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臺灣人才在中國大陸的優勢是什麼?便宜 有品味 半個局外人

作者: awsd (隨你猜)   2018-05-31 21:05:20
https://www.cmoney.tw/follow/channel/article-59419639
ETtoday 新聞雲
在中國大陸工作了幾年,近幾年觀察到有越來越多的臺灣年輕人,大學一畢業,就跑來
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打拼了。相較於過去在臺灣工作了幾年再被挖角,現在來大
陸工作的臺灣人普遍年齡下降,許多人拼的也不再是專業,而是新鮮的肝。
越來越多人說,臺灣年輕人在大陸的優勢在下降,現在跟大陸人是站在同一起跑點了,
過去空降過去當高管的好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其實,不只是臺灣人,很多洋老外或是
海歸留學生,十年前在中國也是橫著走的,但他們如今在職場上的議價能力,也已經越
來越低了。
回頭想想,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世界上有哪個國家,對外人可以長期持續地比對自己
人好的?例如在美國,無論再優秀的移民,比起從事同專業同職級的美國本地人,待遇
也多半都還是差了一等。這倒未必是因為歧視的關係──本地人能夠更好的掌握本地產
業生態,了解當地消費者的心理,本來就有先天優勢。
「二十年前,臺灣人來是來當臺商;十年前,是來當臺幹;今天,是來當臺勞。」這句
話反應的是實情。
而時至今日,我們不禁要問:我們晚生了幾年,沒趕上當年來大陸淘金的機會,現在來
打工,臺灣人的優勢在哪裡呢?
首先,也比較難以啟齒的,是便宜。
中國大陸激進的人才政策
中國大陸自 1985 年代向世界開放市場時,最稀缺的是資本、技術、人才。因為語言和
地理的優勢,臺灣和香港是在這一波市場改革中收穫最多的。
且不提資本家,光講人才政策:時至今日,中國大陸還是有著非常激進的吸引人才政策
──在中國大陸要雇用一個外籍員工,成本是比雇用一個中國公民還要低的。
當然,這裡說的是「相同職階、相同背景」,專業人士為主的人才──別說你要拿一個
本地工廠作業員的薪水,來比外籍的副總裁。
打個比方:我的公司在上海,每個月花 50,000 元人民幣雇用一名經理:要是我雇用一
個中國公民,扣掉所得稅和強制要繳的「五險一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
、工商保險、生育保險、住房公積金),員工實際拿到手的只剩不到 37,000 元人民幣

但要是公司雇用一個外國人,是不需要繳「五險一金」的,薪水還可以用房租發票抵扣
免稅,實際所得稅較低。換言之,如果公司同樣花費 50,000 元人民幣,員工實際上到
手可以有 42,000 元人民幣。算算差了 10% 啊!
而從員工的角度來看,一個同樣能力同樣職級的外籍員工和本地員工,如果實際到手的
薪水是一樣的,其實公司為外籍員工付出的成本更低。
這樣的政策,在全世界都是非常罕見的,政府用政策補貼企業雇用外籍員工,這是因為
中國政府明白在市場開放的前期,需要花錢吸引技術和人才。如此激進的政策,加上中
國廣大市場的潛力,也使得大量外籍專家湧入,迅速為中國完成技術和人才的累積。
隨著中國大陸市場的逐漸成長和成熟,本地培養的專業人才越來越多,這樣優惠外籍員
工的政策不知道還會持續多久。但至少在今天,企業雇用一個臺灣人,仍是比雇用一個
大陸人便宜的,這好歹算是我們的一個優勢。
海外經驗的貶值
當然,光靠便宜是沒有用的。外籍員工最重要的,是他們的海外經驗。無論是臺灣人或
來自歐美的員工,中國企業期望他們帶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
在 2000 年以前,中國市場迅速爆發、知識人才稀缺,來自海外的先進經驗的確是很重
要的──我們過去常聽到某某去美國念了個 MBA 或博士,直接空降回大中華區當高管的
故事,便是基於此因。
打個比方,當年在中國根本沒幾個人用過口紅。你在歐洲的 L'Oreal 工作過,還會說中
文,很好,你有經驗你來吧!──趕上市場大爆發的時期,你可能就這樣一躍成為中國
L'Oreal 的副總裁了。
這個是時代的機遇,我們嫉妒不來的。然而,隨著中國市場逐漸完善,也逐漸與歐美市
場越來越不同了。此時,歐美經驗要直接複製到中國,就會受到嚴厲的挑戰。
講個最直接的情況:在 2000 年前,如果你是個海外留學畢業生,回中國工作,你可以
拿到比本地學生還要高非常多的薪水;但到了 2017 年,企業的人資卻會質疑你:離開
中國這麼久了,沒有中國經驗,憑什麼要雇用你?
想想也是。美國人用的是臉書、Google、Amazon、信用卡;中國人用的是微信、百度、
淘寶、移動支付。整體的市場演化跟使用者經驗都不一樣。
你說你有專業知識?北大、清華、交大、復旦的專業也不比你差啊?人家還有在地人脈
和對市場的連結,為什麼我要雇用你?
除非你會的是像是人工智能、無人駕駛車、深度學習,這些又艱深又火熱的專業,全世
界就只有幾個人會,那當然又另當別論了。
但我們有多少人屬於這種「專家中的專家」呢?
我們的優勢:品味
俗話說的好:「一代看吃、兩代看穿、三代看文章」。我們的優勢還是在於品味。
品味這種東西,講白了是靠錢堆出來的,但有光有錢還不夠,還要有時間的積累。臺灣
的工業化早在 1960 年代就開始了,經過半個世紀的積累,我們已經從過去吃好穿好的
暴發戶心態,走到更加深沈有底蘊的階段。
宋代文豪蘇軾有一句詩:「腹有詩書氣自華」,這是句實在話。年輕一代的臺灣人生長
在物質充裕的年代,接觸過更多的思想、知識、文學、藝術。就算我們現在窮了,這些
也是深植在我們靈魂裡的財富、我們討生活的本錢。
當然,隨著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和普遍富裕,文化底蘊的優勢也會逐漸消失,但我們至
少現在還能夠靠著品味賺錢。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上海一批最好的餐廳,後面都是臺灣人開的。米其林星級餐廳 Ult
ra Violet、Bo Shanghai、大蔬無界,後面都是臺灣老闆。
你以為要開家好餐廳,只要菜煮得好吃就完了嗎?不只啊!室內設計、燈光氣味、餐品
擺盤、品牌故事、服務態度、總體氣質。每一樣都是需要品味的。
不要小看這些彷彿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臺灣受到代工製造業思維荼毒太深了,一直
看不起設計和品牌,殊不知這些才是真正賺錢的東西。
沒看到義大利國力這麼弱,還不是靠法拉利和手工西裝賺錢?法國也早就不是什麼工業
強國了,一樣靠著美食、時裝和紅酒賺得盤滿缽滿的。
你說憑什麼我們工作得要死要活、加班過勞,賺的錢還沒有歐洲人天天睡午覺來得多?
這就是品牌、歷史、品味積累的力量。
臺灣畢竟早富了幾十年。我們的上一代拼死拼活,不是要讓我們跟他們一樣靠血汗蠻力
賺錢的。多讀書、多看多想,我們可以靠品味掙錢。
半個局外人心理
當我年紀漸長,越來越覺得臺灣是塊非常奇妙的地方。在二次世界大戰後,臺灣和韓國
、日本、菲律賓一樣,基本上都可說是美國的軍事基地和次殖民地。
這讓每個臺灣人都有很深的自我認同糾結:我們受到美國文化的影響很深,看著美劇和
好萊塢電影長大,能烙兩句英文好像顯得自己很高尚,但我們畢竟不是美國人。
同樣的,我們從小接受大中國思想教育,讀唐詩宋詞、背文言文,說中文,用漢字。但
有著政治和地理上的差異,我們跟大陸畢竟還是隔著一層。
更別說臺灣的主流族群雖然是漢人,還有南島語系的原住民、以及來自大陸和東南亞各
國的新移民。不同身份背景的文化,在這裡衝突磨合。
你去問一千個人什麼是臺灣的文化、民族、料理、精神,可能會得到一千種答案。
歷史讓我們變成一群特別糾結的人,一群哪裡都不屬於的人。
但這其實是我們的優勢:就是因為我們在哪裡都格格不入,所以我們更能夠以半個局外
人的角度去看事情,作為中西文化的橋樑。
沒有人能像我們能夠熟悉的使用臉書和微信、懂得西方思想,也能夠在酒桌上劃拳。
舉個例子,如今大陸很多做用戶調研和設計的專家,都來自臺灣,除了臺灣在美學教育
走得比較早之外,很重要的也是我們的局外人心態。
做設計最重要的是跟用戶產生同理心,了解用戶的痛點和未被滿足的需求,這時候如果
你能夠了解用戶的文化背景脈絡,會非常有利。
但你又不能夠完全跟用戶綁在一起,你要站在一定的距離,理性的分析,用更高的品味
和設計滿足用戶的需求。
這時候,有這種「半個局外人」的心理就非常有用了。
西方畫作裡有種從二樓窗臺的視角,畫大街上熙熙攘攘人群的作品。這個視點剛好讓畫
家感受到街上的氛圍,彷彿他也在街上,但又保持著觀察者的距離──「半個局外人」
,講的就是這種視角。
再加上臺灣畢竟早發展了幾十年,工業化進程上會發生的很多事情,我們都已經經歷過
了,這給了我們一種即視感,能夠更有同理心去看現在中國大陸發生的各種社會現象。
這也是我們討生活的本領。
結語
在外討生活,我們不要驕傲自大,但也不要忘自菲薄。我們不要覺得自己有多不可取代
有多了不起,但的確有些我們獨特的優勢,可以善加利用。
祝福所有在外打工的遊子,能夠發揮自己的所長,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
作者: meredith001 (ああああ ̄▽ ̄)   2018-05-31 21:06:00
低端奴隸台巴子
作者: ericisfish (台中李宗瑞)   2018-05-31 21:06:00
太長
作者: infoman (路哲)   2018-05-31 21:06:00
這不是新聞吧........................
作者: geordie (Geordie)   2018-05-31 21:07:00
血統不正的蠻夷
作者: jetaime851 (jetaime)   2018-05-31 21:07:00
好長
作者: psku (@(o‵ェ′o)@)   2018-05-31 21:08:00
讚 留言 分享
作者: tonyd (天生平凡)   2018-05-31 21:09:00
頗中肯 羨慕QQ
作者: dicfishfish (DD)   2018-05-31 21:10:00
一流人才去歐美日 二流人才留台灣 學店生去支那港澳一流人才去歐美日 二流人才留台灣 學店生去支那港澳
作者: kdh (自由)   2018-05-31 21:12:00
結語和內文的關連是????
作者: jeter17 (smart1599)   2018-05-31 21:12:00
也沒有一個國家媒體那麼下賤的整天唱衰自己
作者: instinct4 (反吱吱噴汁汁)   2018-05-31 21:15:00
樓上有看完嗎?唱衰三小
作者: studios (無痛破處,請洽X婦產科)   2018-05-31 21:22:00
三十年前人家罵Made in Taiwan爛貨,十年前改罵Made China技術就是拿爛貨技術,人才會好過台灣,做夢吧!
作者: greensaru   2018-05-31 21:29:00
妄自菲薄
作者: jump9128 (羅胖胖)   2018-05-31 21:33:00
做好自己最重要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