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工研院建立精準醫療「醫」流創新科技

作者: yabia (*~亞比桑~*)   2017-12-12 15:15:58
1.媒體來源:
生醫觀點
2.完整新聞標題:
工研院建立精準醫療「醫」流創新科技
3.完整新聞內文:
醫療4.0與高齡化時代來臨,各國都積極降低逐年攀升的醫療支出,向精準醫療邁進。首
屆「2017台灣醫療科技展」,工業局暨工研院成果館展示17項「以人為本」且「有溫度」
的創新技術,包括看得既廣又清晰的「微創內視鏡」、有如「眼球OK繃」的「植入式透明
薄膜」,希望以臨床技術為核心,結合軟體與影像判讀技術為輔助的「精準醫療新模式」
,為台灣產業建立「醫」流創新科技。
經濟部工業局發布的2017年生技白皮書也指出,2016年生技產業投資額509.35億元、年增
5%,醫材產業投資額首度超過藥品成為最大項目。隨著人口結構邁向高齡化,為有效降低
醫療支出、提升治療效益,近年來許多高階醫材都導入光學、影像或演算法等軟體,讓醫
師在臨床診斷與手術過程中,可透過影像協助確診、或是監控手術過程,讓診斷、治療更
精準有效率。也因相關醫療照護需求持續提升,根據經濟部資料顯示,全球醫材市場已逾
6成屬醫用超音波、數位X光與核磁共振等高階影像醫材,顯見高效能影像與監測軟體對臨
床應用帶來極大助益。
首屆的台灣醫療科技展中,將展示十七項創新技術:
超音波高能暨影像導引系統–工研院研發的「超音波高能暨影像導引系統」,結合影像
導引標定演算法,藉由影像監控回饋機制,讓醫生在視覺化影像輔助下,操作更便利,未
來還可應用於溶脂體雕/音波拉皮醫美領域。
微型化CMOS內視鏡–目前最需使用內視鏡微創手術的男性攝護腺、泌尿道疾病及嬰幼兒氣
管疾病,因現行內視鏡成像視野尺寸狹窄,解析度低,工研院與台灣先進醫學開發出可拋
棄式人流鏡或是泌尿道鏡,該技術的微型化CMOS模組尺寸僅1.5mm,較現行模組規格小了
一半,醫師手術時視野更廣闊、降低微創手術成本。
彈性超音波用途之高速傳輸界面模組–以往進行超音波檢查時,因傳輸頻寬遭遇瓶頸,難
以實現彈性超音波成像演算法,工研院與聲博科技也開發出國內首座自製「彈性超音波用
途之高速傳輸界面模組」。高速傳輸介面不但可協助醫師臨床即評估軟組織病變,還可以
不同的顏色區分軟組織,有助提高醫師判別度,可檢測分析包括心臟血管、肝硬化、血管
硬化、乳房腫瘤,亦可應用在人體肌肉量的檢測與復健等醫療照護領域。
適用TruScan機型之雷射掃描眼底鏡(SLO)–有鑑於現代人高度使用3C產品,導致視網膜黃
斑部病變已是前三大失明主因,過去須透過眼底鏡才能檢查黃斑部,但受限於光學系統與
相機限制,對視網膜影像的解析度與對比度不佳。為提高醫療精準度,工研院將雷射掃描
眼底鏡(SLO)技術導入承賢科技的TruScan機型,經由眼底鏡進行視網膜影像確認與手術規
劃,患部成像亦能藉由演算法拼湊出完整部位,藉由高對比、高解析等特性,提昇視網膜
的影像品質,有利醫師判讀確診治療。
植入式透明薄膜–除了將軟體與光學技術導入醫療診斷器材上,生醫材料在臨床上亦是扮
演著重要角色,工研院所開發的植入式透明薄膜材料由膠原蛋白製成,具高透明、高含水
且生物可吸收,通過醫療器材規範之生物相容性試驗,不但可做為燒燙傷人工皮膚,亦可
做為眼人工角膜材料、組織工程角膜重建支架材料,相當具競爭力。
微創脊椎內固定技術–台灣未來將進入高齡化社會,中老年脊椎相關退化性疾病越來越普
遍,傳統開放式手術傷口約達15公分以上,病人住院7-10天;工研院新創公司台微醫研發
出「微創脊椎內固定技術」,使醫生在保有手術視野下完成脊椎內固定、減少組織破壞,
一個大傷口縮減為3-4個2.5公分傷口,而「熱塑性骨材」,將人工骨材結合高分子材料,
兩分鐘即可填充完成,不只操作順利、縮短手術時間,病患恢復時間也縮短、適用老年病
患族群,降低社會之醫療成本。
4.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https://goo.gl/ax5MNN
5.備註:
五樓希望工研院、中研院、國衛院 能組個醫龍研究團隊,研究如何救他的奈米屌~
(^_<)~* 啾咪~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