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卦] 科舉真ㄉ害慘中國人ㄇ

作者: kkman321 (風與葉擦身而過)   2018-06-23 18:51:42
※ 引述《jajujo (尚未通過認證)》之銘言:
: 科舉中國古代制度的名產
: 為了求得功名 大家都努力念科舉考試科目
: 但是也導致菁英都去鑽研經史子集
: 思考怎麼答題才能得高分
: 最後失去獨立思考跟創新ㄉ能力
: 所以r 科舉484害慘中國人ㄌ > <
科舉起初無疑是好的制度 是後人為了防弊 還有朱元璋設立八股文之後
才把科舉變的荒誕不經
科舉從隋朝創立之初 就是為了打破門閥世族 當初漢朝舉孝廉 多少都會因為
選拔者個人主觀想法而影響真正的選拔標準
到東晉的九品中正官人法 原本是要挑選有才能的 但是因為世家大族掌握權力
但最後又變成上品無寒門 下品無世族的現象 當時世家大族子弟即便不會騎馬
、不甚識字都能當武官或文官
而寒門子弟就算出類拔萃 到30幾歲也只能當個衙門小吏
所以隋朝建立科舉制度 可以說是當代世界創舉 藉由考試制度 篩選人才
唐朝時期科舉只考一次 考中以後就有當官的資格 但是不是考過科舉就可以
還要通過一次吏部銓選考試 考 身言書判:
身:所謂身,即形體,需要五官端正,儀表堂堂,否則難立官威。
言:所謂言,即口齒清楚,語言明晰,否則有礙治事。
書:所謂書,即字要寫得工整漂亮,利於上級看他的書面報告。
判:所謂判,即思維敏捷,審判明斷,不然便會誤事害人。
韓愈 大家幾乎都聽過 他就是考了幾次吏部考試都沒過 跑去當幕僚
做了10年幕僚後才被推薦當官 這個當幕僚推薦的制度就是為了一直無法
通過吏部考試者而設計的
起初科舉考試是沒有糊名制的 也就是說閱卷者都知道這是誰的考卷 甚至士子能在考試
前拿自己的文章給當時有名的大官或名人 也就是干投行卷
唐朝考試也會考策論啊 不是只是考單純文章或詩文
科舉制度是因為後來當權者為了防弊 才逐漸衍生出謄卷、糊名、入闈等制度
在宋朝的時候 科舉制度真的選拔出很多優秀的文人
然後到明朝時 朱元璋覺得官員用字遣詞太過修飾又講究詞藻華美 於是就設計出八股文
八股文出題都從四書五經裡面出題 加上文章分成起股 中股 束股 後股 各股兩段 就變成
八股文
因為八股文只從四書五經出題 所以變成考試者只看四書五經 然後有專人幫忙猜題 解題
又有人去買考中者的文章來看 結果這個現象也讓某些猜中題目或很會背範文者考中
逐漸讓讀書人變成死腦筋
這個唐宋時期比起來 就差多了 那時候讀書人不看史書 不念古文 只會一直研究四書五經
到清朝中葉後期 甚至變成書法考試 只要字寫的不好看 或者一個字寫錯 都會落榜
總之科舉在1千多年裡面 也選拔出很多優秀者 例如蘇軾 韓愈 柳宗元 王維這些人
而且考試公正 就算政權更替 執政者也是會善用這些通過科舉的讀書人來治理國家
比起靠關係當上總經理 當上政務官的 要公正多了
到後來科舉在清朝被詬病 就是因為中國傳統不重視科技發展 加上科舉考試內容跟不上
世界潮流 才會被認為不好
我覺得科舉一開始立意還是非常良善 只是隨著世界變遷 變成考試內容有問題的體制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