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台去中國化 王德威:呈現寧夷勿華慾望

作者: Warnerting (天下一大五郎)   2018-07-04 05:45:39
台去中國化 王德威:呈現寧夷勿華慾望
旺報 本報系記者李侑珊/台北報導
中研院院士會議3日邁入議程第二天,中研院院士王德威在進行主題演講時表示,當代台
灣社會追求的去中國化運動,所呈現的是在漢族以內,追求「寧夷勿華」的慾望,而邁入
新世紀以來,縱然台灣論述充滿求新求變的企圖,「亞細亞的孤兒」發現自己是「台灣之
子」後,老牌血統論、身分論的幽靈仍揮之不去。
12年國教高中國語文課綱文白之爭,去年暑假引發各界爭論;對此,王德威3日在中研院
演講,以「台灣:從『文』學看歷史」為講題,說明文白之爭、文體之辯及文化之別。
與中原文化間難以切割
王德威指出,當今所理解的中國文學,發軔於中國封建帝制末期,即在19至20世紀之際。
然而台灣1895年割讓給日本,清帝國的政治統治倏然而止,但台灣與中原文化之間的傳承
,卻難以一刀兩斷;王德威舉例,像是台中霧峰名士林朝崧與子侄同好林獻堂等人,在
1902年成立「櫟社」,為台灣日據時期三大詩社當中,最具批判性的詩社,一直到1920年
代末期,則由「傳統中文」到「帝國漢文」。
王德威也提到,就在日語作為國語教育,且逐漸普及之際,在當時留學北平的台灣青年張
我軍,受到五四運動影響,1924年發表〈致台灣青年的一封信〉,呼應陳獨秀的文學革命
論,將國族復興與文學進化合為一談,「放諸文章,就是白話文與文言文,新文學與舊文
學的對抗。」
王德威說,不少台灣文人學者雖不以五四運動意識為然,卻不自覺發揚由胡適、陳獨秀等
人所發起的白話文運動,他們對文白二分法,竟然似曾相識,最近的文白之爭,仍然延續
此一辯論。
華跟夷的定義不斷變動
王德威指出,台灣社會在這400年來,出現前所未見政治擾攘,形成國族、地域、族群、
文化及意識形態的力量衝壓擠撞,這些論述導向一個歷久彌新的文化命題:即「華夷之辨
」,而華夷問題是華夏文明發展近3000年來,不斷爭執跟定位的過程,就像在商朝時,山
東被當作是「夷」,就是「非我族類」的意思,即呈現「華」跟「夷」的定義,不斷在變
動。
王德威進一步指出,對於去中國化,進一步來說就是「寧夷勿華」,但去中國化的「中國
」是什麼,「中國作為政治主權的實體不過短短100多年,但在之前的中國的定義,不是
國家主權嚴厲跟嚴格的代名詞」。
王德威還說,中研院擁有眾多人文著作,除了中研院副院長黃進興的《哈佛瑣記》等,他
還朗誦中研院院士管中閔青年詩作〈讀史札記〉,並讚譽管是資深文青。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704000159-260301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