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聞] 台中國家歌劇院大廳變飯廳 學者傻眼:世

作者: mysmalllamb (小羊)   2017-10-16 13:39:15
※ 引述《ifulita (和泉政宗)》之銘言:
: 1.媒體來源:
: 自由時報電子報
: 2.完整新聞標題:
: 台中國家歌劇院大廳變飯廳 學者傻眼:世界奇觀
: 3.完整新聞內文:
: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台中國家歌劇院日前推出歌劇表演,因為整個表演長達5小時,
: 因此主辦單位在13日第二場演出的中場休息時間,在大廳擺出上百張紅色塑膠椅供觀眾用
: 餐。對此,長榮大學前校長、「蚊子專家」陳錦生把照片PO上臉書,傻眼的說,這真的是
: 「世界奇觀」。
: 陳錦生13日在臉書PO出一張台中國家歌劇院照片,並表示「中場休息,大廳變飯廳,都在
: 吃便當」。據《聯合新聞網》報導,陳錦生受訪時表示,「這是全世界國家級歌劇院沒有
: 的奇觀」,雖然歌劇院是出於好心,不過再怎麼說,這種廉價塑膠椅不但「很醜」,也和
: 歌劇院內的建築、背景很不搭,因此根本不該出現在國家級歌劇院。
: 陳錦生說,這場歌劇是他看過最長的表演,還一度看到打瞌睡,但就算中場碰到用餐時間
: ,也不一定要提供椅子吃便當,讓「國家級劇院,出現廟口看野台戲場景!」他也指出,
: 以在國外看表演的經驗來說,大家都是拿食物、飲料站著吃,沒有一定要坐下來。
: 對此,台中國家歌劇院回應指出,11日首演時沒擺這些塑膠紅椅,遭到很多觀眾抱怨抗議
: 沒有椅子坐、吃飯,因此只好在13日第二次演出擺出300張椅子,但臨時要因應眾多觀眾
: 的需求,實在找不到漂亮的椅子,而對於這次的批評,也會虛心檢討與改進。
: 4.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223272
: 5.備註:
: 陳錦生FB的原文連結:
: https://goo.gl/rWh4VA
關於歌劇院紅椅事件,我畢竟本人不在現場,過去也沒那麼仔細觀察過台中國家歌劇院的內部設施,因此這篇僅提出幾個想法討論看看,不切題之處還請不吝指正。
首先「禮」這回事,我個人認為漂不漂亮的表面是其次,能不能用禮來讓各方的需求都順暢達成並避開衝突、讓大家都舒服(而能放鬆專心欣賞歌劇)才是最重要的。接下來關於「歌劇院紅椅」事件的禮儀問題,我覺得是西方歌劇生活置入台灣的磨合問題。以下提出的討論點,都基於我在德國與法國看歌劇的經驗(德國主要是德勒斯登和萊比錫,樂季內,包含一次五小時女武神;法國則都是夏日戶外歌劇節)。
1. 拿椅子做什麼?
歌劇中場休息其實應該是屁股坐久了起來舒活筋骨的時間,的確應該多站立走路,西方歌劇院在此時大多人也都站著聊天社交;不過還是會有人需要坐一坐,西方歌劇院音樂廳是有些許沙發座椅,古典的會有些可倚靠可暫坐的空間如深窗台,現代的則會有些椅子高度的平台;大體上人人多半站立,但站一會兒又需要坐的人也不至於沒地方,這種少數人需求畢竟還是要顧到的。
2. 真的不能站?
或是也不一定要坐,偶爾站累了倚靠在柱子或牆邊一下(一般來說也不會久靠)也是夠舒服的,還有很多飲食的吧台或高桌可以擱擱手臂,這些都是「站立」時幫忙分擔身體重量的小措施。就這點看,台中國家歌劇院的室內表面與家具是否夠體貼呢?我還沒針對這點仔細觀察過,但室內特色「美聲涵洞」的曲牆面與粗糙表面,對「站立倚靠」這件事是不太友善的,好像也沒有高桌供人站立擱手。不知在這裡空蕩的「站立」是否比在其他劇院的中場站立來得疲累一點呢?
3. 中場休息吃東西?
當然,國家歌劇院拿出椅子,照報導看應該主要是回應觀眾「吃東西」的需求?歐洲歌劇院生活中,中場休息的確是有「吃東西」的,只是吃的都是飲料與小輕食,許多名人與網友都有提出了。這種輕飲食儘管輕便,總還是需要放下杯子(或小盤子)拿起節目單、或擱著包包打開來這類小動作,一般來說歐洲歌劇院都是靠吧台與高桌提供這些「暫時放置」行為。就這類型飲食來說,也許需要的未必是椅子、而是高桌?
4. 歌劇院吃便當?
許多人把國家歌劇院這次事件說成「坐下來吃便當」,我不知道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我會很好奇:便當這東西重點就是「便」,是給為了工作沒地方吃頓舒服午餐的勞工準備的(中午在辦公室沒時間出去的人、待在火車上錯過午餐的人,也是一樣),可以把一切營養集中在一個小盒子裡就地解決。不過歌劇院這種地方,也許自己設有可以坐下來點餐好好吃一頓的餐廳吧?在歐洲更普遍的是歌劇院周邊餐廳商家的 pre-theatre dinner ,能活絡當地經濟更好。
5. 便當錯了嗎?
當然便當放在這場合就失去了「便」的特色,但其實台灣生活已經吃慣便當了、甚至在部分吃午晚飯的小食堂也直接提供便當了,這功能與場合的錯置好像也無傷大雅,那在歌劇院就有傷大雅嗎?西方人中場休息吃輕食喝香檳就高尚、台灣人中場休息吃便當就低俗嗎?我想高尚與低俗未必切題,真正切題的是食物產生的外部性:冷輕食的味道的確較不會散逸,只留在吃的人口中;但台灣熱食如便當(尤其裡面的排骨雞腿等等)就會散逸,整個大廳也許沒在吃的人都會一起聞。也許「禮」應該設法避免的是這種衝突。
(話說便當也是可以有生菜便當與水果便當的,歌劇院提供的是什麼呢?)
6. 當歌劇妨礙到晚餐?
怎麼看「便當」在這歌劇院室內的場合好像都不太切題,還不如提供有桌椅有餐具的晚餐,食物香味也可以集中在同一區。不知國家歌劇院既有的餐廳是否足夠?也許國家歌劇院這回對提供「晚餐」有點供不應求吧?這就要看看這回女武神特色的「五小時」了,在看歌劇經驗尚少、看這種長歌劇經驗更少(甚至沒有)的台灣,可能許多觀眾會有點無所適從吧?
我看歌劇向來是先吃 pre-theatre,也看過一場衫普歌劇院的五小時女武神,那時就是有心理準備「今晚不會有頓大晚餐」,畢竟西方生活就是簡簡單單,一天需要的能量夠了就可以,有時是午餐吃個三明治晚餐吃多點、有時是午餐吃多點晚餐來點小冷盤解決。晚餐真要吃大的?在西方生活中的晚餐,多半是為夜晚社交而不是為飽足;在一個要跟朋友看歌劇作為「社交」的夜晚,本來就不需要在這場合吃飽,吃點輕食或麵包水果喝個東西就好。
(畢竟中場休息才半個小時,若真要在這半小時內解決一大堆觀眾的點餐、上餐、吃飯、甚至換桌,是很恐怖的,恐怕絕大多數人都會吃得很倉促而狼狽,這點就算歌劇院願意回應民意在中場休息提供晚餐,恐怕也會是個大災難。)
也許這和台灣習慣的「午餐晚餐各一個便當」生活習慣差異很大?我想台灣人也不是無法適應的,只是在前所未見的「五小時歌劇」登場之前,我想主辦單位值得藉此機會宣導推廣一種相應的生活方式,讓觀眾們做好準備,把自己吃飯的需求與看歌劇的需求妥善調配不衝突,也許這不衝突才是面面俱到的「禮」?
7. 椅子與置物?
基於以上經驗與思考,我認為國家歌劇院滿足觀眾飲食需求時,也許提供高桌(與屬於室內設計的吧台)會比提供椅子來得切題,而且站立所佔空間比坐著少、可以在同樣空間容納同樣多人卻顯得較不擁擠(當然事發臨時能快速解決,已值得掌聲)。但民眾真的口口聲聲「我們要椅子」時,背後的需求會是什麼?我猜測這和台灣觀眾看表演藝術時會帶包包的習慣有關,需要能夠坐下來、把東西放在腿上或椅子邊、才能空出手來吃東西(便當?)。
在西方看劇,幾乎所有觀眾一進場就是把外套與包包寄放在 cloakroom,規模很大管理很嚴信譽也很好,視覺上是美美地只帶晚宴小包進場,體感上則是輕輕鬆鬆無負擔;在台灣看劇,我則是根本從家裡出發什麼也不帶,但往往看觀眾們都還是帶著上班的包包或買東西的包包、如有外套也拎在手上、甚至入座後還要把包包放腿上或椅子下,好像不是很多人習慣寄放?這樣看劇對自己的負擔大、相應也需要更多設施幫忙分擔。
也許觀眾在中場休息吃東西還喊著「要椅子」是有這樣的需求?畢竟我也不在現場,這只是個假設。也是有網友提出「台灣禮儀不准站著吃東西」的想法,我印象中小時候爸媽和老師的確是這樣教,我們長大除了逛夜市外基本上也不會在公共場所站著吃東西,但這概念在歌劇院生活中也未必不能動搖,也許還要靠歌劇院與主辦單位多多推廣了。
8. 椅子很廉價?
客觀來說這些紅色椅子便宜又容易取得,就定義上當然是「廉價」,但它真的不適合歌劇院嗎?它真的是粗俗醜陋的設計嗎?當然,這種設計不會多細緻,能夠重量輕、結構基本穩當、可以疊在一起快速搬運儲存,就成了這造型,如有更好的設計師當然可以就這些需求再做得精緻點。有人提出「如果換了黑色塑膠椅、也許就沒人有意見?」的想法,不無可能,許多黑色的設計也沒多了不起,就只是配色不易出錯細節也不太醒目的安全牌罷了。
當然一體成形的塑膠椅,在造型上缺乏材料的變化、也缺乏材料呼應結構的真實力學美感。譬如也有那種黑色圓盤配上金屬椅腳末端放置黑色墊片的廉價椅子,那就有材料與結構的表現了,我猜恐怕一般人看到這個就不會覺得「廉價」而可以接受它進入歌劇院殿堂?不過我個人認為歌劇院室內「美聲涵洞」那曲牆表面一體成形的造型設計,把傳統室內頭身腳等立面分割的傳統邏輯都打破了,這種設計美感反而呼應一體成形的紅色塑膠椅 XD
當然這塑膠椅是臨時,恐怕邊邊角角等細節還很粗糙會刮傷手?歌劇院以後也值得再思考要找什麼新椅子或委託個新設計,但這塑膠椅本身我認為並不違背歌劇院室內設計美感,甚至概念上還算是有點呼應,當然改善空間還是很大的。
9. 哪來的夜市辦桌文化?
其實這椅子這麼討人厭,恐怕還是因為它令人想起了「夜市」,搭配上吃便當(我還不知是不是真的)更令人想起「辦桌文化」(但其實邏輯謬誤很大:沒桌子也沒上菜,只有便當哪算辦桌?)。看到一張椅子就能連結上一種文化,這邏輯本身也挺有問題,難道因為一個場所使用了這個家具、以後這個家具就跟這場所一起臭了嗎?那要不要說,很多黑道慢慢穿起西裝而且越穿越高級,以後高尚的企業與政府就不可以再穿西裝、免得沾上「黑道文化」?
看到紅色塑膠椅,就自動聯想一整套其實並沒有出現的「夜市」與「辦桌」,這與其說是言者想太多,不如說是言者拿來把人打臭的話術。他們都是有學問也會思考的知識分子,恐怕不是自己邏輯不通、而是要偷天換日,抓準台灣廣大讀者看見「夜市」與「辦桌」這種字眼就整個激動起來的情緒,模糊且迅速地將它們與「俗」和「醜」等等負面概念拿來對比歌劇的「品味」與「優雅」(不會說「高尚」,因為「高尚」這詞已經有點負面化了)。
一堆彼此未必能相連的符號胡亂砸出來,就是希望讀者不要想清楚、只要生氣怒罵的「話術」,這話術甚至還偷渡進了「國外」對比「台客」、也偷渡了「薩爾茲堡」對比「廟口野台戲」,這些比較都只是無邊聯想出的錯置,其中唯一的真才實料只是「椅子」而已,什麼夜市廟口辦桌等等其實完全不存在。
10. 野台戲文化錯了嗎?
這話術中與表演藝術相關的是「野台戲文化」,當然這是屬於常民的俗,和高貴歌劇殿堂的雅是兩個領域(而事實上也沒人拿野台戲隨意出入走動聊天的生活放置在歌劇演出中,這裡討論的場合是「中場休息」)。然而我們回視歌劇的起源,一樣來自於高高在上只有貴族的城堡劇場、而後經過幾百年下放複製成為中產劇場甚至全民劇場,在 19 世紀歌劇產出最多的年代甚至歌劇院往往還鬧烘烘地。雅與俗的文化並非老死不相往來,還是有機會交流的,這並不是說要搞前衛的「野台戲在歌劇院」(說不定有人真要實驗這個?),但也別先入為主預設他們絕不該放在一起。
當然,歌劇生活發展到現在這比較偏中產與上流品味的樣貌,也是有其「禮」的意義,譬如嚴格區分取票入場中場散場等等階段、區分座位區休息區餐飲區以及動線與腹地、穿著整齊不露腳味與體毛、雙手輕便別帶大包小包、快速吃點冷輕食別吃大量熱食... 等等,無非都是讓看劇可以專心、看累可以休息、社交時彼此不相妨礙、休息完心情輕鬆全神欣賞。我認為「禮」就是促成這一切美好的各種手法,禮本身的形式倒未必那麼固定。畢竟歌劇生活對台灣大眾來說很新、而我們也希望更多沒看過的人也來加入,這磨合是難免的,就期待慢慢累積經驗做到圓滿。
作者: sheepxo ((羊臣又))   2017-10-16 13:40:00
好長 END
作者: lovesooman ((」・ω・)/肥亮)   2017-10-16 13:41:00
太長完全不想看 可以講重點嗎
作者: jullei (cat tail)   2017-10-16 13:41:00
糟糕,我跟樓上一樣
作者: larailing (奈)   2017-10-16 13:41:00
廢話一堆 想必作文分數一定很高
作者: OGC218 ( = =』)   2017-10-16 13:43:00
白話文真的很重要
作者: jullei (cat tail)   2017-10-16 13:43:00
佩服你想那麼多字,不過真的zzzz…
作者: sagarain (HNY 2010)   2017-10-16 13:45:00
End
作者: gaga200408 (0ogagao0)   2017-10-16 13:48:00
認真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