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北美館長首談:35年館舍首度整修幕後緣由

作者: Jeter (丁eter)   2018-08-21 17:42:12
35年的「家」,一旦想要整修,這將是一項何等大的工程呀!
面對臺北市立美術館創館35年以來,首度史無前例的閉館、長達9個月的整修,館長林平
的態度令人嘆服。
「我要感謝的是所有人的幫忙」。「我覺得這就好像是人生的契機,在對的時間、對的人
情況下,提出對的事,更獲得許許多多的人支持」。林平說。
北美館的主體建築是在35年前蓋,那個時候的設想與現在作為美術館的用途,確實有很多
設施都不敷想像。北美館近若干年空調都是以打帶跑在因應,原因出在老建物有限的管道
間無法擴充設備!「所以,你可以想像當美術館要將整個空調重新調置,這應該不會是我
到任才想到的事,應該是這10幾20年來;前任許多位館長都曾想要做的事」!「只是,庫
房、展間…這些地方的空調要重新調置,工程部分對於溫溼度的控制、美術館對於空間美
學的基礎要求,都會發生意見上的衝撞,都必須學習如何妥協與並融。北美館此一遭應該
是國內公部門首度面對美術館空調系統的大整修。這個前所未有的改善工程,確實是我們
缺乏經驗的。面對此挑戰和學習所獲經驗,我相信會給下一回無論哪個美術館遭遇同樣問
題時,一個很大的參考」。
北美館空調設施要整修之前,林平同時也遭遇到另一巨大難題——美術館面臨新舊館員交
接期。「還好這事是逐步發生在閉館整修前,如果兩件事是同個時間,很難想像會有多混
亂」。對於林平來說,美術館是閉館整修,而不是休館。差別只在美術館館舍不對公眾開
放、暫時在廣場與友館合作推出展務。
林平讓美術館更清晰落定在一個能夠與時俱進當代博物館性格上,這個美術館或許無法一
步就徹底改頭換面以吻合多數人期望,但卻期許美術館是個有機體,逐步轉進;而不是一
個硬梆梆的結構。例如,已經規劃設置的文獻中心,正建立制度將美術館過去策劃的重要
展覽和活動,因為發生的時代久遠,所留下的圖面都是幻燈片,這些幻燈片並沒有隨著時
間而全面走入數據化,甚至許多文獻、紙本…也都還是原初模樣。林平於是就利用閉館期
,將回顧展、臺北雙年展、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等等展覽各式文獻、圖檔掃描完成,從
全面清理到逐步檔案化。並且制定新規範——日後凡是承辦的展務結案後,二年內就得悉
數交出所有文獻與圖檔入文獻中心。對林平而言,美術館歷史的書寫,不僅僅只是推到台
前的展覽;重要還在於美術館的歷史沉澱,更是在於展覽背後那些文獻所堆疊出來的厚度

藉著這次工程的改善,林平也一點一滴調整美術館的陳規。
林平三年來接下館長職務,面觸的是臺灣北中南三家美術館最資深的北美館員。我不禁好
奇問「您如何做到」?她的答案令人噴飯,卻也讓人反思。「資深館員都是我的老同事,
我喜歡溝通,我很喜歡跟我的館員溝通,有些事情我未必能夠想得透、想得完全,但你一
定要學習去聽她(他)們是怎樣面對的。因為,她(他)們會打開我不同的思維方向。我們也
能在相互溝通與理解過程裡面,為事情找出更方方面面的想法與做法。我覺得;我有一個
『老師魂』」。「所謂『老師魂』,也就是不會放棄任何學生,一次又一次;你會希望你
的學生能夠真正理解」。
臺北市立美術館儘管已經有35年歷史,可是,對所謂美術館文化;臺灣確實是學習過來的
。35年之前,臺灣整個社會生態咸認為,美術館不就也是個行政單位嗎!美術館依舊承襲
政府部門的資源供給、得沿襲公務員的任用制度、美術館不就是公家場館。在多任館長與
館員的努力之下,這個社會慢慢才把美術館從場館文化往學術單位的距離拉得近一些。
「從行政單位到學術單位,已經是個進步,但我覺得美術館在當代更應該強調的是一個『
服務單位』。「美術館面對是兩大族群,一、市民;二、藝術菁英。我向來不喜歡先以否
定來作為對人與對事的先決態度,我主張應該先相信。因此,當美術館的前台與後台的館
員,一旦講話應對的口氣、態度改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就有了不一樣的風景」。
我發現您取消了美術館洗手間不提供擦手紙的規定。「許多公部門確實不在洗手間置放擦
手紙,而都只是設置烘手機。可是,你應該有發現,洗手台到烘手機的地板,經常濕漉漉
一片,反而讓洗手間令人感覺不舒服。一開始,我徵詢了總務組的意見,詢問這樣的設施
是否真不能更動呢?得到的結論是,沒有說絕不能置放擦手紙」。「美術館究竟不是一個
行政單位,它是一位美學的殿堂,它也是一個學術的平台,如果我們制度已經先假設到這
裡來的觀眾會將擦手紙整包整包帶走,那麼,我們所抱持的態度勢必是消極防堵的。當然
,我也不會說;這樣的情況一定沒有。可是,社會是通過學習的,如果連學習都沒有,斷
然武定認為是不可行,這確實也不是我的做事方法。我們也發現來到美術館的人,都令人
感到他(她)們對這個空間的尊重」。因為有善意,也就會被回以友善。小事情,看出社會
的倫理,不就在此嗎?
尊重藝術菁英的例子,則是在美術館的申請展。「北美館過去的申請展,都會被安排在地
下一樓展間、美術館提供展覽製作的費用是臺幣30萬。但因為展間於地下一樓,相對經費
得花更多展牆增設,經費運用就更吃緊。於是,我們首先將申請展公開行銷時定義為「藝
術家個展系列」。接著;將展覽空間調至樓面的三樓;三樓的展間是各自獨立,運用也就
更方便,不需要把經費分到增設展牆這個部分。第三點,製作經費從30萬調升到每人40萬
。第四點,展覽放在同一個時段,既能增加藝術家間良性競爭;也能看出藝術家間差異性
,美術館更能加強火力集中宣傳。第五點,過去申請展的藝術家通過申請到展覽,美術館
發現展覽作品與原初提案都有所改變。原因係出在從通過到展出,往往都有二年時間,很
自然就會出現作品顯然有所不同。於是,美術館調整時間差,一旦通過申請到展出,就在
一年內發生。第六點,過去申請展只開放本國籍人士,但現在經過藝術界委員建議,則放
寬只要在臺灣居留超過五年的外國藝術家,也能提出申請,展現北美館對當代藝術多元、
開放的視野」。
今年的四位藝術家個展系列,時間就被特意安排在臺北雙年展的期間。林平說「北美館這
次的閉館整修,假如要完完全全整修妥善,得要到11月間才能重新開放。所以,我們決定
採取分段性開館,第一階段先開放大廳與地下一樓,我視這個階段的開放是『歡迎臺北市
民與藝術界人士回到美術館』,接著逐步將樓層一個個開放,也就是到北雙時,工程作業
完全告個段落。北雙期間,也正好有許多國內外藝術家、策展人、館長、媒體…都將會齊
聚於臺北,我覺得;這是一個最好的時間段,正好可以藉著機會把年度生產的四位臺灣藝
術家介紹給大家」。
另一個尊重藝術菁英的例子,林平提到關於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藝術家的推薦制度。
連續三屆,威尼斯臺灣館似乎有一點歷史回溯的跡象,藝術家個展成為主軸,外界解讀這
樣的選項似乎與現階段臺灣當代藝術發生沒有直接關聯,相對也把機會侷限放在單一個人
主體上。這是一項計劃?抑或是…?
林平似乎算準我會提這個問題。「我是在1992年進北美館,在我展覽組長任內也正好規劃
威尼斯雙年展第一屆臺灣館;那是1995年,我也就是做完這一屆威尼斯臺灣館後離開北美
館、轉赴國美館。三年前,我再度回到北美館,碰上2015年威尼斯臺灣館正改變制度,以
單一藝術家個展為主軸的第一次。
威尼斯臺灣館的藝術家選項,不是美術館所定,而是一個委員會來共同面對。你應該記得
吳天章首度參加威尼斯臺灣館是在1997年第二屆吧!我覺得,20年來臺灣的藝術環境徹底
足以涵養出代表臺灣經驗的當代藝術家,吳天章;距離他第一次參加威尼斯已經過了18年
。威尼斯雙年展,不是賽;而是一個國家文化重點事務;是個足以視為代表的事件。當整
體的威尼雙年展都傾向一個多元、專題或命題式的展覽規劃之際,何以臺灣館不能逆向操
作呢?何以臺灣館不能以單一就足以作為代表來呈現屬於我們自己養成的、成熟的本土經
驗呢?以一種純粹思維來聚焦藝術生產,收穫成熟、豐滿、光彩的藝術家呢?
2019年,威尼斯臺灣館已選出鄭淑麗,我們已經連續做了三屆以單一藝術家個展為主訴求
的方式。擔任館長以來,我放棄投票權,只負責主持,美術館在這個事件上,已經開始做
到徹底架設一個平台,由委員會來論述臺灣館所欲表述的特質,在評選過程,委員為推舉
的藝術家從辯論到溝通、從對立到陪伴…,威尼斯臺灣館已經展現美術館是個具有公共性
的核心精神,我們釐清其定位,並把操作的技術透過實習生分享,美術館的專業團隊成為
執行最大支撐後台」。「因為,只有把威尼斯臺灣館的文化目標定出來,技術分享,才能
做好事,歷程檔案化也才能讓文獻中心的意義更豐足」。林平也說到,現在所制定的推薦
方式,也未必在未來就不會更動。「美術館對這些攸關公共性的議題,會因時代而改變,
我們不抗拒時代需求,以期能做到最有效」。
林平,絕對不是一位當了美術館館長之後,才學會當館長的人。
20年前,她進入臺北市立美術館開始,或在她藝術管理與策展的教學研究歷程中,她始終
沒有一刻不去思考美術館是什麼?美術館該如何適應時代?美術館的定位在哪裡?美術館
與社會的關係又是什麼?或許很少人已經忘記她是一位藝術家、擁有創作學位,她學的還
有藝術教育…。如果從一個客觀的角度來說,她似乎從20年前就開始為自己增厚對於美術
館與社會關係的認識。館長,或未曾是她想過的生涯議題,但社會與藝術場域的發生,從
過去到現在;美術館這個白盒子都不會是侷限她想像的框架,主要是因為她心底住了一個
老師魂,思索的重點會是在社會與藝術的價值,該如何真真確確回到人身上。
我最後問她:三年,您有沒有一次因為在這個位置的角色,而被整到打到谷底過?您怎麼
自處那個時候呢?
她以一雙溫暖但帶著笑意的眼神看著我,嚴肅地說「有,不只一次!但我怎麼過來的,怎
麼能夠在明天依舊在同個時間出現在辦公室的呢?我想,那是因為我相信;我相信自己原
初因何而來的原因。我相信自己當初答應接這個位置時,當時的那個理由,並沒有讓我絲
毫懷疑過任何。因此,我能夠還是以一個正向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角色」。此時,她笑意
滿滿補充說「這不是跟你一樣嗎(編按:唉,好一記回馬槍呀!)」?
語畢,笑聲穿堂。
那個20年前我就認識的林平,開朗、正面、善於聆聽、溫暖但又條理分明的展覽組長;又
回來了。
https://udn.com/news/story/7037/3320911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