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Townshend (the WHO)》之銘言:
: 台灣的馬路非常少有人行道的設置
: 甚至有很大的多向大交岔路口連個斑馬線都沒有
: 實在不知道如果是行人要怎麼過馬路
: 行人都要跟機車汽車一起爭道
: 反觀比較落後的中國
: 大部份的路兩旁都是人行道
: 還有欄杆跟機動車道分隔
: 日本雖然也有沒人行道的小路
: 但行人專用道比台灣多太多了
: 大部份的主要道路都有行人專用道
: 為何台灣的馬路很少有人行道?
: 是因為台灣人不常走路嗎
從對法規很熟的建築師那聽來的
簡單講就是早年法規的弊病
導致了建築物有蓋騎樓 就能合法的吞掉馬路人行道面積
換言之
住宅跟建物的騎樓上方可以擁有更多面積
省了人行道 就不用出錢規劃跟維護
這在當時可是所有建商跟民眾 連政府都叫好的
但以實際面的規劃上來看
所有騎樓正上方的建築物都是不該存在的
但是時過境遷
弊病一個個跑出來了
店鋪占用騎樓 等於是把原本該給公眾使用的部分給侵占
拿去停車、搭建隔間這種常見的就不提了
亞洲人做生意的垃圾習慣就是阻攔用路人跟堆置物品
騎樓被店鋪占據後 就把做生意的工具往馬路擺 一般人更沒地方走路只好往車道靠近
在路行動線上就是更加混亂
然後政府不敢拆店鋪侵占的騎樓
只好縮減馬路寬度 再外掛一條人行道
然後店鋪商家又把雜物堆到新設置的人行道上
一整個就是幹她媽的欠幹
而且過往的店鋪騎樓的住商混合設計是相當渣滓的
為了塞下更多的商家店面
造就了一堆店面門口狹窄 但屋內及為狹長的垃圾
讓所有的商業空間設計師都會搖頭
在店鋪動線跟陳列規劃跟規劃上簡直就像是先天不良的狗大便
生意不好也是正常的
有空的人自己去觀察那滿大街的夾娃娃店鋪
那些擺放機台的店面有八成都是這種大便
再加上騎樓建物在地震帶就是種作死用的建築物
已經不知有多少結構技師強者靠北過 我就不贅述了
騎樓就是數十年來短視近利的產物
代價就是台灣人的人行道動線、小型商家商業規模的限制、住宅安全
還有看起來相當落後的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