要做第一種(產量少單價低)?
因為這些設計公司大多由少數插畫家建立,沒有太多資本可以生產需量產的商品,
所以大多做這種一次基本量少少的商品,沒有屯貨壓力,且可以少量多樣。
製作方面只需將圖發給廠商就可製作,因為他們的專長是畫圖,製作是另外一門專業很難
跨越。
為什麼第二種到處都有?
因為他們是大公司,有專業的人能夠談各種熱門景點,
如:松菸、華山、故宮、花博等等(台北就這幾個了 ...)
「文青店」的特點就是都賣一些不是「生存必需品」的東西,
買這些東西的人手上都有閒錢,如果沒閒錢的人大多都會嫌貴,所以客群很小。
為什麼文青店會雨後春筍冒出來,因為台灣已經沒有經濟後盾可以支撐大品牌了。
製造商養不起設計師,設計師另謀出路,但又因為資本不夠,所以只能做以圖面和美感取
勝的非生存必需品,
這些商品怎麼賣?設計師沒有店面沒有通路,只能寄賣,賣多少拿多少。
而這些文青店大多都是以「寄賣抽成」的方式合作,
一般店家抽四成,設計者(廠商)抽六成。(更大牌的通路抽成甚至相反)
店家說店租人事太貴幾乎沒有利潤,設計者被抽了四成只能將價格墊高,所以大家在文青
店買的東西都覺得貴。
這整個消費行為沒有一方得利,大家都只有薄利。
(看看華山經常換店家就知道了)
每個商品的誕生都需要經過各種專業,
設計者負責設計、工廠負責製作、行銷負責市場、老闆負責出資,
但台灣現在只剩下少數工廠仍在製作(大多已去中國),台灣製造已經寥寥無幾;
工廠不聘設計(正式員工)多以約聘或跨界合作(不簽長約)以節省支出,他們不認為設
計是專業,有就好。
(行銷和資本不是我的專業暫且跳過)
這樣的流程已經讓台灣的設計產業分崩離析了。
台灣的文創早在幾年前就已經開始走下坡了,
因為台灣的經濟撐不起這種非生存必需品的買賣,
一個文化的建立需要經過幾百年的共同生活記憶,
不是嘴巴說說、講講政策、打打文案就可以騙到錢的。
回頭看看日本、韓國比台灣起步得早,現在正蓬勃發展呢。
文創會走到現在這個狀況,怪不了設計師,因為他們連生存下去都很難;
怪不了消費者,因為台灣所得已經撐不起精品消費。
我是一名設計師,論文寫的是文創商品研究,學術界活在象牙塔裡根本不懂現實,
研究來源皆是各種文化底蘊高的國家,以為台灣也能跟他們一樣。
出來工作後看到了台灣這種商品零售的真實面,做了兩年就離開商品設計的產業,
現在仍然在做商品設計,但這早已不是我的主要收入,甚至撐不起我的日常開銷,興趣而
已。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