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爆卦] 劉仲敬談何謂中國 直播

作者: MikimotoH (寶塚男角 Miki)   2017-08-14 00:54:30
簡要說明
一、中國這個詞在周朝指的是首都洛陽城一帶。在永嘉之亂衣冠
南渡後,指的是以河南省為中心,長江以北的中原。在清末
  與英俄等國簽訂條約時,China、大清兩者混合使用。
二、中國文明是內亞秩序輸出的結果。最早在殷商的馬車就可看
  出來是模仿自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但時間晚了兩千年。
  隋唐文明則是鮮卑武川集團從外伊朗傳來,坐椅子而不學漢
  朝人席地而坐,吃麥餅不吃小米、官員烏紗帽、天可汗體制
  ,無一不是從外伊朗傳來的。
三、中國人的大一統史觀是來自於蒙古征服者的世界主義,為了
  打擊南宋搞「宋獨」,忽必烈旁的儒學家將孔子解釋成是個
  有教無類,一個普世價值宗教家。而宋人搞文化民族主義,
  以「王者不治夷狄」反擊。明朝擊退蒙古人後,科舉考試還
  是延續元朝時科舉題目,灌輸明朝人大一統史觀。
四、最早用西洋式新式學校取代中古學校,不是發生在北京上海
,而是在新疆的塔城和伊犁。俄羅斯的突厥知識份子加斯普
林斯基,在1890年開展新文化運動,消滅伊斯蘭經學保守學
校,以西洋化新式學校取代之。這一文化運動從中亞一路擴
散到新疆,創建了今天的維吾爾民族。
有份字幕的阿姨訪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wt7N5xCM60
逐字稿
https://paste.ee/p/KE9yC
劉仲敬20170626《明鏡專訪》訪談整理:何謂中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WP4roQY3dE
時間:2017年6月26日美東時間9:30(北京時間6月26日晚9:30)
主持人:郭寶勝
注:本稿由三馬兄整理。主持人的發言均經過精煉。
[00:02:57]主持人:“中國”這個詞,現在有人認為是指中華人
民共和國,有人認為是指中華民國。這個詞在古代指的是什麼,
在近代又指的是什麼?你認為“中國”這個概念在歷史上的嚴格
定義是什麼?
[00:03:21]劉仲敬:大凡有統戰價值的詞都是模糊性的。就是因
為它有模糊的幾個含義,所以才能統戰。如果是定義太清楚了,
就不好統戰了。從歷史上看,“中國”這個詞其實是有三個階段
的。第一個階段大體上是先秦時代,它這個詞的意思就是首都以
及首都周圍的地方。最早出現“中國”這個詞,是周武王伐紂以
后說了一句話,叫做“宅茲中國”,就是我已經佔據了中國。這
個“中國”指的是位於天下之中的洛陽城。我們先看“國”這個
字在方塊字中的造詞法,它是周圍一圈城牆,中間一個拿著戈的
武士,所以它的意思就是設防城堡,就是相當於封建歐洲的那種
設防城堡,一個有城牆、有武士守衛的地方就叫做一個“國”。
周人封建諸侯,分國人和野人。國人就是住在城牆裡面的人,就
是由周公封某人為某諸侯,他帶著殖民團到東方去建立一個城牆
,城牆裡面的人就叫做國人,也就是周人派到東方去的軍事殖民
團體﹔城牆以外呢,那就像美國印第安人一樣,是土族人和原住
民,他們就叫做野人。國人和野人的區別就是在那一圈城牆。城
牆以內就像是古希臘城邦的公民一樣,他們是這個政治共同體的
成員﹔城牆以外就是野人,他們是土族人和外人。這就是國野之
別。“國”就是設防城堡,設防城堡以內的人是封建體系的一部
分。所以,“國”就是城堡,而“中國”就是位於天下之中的城
堡,具體來說就是洛陽城,頂多再把洛陽周圍那一圈也包括進去
,這就是“中國”。除了“中國”以外,其他地方的設防城堡也
叫“國”。其他各諸侯或者任何人建立一個城堡,就叫做“建國
”。這是“中國”的第一個定義,是最嚴格、最狹義的定義。
[00:05:14]到了先秦以后,特別是漢魏以后,“中國”增加了第
二個含義。它跟我們現在所謂的中原是差不多的,就是以現在河
南為中心、主要是華北的這一片土地,長江以外的南方或者是關
外的北方和西方就不算是“中國”的一部分。比如說在三國時代
,“中國”是跟“江表”對立的一個概念。吳人來聘,就叫做“
去中國”。魏人說到吳人如何如何,就說是“中國有什麼人才,
吳人有什麼人才”。這裡的“中國”就是指的以洛陽、許昌為中
心的北方這一塊。“江表”就是長江以外,那就不算是“中國”
。這種說法一直維持到南北朝時代,像陳慶之或者其他什麼南朝
人士到洛陽或者到北方去,他就會說,“中國人物之盛如何如何
,我們江表自永嘉之亂以來一直以為隻有江表才有文化,現在看
來中國也有文化”,諸如此類的。這就是“中國”的第二個定義
,“中國”指的是中原地帶。這兩個定義,其實在中古以后都是
一直混用的,一直到近代也沒有消失。
[00:06:24]近代的“中國”這個第三個概念,是隨著清朝和西方
的外交展開的。清朝和西方的外交文書當中,從漢文和滿文的文
書來看,它寫的都是大清皇帝如何如何,或者是大清皇帝跟大英
國國王如何如何,跟俄羅斯皇帝如何如何,這裡面是沒有“中國
”這個詞的。但是它還要有一個外文譯本,那麼一般來說,英文
譯本中就要出現“Chinese”或者“China”這些詞,於是就出現
了一個有別於“大清”的新譯法,就是“中國”這個譯法。嚴格
來說,“中國”在這種意義上隻是大清的通俗稱呼。因為“達欣
”(注:滿洲語勇士之邦,翻譯成大清國)帶有一定部族主義的
意義,本身來說隻是一個內亞的稱呼,但是西方跟大清簽署條約
的時候,例如跟英國和俄國簽署條約,有些是邊界條約,它必須
包括整個大清的邊界,例如大清跟英國簽訂一個緬甸邊界條約,
那它就不能夠隻涉及滿洲或者蒙古的問題了,它就要涉及南方十
八省的問題了,雖然南方十八省隻是大清的殖民地,但是在英文
譯本上就要出現“China”這個詞,因為我們簽署的畢竟不是一
個滿洲邊界協定。諸如此類的問題。結果由於外交上的需要,“
China”這個詞漸漸地和“大清”這個正式名詞融合在一起,變
成大清的一個非正式的稱呼。盡管清國在五大臣留洋的時候還是
把“達欣”這個名詞寫在正式的公文書上,但是一般的新聞報紙
之類的用“China”這個詞來指大清的話也是可以接受的。
[00:08:02]所以在晚清的時候你就可以開始看到,像榮祿或者翁
同龢這樣的大清朝的重臣,在涉及外交的問題上的時候經常用“
中國”這個詞來指大清,例如他們自己會說,“如果朝政在某某
奸臣的主持下就這麼辦下去,我們中國簡直是要亡給西洋人了”
,這個時候他們說“中國”這個詞的時候,等於就指的是大清朝
﹔但是與此同時,出於政治原因,例如為了抵制康有為梁啟超的
那種觀點,他們又要強調,從政治上來講,“大清”跟“中國”
是不一樣的,如果康有為保中國而不保大清的話,這跟造反是沒
有區別的,我們不能上當受騙,我們要強調,大清就是大清,談
“中國”就是對大清不忠。這兩種態度是同時存在的,是交錯縱
橫的。很像是現在的台灣,什麼叫“台灣”?有的時候“台灣”
就指中華民國,有的時候“台灣”指的就不是中華民國。例如在
綠派和藍派斗爭的時候,綠派中間比較極端的派就會說,我們台
灣跟中華民國不一樣﹔但是綠黨即使是執政,在涉及外交場合的
時候也經常會說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就是台灣。清朝末
期的情況其實也就是這個樣子。
[00:09:14]同一個人,例如像榮祿這樣的重臣,他對“中國”這
個概念就同時有兩種看法:一方面,他本人親筆在日記中寫道,
“哎呀,如果讓奸臣橫行的話,我們中國隻怕是要亡”,這裡面
的“中國”毫無疑問就是指的大清朝,不會是指的當時還不存在
的中華民國或者是中華民族﹔另一方面,他在維護慈禧太后、跟
康有為梁啟超他們這些維新黨人作斗爭的時候,他又要強調,“
保中國不保大清”是亂臣賊子的混話,真正的大清朝是絕不會接
受這樣的說法的,我們隻有“大清”,沒有“中國”。這兩種看
上去相互矛盾的話,由榮祿這同一個人說出來,那是什麼意思呢
?那就是統戰的意思。他要統戰的時候、要盡可能說“我們大清
不僅僅代表滿洲、而且代表了全中國”的時候,他就說“大清”
和“中國”是一回事﹔他不統戰的時候、要堅持維護滿洲貴族特
權的時候,他就說“大清”和“中國”不是一回事,“中國”是
你們反賊企圖顛覆大清的陰謀。這種做法,大家動一動腦筋就可
以看出,其實跟現在的統戰形勢也是非常相似的。也就是在這個
時候,“中國”這個詞像現在的“中華民族”、“中華民國”這
些詞一樣,變成了具有非常微妙的意義的統戰詞匯。
[00:10:26]就大清這一方面,可以說,比較頑固的宗室大臣就堅
持說,隻有“大清”,沒有“中國”﹔那些負責跟西方交涉、比
較開明的人士,包括榮祿這樣的現實主義者在內,他就是“大清
”和“中國”混著用,需要用“大清”的時候就用“大清”,需
要用“中國”的時候就用“中國”。在反賊這一邊那就是,極端
派,像是汪精衛或者是孫中山這種人,他就要堅持說,不要說大
清絕對是敵人,是征服者,是我們的敵人,就連“中國”這個詞
,統戰意味也太強,我們也不能接受,我們就要用“支那”或者
是“華夏”這樣的詞。章太炎就講,支那亡國,支那在明朝末年
的時候已經亡國了,“滿洲”或者“中國”這些詞都是狄人的代
名詞。但是比較溫和的人——像梁啟超就主張,徹底的革命損失
太大,把滿蒙的領土搞出來重新獨立建國在外交上也不好安排,
我們不如就直接把“大清帝國”改變為“中華帝國”,把“大清
臣民”改變為“中華民族”,這一下,無論是滿人還是南人都可
以感到滿意,滿人也好,回人也好,蘇人也好,浙人也好,蜀人
也好,大家從此以后都是中華民族一家,這樣不是很好嗎?“中
華民族”是一個妥協的詞,可以讓各方面都滿意。但這種做法是
不能讓孫中山滿意的。
[00:11:46]結果就是,在清朝這一邊出現了“中國”和“清朝”
既是一回事又不是一回事的情況,在反賊這一邊又出現了“中國
”跟“支那”或“華夏”既是一回事又不是一回事的情況。梁啟
超是想把“中國”、“支那”和“華夏”算成是同一個概念的,
但是汪精衛或者是章太炎就不接受。清朝這一方面則是,榮祿這
些開明派、現實主義者希望把“大清”和“中國”算成一回事,
而端王爺這樣的極端派和滿蒙親貴派就要堅持說“大清”和“中
國”是敵對概念。這樣一來,“大清”、“中國”、“支那”、
“華夏”諸如此類的概念就變成了具有高度政治意義的詞。大家
都希望利用它在文化上和語義上的模糊性,一方面爭取盡可能多
的支持者,一方面又把這些支持者攏到自己這個比較狹窄的范圍
內。這種情況也就跟現在各方面運用“中國”這個詞搞統戰的形
勢非常相似。其實我們如果把視野放廣一點就可以看出,這種語
義上的混亂其實是全世界各國,包括東歐這些歐洲比較邊緣的地
區,在由中古時期那種比較混亂的統治形式轉化到近現代這種比
較明確、邊界比較清晰的民族國家統治形式的民族構建過程中,
不可避免要發生的爭論。它不是遠東特有的,而是全世界所共有
的。
[00:13:32]主持人:在你的理論體系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理論就是
,歷史上的中國源於內亞秩序在上古、中古和近代的三次輸出,
這樣的理論是怎樣得出的?
[00:13:59]劉仲敬:應該說我這是沿用了一般歷史教科書的說法
,嚴格說來,實際上“中國”這個詞是近代以來才具有國家意義
的,在古代頂多是一個城邦或者城市的意思。正確的、嚴謹的說
法應該是,東亞歷史上的政治結構是源於內亞輸出和刺激。這一
點在考古學和文明史的角度上是很明確的。所有比較嚴肅的學者
都知道,人類文明實際上是起源於西亞的。西亞產生文明,至少
是在一萬年以前。產生有形態的國家,比起東亞來說要早一千年
到兩千年。有很多証據就表明,東亞最早的政權,就是我們現在
可以確認的殷、周兩個朝代——其實“朝代”這個詞也是后來唐
宋以后追認的,歷史上真實的殷、周其實不是兩個交替的朝代,
而是並行的、時間和空間上有一定交錯的兩種不同的文明體系—
—它們都有深刻的內亞烙印。有比較極端的學者認為,殷、周兩
個族群其實都是西來的,像王國維就是這麼認為的,他寫的詠史
詩就說,華夏文明的祖先是從昆侖山下來的,這在當時是非常流
行的學說。殷人的戰車技術跟兩河平原的戰車技術是一模一樣的
,而戰車是殷人的主力。一樣到這個程度,就像是秦始皇書同文
車同軌一樣,戰車能不能夠通用要看它輪子的輪距,還有,它的
戰斗力要看在戰車上射箭的武士的高度,結果測量這些高度、輪
距之類的,都發現它們跟蘇美爾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原型是相似
的,但是時間上晚了一千年到兩千年。所以合理的說法就是,殷
商的國家建構,要麼殷商本身就是從西北方向遷移過來的一個種
族,要麼它就是在跟內亞方面接觸的過程中吸收了西亞已經產生
的很多文明成果,所以組織形態上有了一個很大的進步,才建國
的。
[00:16:03]我們都知道,原始部落是很早產生的,但是原始部落
產生出國家組織,這就像是鹵水點豆腐一樣,經常是需要外來刺
激的。最重要的外來刺激之一就是外來征服。本來我們是一些鬆
散的部落聯盟形式,可能就像傳說中的黃帝、炎帝或者三代上古
一樣,部落酋長的權力不太大,也是相當民主產生出來的,但是
軍事動員能力不強﹔但是如果被外人一打的話,我們受到這個刺
激,就發現我們非有戰斗力不可了。就像聖經上的以色列人那樣
,我們發現我們打不過外邦人,就吵著說,我們也要立一個王,
讓王領導我們征戰。這就是國家的一個重要起源。也許殷商是內
亞來的征服者,那它當然是在征服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比較完善
的國家組織﹔也許它本來不是內亞人,隻是在跟內亞征服者接觸
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有必要強化軍事組織,從而產生了自己的王朝
組織。這兩種可能性都是殷、商從各種原始部落當中崛起和產生
的原因,也是東亞從部落到國家這個變化最可靠、最可能的原因

[00:17:08]周人的情況就更加明顯了。周人是肇自西北,盡管文
字記錄看不出他們的種族和文化來源,但是不僅是西周那個時代
,即使是在西周以后的春秋時代和秦國時代,挖掘出的古物都可
以看出,凡是今天陝西一帶挖出來的古物,無論時代是屬於西周
時期還是春秋秦國時期的,它都有非常突出的斯基泰或者是吐火
羅風格。而這兩個文化體,斯基泰是有強烈的雅利安印歐性質的
,吐火羅也同樣是有很深刻的東伊朗烙印的,它們都跟內亞文化
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無論是周人的文化還是秦人的文化,
它都有很深刻的內亞來源。周人征服殷人,是西土的力量打敗東
土的力量。這種模式在后來的歷史中一再重演,可以說每一次都
是更接近內亞方向、能夠接受內亞先進技術的族群,打敗了離內
亞較遠、軍事技術不太先進的族群。后來戰國時代,趙武靈王胡
服騎射。當時的保守派貴族認為,我們自古以來都是穿袍子用戰
車的,我們很文明,不應該去騎馬射箭。趙武靈王最后說服了這
些保守派貴族,使趙國的戰斗力迅速增強。但是我們看趙國的位
置在哪兒呢?趙國是在兼並了代國——也就是今天鄂爾多斯高原
到大同這一帶以后才變得強大了,才變成戰國后期唯一能跟秦國
對抗的力量。
[00:18:39]趙、秦兩國都是中原各諸侯國當中能夠接觸內亞輸出
的力量。內亞是兩條路線:一條路線是河西走廊這條路線,是由
秦國接觸的﹔一條路線就是所謂的雲中道,也就是《穆天子傳》
講的那條路線,從洛陽出發,向北經過邯鄲,到代郡,然后到大
夏——也就是到大同、鄂爾多斯一帶,然后順著蒙古高原西行,
這也是后來唐朝通過回鶻人西行的路線。這兩條路線是內亞輸出
的主要路線,所以戰國后期的仗主要就是它們打。整個先秦時代
,即使是我們認為最古老、最正宗的中華文化,也就是所謂孔子
時代的華夏文化,它的來源跟內亞文化的輸出都是有不解之緣的
。孔子主要是講周禮,周禮就是封建制度,而封建制度根本上就
是周人在打敗殷人以后、在東土搞軍事殖民產生出來的。這個格
局跟日耳曼人打敗了羅馬人以后搞軍事殖民而產生出歐洲封建的
格局是一樣的。如果說西方文明源於日耳曼的話,那麼我們所謂
的中華文明和華夏文明主要是源於周人,而周人的內亞性是非常
明顯的。這是第一波輸入,從殷商到趙武靈王這個時代,形成了
我們所知的秦漢帝國。后來所謂漢朝是第一個盛世,其實是內亞
長期輸出的第一個結晶。但是盛世以后,就好像希臘產生羅馬,
春秋戰國產生秦漢,統一以后,外來的輸入就衰竭了,內部的競
爭也減緩了,所以這個文明就像是歷來的羅馬、巴比倫這樣的大
一統文化一樣趨於衰竭,結果就導致了永嘉之亂。
[00:20:16]從永嘉之亂到隋唐,是內亞的第二波輸出,結果就是
產生了隋唐,以唐太宗為代表的天可汗。有很多人是漢唐並稱,
但是,漢是孔子那個“中國”的直接繼承者,像羅馬繼承希臘一
樣,唐繼承的可就不是孔子的“中國”了。孔子的“中國”在魏
晉以后滅亡了,遷到南方,南方就相當於是拜佔庭帝國,最終被
北朝整個消滅了。隋唐是北朝的繼承者,北朝是鮮卑人北魏的繼
承者,北魏是五胡亂華的繼承者,五胡亂華是永嘉之亂的繼承者
,永嘉之亂的五胡則是漢朝晚期一直到魏晉以來從內亞闌入的新
一波蠻族的繼承者。可以說,他們是內亞的第二波輸出。鮮卑武
川集團產生的隋唐,是五胡亂華以來從內亞外伊朗地區這一波輸
出的總結。
[00:21:06]它跟第一波的古典的中華文明有很多細節上的區別。
例如像是天可汗體制,就是外伊朗產生出來的那種王中王體制在
東亞的一個復制品。萬國衣冠拜冕旒,也就是像后來我們認為是
中國文化的特征,官員頭頂烏紗帽之類的,這些東西其實都是由
伊朗人的服裝所搞來的。我們現在不像日本人那樣席地而坐,而
是坐在椅子上,面前有桌子,這些都是外伊朗地區的產物,而不
是華夏文化的產物。孔子和漢武帝是像日本人那樣席地而坐,前
面放一個很矮的茶幾的﹔我們現在有很高的桌子和很高的椅子,
都是從伊朗這些地方來的。無論是唐朝的政治制度——像天可汗
、藩鎮制度這樣的政治制度是從外伊朗地區來的,還是人民的日
常生活,像是不吃小米,改吃麥餅,不席地而坐,而是改坐椅子
,這些也是從外伊朗地區來的。這就是第二個“中國”。我們習
以為常認為是“中國”天生的很多東西,都是這個第二個“中國
”——其實是外伊朗地區第二次輸入的產物。這是第二波輸入。
[00:22:10]第三波輸入就是由遼金元清這一系列所代表的。內亞
征服者在以燕京為中心的地區建立王朝,首先是建立遼國,然后
再建立金國,然后建立蒙古,征服了整個南宋,最后通過清朝消
滅了明朝,塑造了我們近代這個中華民國的版圖。這是第三波輸
入。這個第三波輸入更簡單,離得很近,所有人都能看得出。我
們都能夠看得出,所謂的中華民國或者所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它繼承的是誰的國際法實體呢?答案是,它繼承的是大清這個國
際法實體。中華民國在國際社會能夠站得住腳,是因為它繼承了
大清﹔中華人民共和國呢,它爭奪的是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
。所以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如果有一個身份的話,這個身份是中
華民國給它的﹔中華民國的身份則是大清國給它的﹔而大清國的
政治體制呢,是蒙古人、女真人、契丹人建立的這個內亞-東亞
復合帝國的產物。它不是宋朝的后裔,而是遼國、金國、蒙古國
和清朝的后裔。這是從政治層面上。從文化和風俗層面上,受內
亞影響的地方那就更多了,就不用一一詳解了。
[00:23:20]現在呢,我們所謂的“中國”其實是一個很復雜、很
混合的概念,是包括了這三個“中國”的重疊體。第一個“中國
”就是最古老的跟兩河文明有密切關系的殷周那個古典“中國”
,孔子的華夏,產生了秦漢帝國﹔第二個“中國”就是來源於外
伊朗地區、萬國衣冠拜冕旒的隋唐帝國﹔第三個“中國”就是源
自蒙古高原的元清帝國,產生了近代的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
國。我們運用“中國”的時候經常是不嚴密的,動不動一會兒說
漢唐如何如何,一會兒又說孔子、諸子百家如何如何,一會兒又
說近代以來的中國跟帝國主義如何如何,其實就是把這三個“中
國”的概念或者說是三個東亞政權的概念混在一起用了。然而這
三個東亞政權從歷史發展的順序上來看,它們都是內亞起源的。
可以說得不客氣一點,十八省或者說是通俗所謂的漢人在這三個
體系中的地位,都像是印度人在大英帝國中的地位一樣,你盡管
人口是佔多數的,但是你是臣民。政治體系的來源,要麼是莫臥
兒帝國的,要麼是大英帝國的,都不是從你這兒來的,都是從內
亞方向或西方來的。近代以前,所有的東亞政治體系都是內亞起
源的﹔近代以后,則是西方起源替代了內亞起源。
[00:25:43]主持人:現在中國人的大一統觀念非常強烈,他們可
以贊成民主自由人權這些普世價值,但是一提到這個獨那個獨都
是痛恨得要命,覺得如果支持台獨和港獨就是不愛國。你的一個
很重要的觀點就是,大一統這種觀念來自於蒙古的世界主義,是
通過元明清塑造起來的,能否解釋一下?
[00:26:47]劉仲敬:這是“中國”這個概念最矛盾的地方,因為
講“大一統”這個概念或者是講“中華如何如何”的概念的人,
一般是南人,至少也是所謂的漢人,很少有內亞血統的滿人、蒙
人或者是回人去講這些事情的﹔但是恰好,他們所講的這個概念
非但不是為他們自己服務的,反而是內亞征服者為了征服他們而
設計的。我們可以粗暴地說一句話:大一統觀念是蒙古帝國為了
反對宋獨勢力而設計的意識形態。這一點我們要從宋朝的起源來
看。宋人對唐朝和五代有一個很大的不滿,他們認為,宋朝存在
的目的和意義就是要撥亂反正,就是要反擊唐朝和五代藩鎮以來
的那種不像話的作風。這個不像話的作風有兩個方面,而且這兩
方面是有聯系的。一方面是家風不正,就指的是唐太宗或者是他
們的女眷,女性不守清規或者是不遵守中原禮法之類的概念。總
之是像魯迅說的一樣,“唐室大有胡氣”。考慮到唐朝自己本身
就是鮮卑血統很重的王朝,又是直接繼承了北朝,這一點其實一
點兒都不奇怪。
[00:27:55]同時,五代的番將直接繼承殘唐五代的藩鎮,他們基
本上跟安祿山一樣,都差不多是胡人。安祿山叛亂,固然安祿山
是河中人,也就是外伊朗系統的人,但是打敗安祿山的李光弼、
李抱玉這些將領何嘗不是胡人呢。唐玄宗要打安祿山,第一個派
出去的就是哥舒翰,哥舒翰也是胡人。后來打敗安祿山的是李光
弼,李光弼其實也是胡人。等於是唐朝對付安祿山的辦法也就是
用胡人來打胡人,除此之外也沒有別的軍事上可靠的辦法。像杜
甫這樣一些人雖然對唐朝這種政策很不滿意,但是你讓他自己去
打仗的話,他也沒辦法去打,最后還隻能用這種辦法,隻能用親
唐朝的藩鎮去打那些反唐朝的藩鎮。最后演變出來就是五代十國
。五代當中,除了朱全忠那個后梁以外,其他四代都是起源於河
東的沙陀王朝。沙陀王朝,歷史記載是很明確的,它是起源於唐
朝的處月部落。處月部落是一個白種人的部落,原來居住在天山
北路的北庭(別失八裡)——也就是今天的昌吉市吉木薩爾附近
的地方,在唐朝末年受唐朝人的招募來替唐朝人打仗,包括打別
的塞外蠻族和打黃巢這樣的反叛勢力,最后把河東這個地方封給
他們。他們首先變成一個割據勢力,最后在征服汴梁以后建立了
五代。
[00:29:20]宋儒認為,唐朝這種做法太糟糕了。其實這種看法是
從唐朝末期安史之亂以后就開始了。大家都痛恨安史之亂,覺得
安史之亂把國家給搞壞了,然后追究責任就說是,都怪唐玄宗不
該亂用番將。唐玄宗當年是不用番將的,我們的日子本來過得好
好的,用了番將以后搞得天下大亂,民不聊生,所以以后我們要
糾正這個錯誤。他們譴責的對象不僅是番將,而且還包括伊朗文
化。例如像白居易這樣的人,一方面罵安祿山不忠不義,不該造
反,另一方面又罵唐玄宗和楊貴妃,你不該跳什麼伊朗來的胡旋
舞,吃什麼胡餅,喝什麼葡萄酒,諸如此類的。總之,你們這樣
熱愛胡風不愛華風,在政治上把番將引進來,在文化上搞那些葡
萄美酒夜光杯的東西,是我們現在倒霉的根本原因。但是白居易
和很多知識分子一樣,他也是一個心口不一的人,所以近代學者
考証,盡管他在朝廷上痛罵安祿山,痛罵胡旋舞和唐玄宗的番將
政策,但他自己在私下裡面是很喜歡聽龜茲樂而且也照樣看胡旋
舞的,所以他自己其實也就是他自己譴責的那個現象的一部分。
[00:30:31]宋儒基本上就是唐朝這些民間反對派的一個繼承者。
他們認為,宋朝建立的動機就是要洗清前代的錯誤,以后我們宋
朝就要建立一個徹底排除內亞因素的王朝,這叫做尊王攘夷。尊
王攘夷跟白居易時代的那些理論一樣,也是有政治和文化兩層的
。政治上講,就是說,我們絕對不要像以前的鮮卑人王朝一樣,
什麼哥舒翰什麼安祿山都弄來當官,以后我們要完全用科舉制度
選出來的儒家學士當官。這一點他們是做到了,宋朝是文臣主導
的年代,當官的人都是儒家的文人學士,武將沒有地位。這樣一
來就可以消滅胡人藩鎮割據的錯誤。另一方面,在文化上講,我
們也要尊王攘夷,也要搞純而又純的中華文化,這就體現於“王
者不治夷狄”,不搞唐朝那種黷武主義。唐朝什麼地方都想要,
結果國土中間有大量的異民族文化的勢力﹔我們呢,王者不治夷
狄,西亞的土地我們也不要,契丹的土地我們也不要。按照現在
的說法講,宋人的文化政策是一種文化民族主義。隻有小華夏這
個圈子裡面的土地他們才要,出了這個圈子他們就不要了。
[00:31:43]不要說是西北的土地他們不要,連西南的土地都有一
句名言叫做“宋揮玉斧”,就是宋太祖用玉斧在地圖上畫了一條
線,他沿著大渡河畫了一條線,就是把諸葛亮征南蠻以來就已經
控制了的雲南、貴州一帶的土地劃到宋朝以外。因為契丹西夏是
我們打不過的,我們還可以這樣做,但是我們打西南這些少數民
族,我們總可以打贏吧。但是宋太祖的意思是,即使我們能打贏
,我們也不要這些土地,我們隻要純粹的華夏民族主義,這些土
地不是我們華夏文化的,諸葛亮也好,唐太宗也好,唐玄宗也好
,去要這些土地都是犯了錯誤,大渡河以外的土地不是我們宋家
的土地,我們宋朝的子孫永遠也不要去要這些土地,不要像唐玄
宗那樣“武皇開邊意未已”,我們要吸取唐朝的經驗教訓,以后
再也不干這種事情了。這就是宋朝的意識形態,它是文化民族主
義,退縮的,保守的,要求東亞跟內亞劃清界限,我們隻要東亞
,不要內亞,內亞跟我們不是一回事。當然這樣一來,宋人是不
會像唐朝那樣去要什麼西域的土地或者是去要大理的土地了,但
是你不要別人的,不見得別人不要你的。遼人、金人和后來的蒙
古人還是打過來了,最后是蒙古人把宋朝整個征服了。
[00:32:54]宋朝反對蒙古人的意識形態,不僅是軍事上要反對,
在政治上和文化上也要有自己的說法。這個自己的說法當然就是
說,你們內亞人是一撥,我們東亞人是一撥,我們華夏衣冠跟你
們不一樣。像陸游那些南宋人就很強調,他們對於唐人很贊賞的
北齊、北周都堅決反對。他們說北齊的鮮卑人政權非要念什麼孔
子的經,搞什麼華夏衣冠,這簡直就像是狗戴著帽子嘛,你明明
是一條狗,干嘛要戴著人的帽子呢,這太不像話了。如果你回到
唐朝去看,唐朝的君臣對北齊還是很贊賞的,因為他們自己也是
鮮卑人﹔但是宋朝就認為這樣是絕對不行的,你們內亞民族,即
使你們學孔子的道理,學華風,我們也不要你。這就是宋人的文
化民族主義。根據這種文化民族主義,就像是秦檜和宋高宗所謂
的那樣,“南自南,北自北”,你們北方人是北方人,我們南方
人是南方人,我們不應該合在一起。
[00:33:48]這個立場在蒙古人——特別是在蒙古人贍養的那批儒
家知識分子,像姚樞或者史天澤這批人看來,這就跟宋獨勢力差
不多了,這就是南蠻頑固之見,按照這種頑固的看法的話,宋人
是永遠不會向蒙古帝國臣服的。同時,這樣一來對他們在蒙古帝
國內部的政治斗爭是不利的。因為蒙古帝國是一個世界帝國,在
它內部,像姚樞、史天澤這種人是跟著忽必烈混的,他們主張蒙
古的主攻方向應該是在東亞這個方向﹔但是蒙古朝廷中間也有像
是剌合蠻、鎮海這些人,鎮海是基督教徒,剌合蠻是伊斯蘭教徒
,他們主張蒙古的方向應該是向西發展,向西亞那個方向、向巴
格達那個方向發展,汴京這些地方都不重要。他們所擁戴的貴由
汗跟姚樞、史天澤這種人擁戴的忽必烈汗是在政治上處於對立狀
態,所以后來就爆發了忽必烈和阿裡不哥之間的內戰。
[00:34:50]所以姚樞、史天澤和忽必烈這一派為了加強他們的論
據,就特別需要一種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形態要粉碎宋人那種頑
固的東亞文化民族主義,要論証,普天之下都是一家,所以蒙古
人征服你們宋人是很合理的。為什麼呢?因為自古以來儒家都是
主張國際主義的,都是主張有教無類的,“有教無類”這個詞怎
麼解釋?就是說,無論你是什麼民族或者什麼文化,隻要你願意
向孔子學習,都是我孔子的門徒,所以你的種族出身或者文化背
景不重要。按照這種邏輯你也可以說,儒家也是一種像基督教和
伊斯蘭教一樣的國際主義宗教。這樣一來,他們就可以擁戴忽必
烈、以儒家為意識形態搞世界帝國了。
[00:35:36]如果搞不出這套意識形態的話,那就隻能讓剌合蠻或
者鎮海以基督教或者伊斯蘭教為意識形態搞世界帝國了。后來,
我們都知道,金帳汗國以伊斯蘭教為意識形態搞世界帝國,伊朗
的伊爾汗國首先以基督教為意識形態、后來以伊斯蘭教為意識形
態搞世界帝國。這對於忽必烈來說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壓力,因為
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在性質上都是世界宗教,都是我們現在所謂的
普世宗教,任何種族和文化的人都能夠變成基督教徒或者伊斯蘭
教徒,那麼如果你忽必烈搞不出這一套來,你在政治斗爭中就處
於不利地位。所以忽必烈周圍的那些大臣就企圖以儒家為藍本,
把儒家世界主義化。宋朝的儒家是不講世界主義的,而是講文化
民族主義的,所以元朝的儒家就要反駁宋朝儒家的觀念,就要把
儒家和大一統結合起來,產生出我們后來很熟悉的這種概念,就
是大一統的儒家觀念。
[00:36:29]其實這在宋儒看來是非常矛盾的,不但非常矛盾,而
且是非常漢奸的理論。這種理論就是等於說,隻有蒙古人有資格
統治東亞,為什麼呢?因為隻有蒙古人才有能力建立世界帝國。
如果我們把孔子重新解釋為一個世界主義者,把他解釋成為一個
像耶穌基督或者穆罕默德那樣不講種族和文化的人,是一個世界
主義者,那麼我們就可以合乎邏輯地得出結論:孔子在南宋皇帝
和忽必烈汗之間將會選擇忽必烈汗。為什麼呢?因為南宋皇帝隻
能搞一個割據政權,隻能搞一個偏安政權,隻能佔住南部這一塊
地方就行了,他不可能統一天下的,所以他就不符合孔子的理想
,因為孔子是要把他的王道推行到全天下去的,而忽必烈汗能夠
統治全天下,所以根據孔子的邏輯,忽必烈汗比趙家皇帝更有資
格統治整個東亞和全世界。所以如果你按照北朝忽必烈身邊的那
些儒生的看法,那就是說,按照我們這樣解釋的孔子將會選擇忽
必烈。
[00:37:32]當然南宋那些儒家就不會這麼認為。南宋那些儒家就
會主張,孔子也說過,“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也就
是說,無論如何諸夏、華夏的文化都比夷狄文化要高明,所以趙
家天子再不成器也是我們自己的人,蒙古天子再厲害也是你們別
人的人,你們找這個理由也無非是給你們的叛變找依據,你們本
來都應該忠於我們趙家天子,凡是儒生都應該忠於趙家天子,你
們現在倒好,你們貪圖富貴,去投靠了蒙古人,那就像是在抗日
戰爭時期投靠日本人一樣,為了給自己的行為遮羞,你們就說,
“日本人能夠實現大東亞共榮圈,蔣介石實現不了,所以我們忠
於日本人不但不是錯誤的,不但不是漢奸,反倒是在道義上比你
們更高一層”,你們太卑鄙了。
[00:38:18]宋朝和蒙古人爭奪的時候,雙方的意識形態就是這樣
的。像文天祥他們那種人當然就要主張華夏文化至高無上、“崖
山以后無中國”之類的邏輯﹔像姚樞、史天澤他們那種人當然就
要主張,孔子不講種族,天下有德者居之。什麼是有德者呢?能
夠統一天下蒼生、把和平帶給全世界人民、把全世界的人民從無
休止的戰爭中解放出來的人,這種人就是真命天子,他就是孔子
選擇的真命天子,忽必烈能夠統一你們,說明忽必烈就是真命天
子。最后的結果是,忽必烈是軍事政治雙管齊下,一方面在軍事
上打敗了南宋,另一方面在政治上又通過他對儒學的重新解釋,
把這種大一統的新儒學變成了蒙古帝國的官學。在蒙古帝國的科
舉當中,你再像文天祥他們那樣解釋文化民族主義,你就永遠也
做不了官了﹔你就必須按照大一統的方式重新解釋儒學,重新解
釋朱子學,你才能夠做的了蒙古帝國的官。
[00:39:16]最后等到朱元璋推翻蒙古以后,他不能滿足於像宋朝
那樣僅僅佔住南方的漢地,他還想到滿洲和關外去發展一下,因
此他也就在他的歷史體系中把忽必烈也算成是跟唐太宗、漢文帝
一樣需要祭祀的先王,也要講華夷秩序。也就是說,他的政治秩
序不是繼承南宋的政治秩序,而是繼承蒙古的政治秩序,它是一
個華夷秩序。他招募了很多蒙古將領為他服務。同時強調,北元
政府已經滅亡,蒙古帝國的全部遺產,不僅是南方的遺產,而是
蒙古帝國的全部遺產,理所當然都應該屬於明帝國。所以他的主
張實際上是,長城南北的土地都是屬於他的,因此他在政治上和
學術上都否定了南宋的儒學。
[00:40:06]這就具體體現在孔子這個家族的繼承上。本來南宋把
孔子的家族遷到江西,繼續維持儒學的道統﹔而金人和蒙古人把
留在山東曲阜的那個孔子世家豎起來,所謂的孔子北宗,作為孔
子的繼承人。南北分裂的結果是,孔子這一家也分裂了。后來蒙
古勝了以后,就把北宗作為孔子的正宗。朱元璋趕走蒙古人以后
,他是怎樣選擇的呢?他還是選擇山東那個孔家,也就是蒙古人
的孔家,作為孔子的正宗。他選擇的官學,選擇科舉考試的標准
題目,仍然是蒙古帝國那個題目。明朝的科舉考試的出題方式是
繼承了蒙古帝國的出題方式,而不是繼承南宋的出題方式。明朝
的意識形態是繼承了蒙古帝國這個大一統的意識形態,而不是南
宋這個文化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明朝皇帝不像宋朝皇帝那樣主
張王者不治夷狄,而是主張華夷秩序,無論是華人還是夷人,都
是明朝皇帝的臣民,隻要你們原先是蒙古皇帝的臣民,現在也要
當我明朝皇帝的臣民。
[00:41:10]最后是清兵入關,等於是重新恢復了蒙古的格局。像
皇太極就說,明太祖不過是一個百姓,推翻了他原先的主人,就
建立了皇朝,他都可以合法,那麼我本來就是貴族出身,我直接
繼承成吉思汗的汗位有什麼不可以呢?他的意識形態當然更多地
吸收了蒙古那一套,同時他搞科舉也搞的是明朝繼承蒙古的這一
套經過大一統思想重新改革過的朱子學,強調把大一統作為正宗
。這樣一來,受這種新式的蒙古式儒學熏陶的新一代儒家知識分
子,在他們的內心中造成了嚴重的靈魂分裂。像后來的南社這些
人,他們即使在政治上是極端反對滿清和蒙古的,但是他們畢竟
是受孔子思想教育的,而且教育他們的也就是蒙古產生、清朝發
揚光大的這種新式的儒學,所以他們就處在一種像亨廷頓所謂的
靈魂分裂的狀態:他們一方面要反對內亞各民族對東亞的征服,
一方面在文化上又非要堅持大一統主義。
[00:42:16]但是從政治上來講,自古以來隻有內亞統一東亞,就
像蒙古征服南宋那樣,從來沒有東亞統一過內亞的情況。朱元璋
和他的子孫短暫地企圖逆轉這個內亞征服東亞的傾向,結果很快
就被靖難之變扭轉過來了。靖難之變靠的是北平的朱棣勢力,而
朱棣靠的也是他周圍的蒙古雇佣兵,結果打敗了建文帝周圍那批
想要復古更化的儒臣。這個矛盾是這些人解決不了的。實際上,
你如果既要堅持文化民族主義的概念、又要做到邏輯一貫的話,
你最后隻能回到南宋那種格局去,回到文天祥他們的邏輯去,來
一個“王者不治夷狄”,把那些蒙古人之類的統統給我趕出去。
要麼呢,你要堅持大一統主義,那你就不可避免地要面臨著矛盾
的現象:能夠實現大一統主義的都不是南人,都是內亞人,即使
不是蒙古滿清,也是朱棣這樣高度蒙古化、依靠蒙古人支持的人
,不可能是什麼江蘇人或者是廣東人能夠搞得成大一統的。江蘇
人和廣東人要想自己出頭露面,那你隻能搞文化民族主義,或者
是搞小民族主義,你不能搞大一統主義。搞大一統主義,就是要
滿洲人和蒙古人來征服你。
[00:43:38]但是他們在這兩面都不高興,又不高興滿洲人和蒙古
人來征服你——在現在就是不高興共產國際來征服你,另一方面
又不肯舍棄大一統的觀念,結果他們的出發點就是自相矛盾的,
自然而然很容易被人找到弱點。別人要攻擊他,那就像是汪精衛
和孫中山攻擊梁啟超一樣的簡單,因為你自己的立場就是自相矛
盾的。立場自相矛盾對你不一定有致命的損害,例如我像忽必烈
一樣,我手中拿著槍杆子,我即使是在理論上自相矛盾,我還是
可以站得住腳,我不講理,講槍就行了,盡管既有理又有槍是最
好的,但是有槍的人可以不講理。但是你這些人呢,你這些民間
知識分子,你本來就沒有槍,你隻有理,在沒有槍的情況下,你
自己的理都講得自相矛盾,那麼你肯定就講不過那些理論比較一
貫的人。所以后來梁啟超他們斗不過汪精衛他們,也就是這個原
因。汪精衛那種驅逐滿蒙的邏輯是比較一貫的,梁啟超那種又要
搞大一統、又要搞文化民族主義的邏輯,不可避免地會使自己陷
入自相矛盾的狀況。現在的情況其實仍然是這樣的。
[00:45:15]大一統的觀念,從好的方向來說就是,我們要講事實
,讓人民享受和平的幸福是最重要的,誰當領導人那是次要的,
講什麼文化都是次要的,老百姓不都是希望安居樂業嗎?所以天
下隻有“定於一”才能安居樂業,誰能夠統一天下,把和平送給
老百姓,誰就是合法的領袖,這樣做,我們才是真正為老百姓著
想。這是從好的方向解釋。從壞的方向解釋,這就叫做寡廉鮮恥
,跟漢奸有什麼區別。所謂“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侍二夫”,
如果是我們自己的祖國,我們自己的祖國倒了霉也是我們自己的
祖國,不能說是別人打了勝仗,他可以統一天下而我統一不了,
那我們就認強者了,你這種大一統邏輯跟勝利者萬歲有什麼區別
?鮮卑人打了勝仗,那麼鮮卑人萬歲,鮮卑人是大一統帝國,孔
子擁護鮮卑人﹔蒙古人打了勝仗,蒙古人萬歲,殺了多少漢人都
沒關系,蒙古人應該統治世界﹔滿洲人揚州十日沒有關系,他們
能夠給我們帶來和平,誰讓你們明朝皇帝或者是李自成帶不來和
平呢。這個邏輯看上去很有道理,但是實際上就是,正人君子在
這種邏輯下都要倒霉,堅持原則的人都要倒霉,不堅持原則的投
機分子和小人都可以飛黃騰達。
[00:46:31]如果到現在那就是,比如說是日本人征服了我們,打
敗了蔣介石,搞成了大東亞共榮圈,那麼是不是說日本人也有資
格統治我們?那麼共產黨依靠蘇聯的勢力征服了我們,既然共產
黨能夠統一中國,那麼是不是共產黨最有理?它殺了多少人沒有
關系呀,再怎麼殘暴,它能夠統一天下呀,和平是最大的紅利呀
,在所有的暴行當中,最殘酷的暴行莫過於戰爭,人民在暴政之
下受到災難,在戰爭中間也受到災難,無論政權多麼殘暴,隻要
它能夠統一天下,使我們避免戰爭,它不就合法了嗎?大一統觀
念隻要發展到極致,最后不可避免地就是要毫無原則地為任何暴
政做辯護了。一面堅持大一統主義,一面又要堅持民主、華夏民
族主義或者小民族主義,不可避免的,最終你就要推到這個矛盾
的地步。假如有人能夠像成吉思汗或者帖木兒一樣殘暴,用極其
殘暴的手段征服你,按照你的政治邏輯,你還是應該擁護他,就
是因為他能夠給你帶來和平。誰能帶來和平?手上有槍的人能夠
帶來和平,掌握武力的人才能帶來和平。最后,無論中間的論証
步驟多麼復雜而精致,這種論証最終的結果必然就是這樣。
[00:47:49]主持人:能否把突厥語族群跟大一統的關系闡述一下

[00:47:58]劉仲敬:廣義的突厥語族群實際上是包括內亞的所有
族群,狹義的突厥語族群就隻包括帖木兒那一部分。突厥人是內
亞入侵者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像后來的滿洲人,嚴格說來隻
是文化和語言上相關,他們的文字是突厥語的文字,但是種族上
不一樣。但是你如果用比較模糊的說法,用“突厥”來指代內亞
的話,那麼你可以說,整個東亞自古以來就是突厥征服者建立的
一系列帝國所統治的,因此就產生了相應的大一統意識形態。但
是我們要注意,即使是在最正宗的突厥族群當中,在十九世紀以
后也出現了傳統的大一統主義(就是所謂的奧斯曼主義,奧斯曼
帝國一統天下的主義)、俄羅斯境內像加斯普林斯基
(1851~1914)這些新文化運動的知識分子所產生出來的泛突厥主
義(文化民族主義)以及像凱末爾這樣的歐洲式分邦建國的小民
族主義這三種不同的主義。在突厥語世界當中,最終勝利的還是
凱末爾這樣的小民族主義。相當於大一統主義的奧斯曼主義,在
長期以來征服東亞的內亞文化當中已經是不佔主流地位了。而在
東亞文化當中,本來是內亞人為統治東亞提供正當性辯護的這種
大一統主義反倒是最流行的。
[00:49:27]這個具體過程大體上是這樣的:在十九世紀中葉,西
方文化進入突厥語世界以前,突厥語世界普遍的觀念要麼是大一
統主義,要麼是文化民族主義。大一統主義很簡單,就是,像奧
斯曼蘇丹那樣的勢力理所當然應該統治天下,這個就產生了近代
的奧斯曼主義。文化民族主義就是,即使我們突厥人的領袖不是
統治者,而是必須服侍像成吉思汗這樣的統治者,但是我們的文
化仍然是最高檔的。例如蒙古人原來沒有文字,他們的文字是誰
造的?並不是漢人這些儒家知識分子造的,而是八思巴這樣的人
用突厥文字造的。滿洲人的文字,也是用內亞維吾爾字母或者是
突厥文字造的。內亞的所有各部族,無論它在種族上或者政治上
是哪一方面的,它在文化上都是屬於突厥語文化,用突厥字母造
出來的。這就說明,突厥的文化是最高檔的。有突厥文化的地方
,我們都應該是一家。突厥人可以不通過軍事征服,而通過教育
和文化的方式,把所有的無論種族上和政治上是不是突厥人、但
文化上是突厥人的人整合起來。
[00:50:40]這種學說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俄羅斯帝國境內的突厥
知識分子加斯普林斯基。他們發動的文化運動,在性質上講跟后
來在中國北京1910年代發生的新文化運動是非常相似的,但是時
間上早了幾十年。這個其實是地理上的原因,因為俄羅斯帝國境
內的克裡米亞韃靼人,或者喀山韃靼人,或者奧斯曼帝國的土耳
其人,在地理上都比較接近於歐洲,接受歐洲先進思想的熏陶是
比較早、比較快的,所以他們的新文化運動也來得比較快。加斯
普林斯基是一個代表人物。所以他的新文化運動展開以后,不出
幾十年,在大清還沒有滅亡,大概1890年前后,所有突厥語地區
都產生了新文化取代舊文化、新教育取代舊教育的變化。也就是
說,像過去伊斯蘭經學之類的保守的學校漸漸消失了。由新派的
西洋化的知識分子所推廣的新式教育和建立的新式學校,首先在
俄羅斯境內的克裡米亞和韃靼推廣,然后在雖然不是土耳其人或
者韃靼人、但是文化上比較相近的中亞各民族——例如吉爾吉斯
人、哈薩克人、維吾爾人當中推廣,然后又越過邊境,從俄羅斯
帝國進入大清帝國,進入今天我們所謂的新疆地區,在新疆辦新
式學校。
[00:52:07]如果我們用純粹的現在的歷史教科書來看的話,可能
會得出一個很片面的印象,以為我們以前本來都是中古式教育,
是五四運動以后我們才有了新式教育的。但是實際上,這是隻看
東亞的一隅之見。大清帝國境內最早推行新文化運動和新式教育
的,並不是胡適之和陳獨秀這些漢人的知識分子,而是加斯普林
斯基這些突厥的知識分子。最早用西洋式新式學校來取代中古學
校的地方不是在北京,甚至也不是在上海,而是在塔城和伊犁。
是由俄羅斯帝國來的、加斯普林斯基在俄羅斯帝國境內培養出來
的新文化運動的第一代弟子的再傳弟子進入伊犁和塔城,在新疆
地區辦了大清帝國境內的第一批新學,然后他們的再傳弟子發明
了我們今天的維吾爾民族。從嚴格的歷史順序來講,東亞的近代
化最先是由這一批人搞起來的。他們不僅比起胡適和陳獨秀這一
批人更早,而且還要比梁啟超和汪兆銘那批在東京的留學生更早
。首先是有這批突厥知識分子搞近代化和新文化運動,然后才是
梁啟超和汪精衛他們在東京搞民族發明和新文化運動,最后才是
胡適和陳獨秀在北京搞新文化運動。
[00:53:30]歷史發展的順序是這樣的:新式的文化民族主義和小
民族主義首先在俄羅斯境內的克裡米亞和喀山產生,他們是歐洲
以外第一批搞現代文化的人﹔然后他們搞出來的文化傳播到奧斯
曼帝國境內,產生了近代奧斯曼帝國的維新變法,最后產生了凱
末爾主義﹔再下一步,再過幾十年,傳到了大清帝國的體系內,
產生了現代的維吾爾民族﹔這個刺激傳到東京,已經是二十世紀
最初十年,產生了梁啟超和汪精衛這種人﹔然后進一步傳播到中
國本土,才產生了新文化運動。這是歷史發展的基本順序。首先
的民族發明是在歐洲展開的,第二步是在俄羅斯帝國境內展開,
然后從俄羅斯帝國傳播到奧斯曼帝國境內,最后才傳播到遠東,
包括大清帝國和日本境內。發展順序都是一致的:由傳統的大一
統主義發展到文化民族主義,最后發展到小民族主義。
[00:55:20]主持人:辛灝年老師寫了一本書叫做《誰是新中國》
,認為“新中國”指的是中華民國。但是我們知道,中共一直把
中華人民共和國作為“中國”的代表,提出了九二共識與一中各
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具有高度的重合度。你對辛灝年
老師的這一觀點是怎麼看的?
[00:56:04]劉仲敬:他認為“新中國”這個詞是共產黨從國民黨
那裡剽竊過來的,這是非常正確的。這個歷史脈絡是很容易考証
的。“新中國”這個概念是國民黨在抗戰時期進行的文化宣傳,
強調的就是我們抗戰建國,抗戰勝利以后要建立一個非常美好的
新中國。有非常具體的內容:抗戰以后,還我河山,撥亂反正,
各方面要搞全方位的“四個現代化”——照現在的話說就是四個
現代化建設。這個宣傳在當時是相當有力的。毛澤東就是為了對
付國民黨的這種宣傳,所以他很巧妙地把這個詞剽竊過來,發明
了我們都知道的那首歌,《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其實
是一個很無恥的剽竊,因為“新中國”是國民黨已經用了十幾年
的宣傳。國民黨一直說,在我們國民黨的領導下要怎麼建設新中
國,但是毛澤東輕輕飄飄,什麼力氣也不出,他就把“新中國”
這個詞安到共產黨頭上了,一下子就變成“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
中國”了。
[00:56:58]我們要知道,在民國時期的社會輿論,大家都知道中
國共產黨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共產國際的總部設在莫斯科,
大家都知道中共包括毛澤東在內都是蘇聯的人,都覺得哪怕是在
團結抗戰、搞統一戰線的情況下,我們雖然要團結蘇聯一起對付
日本,但是你們共產黨畢竟不是我們自己人,要想搞正宗的中華
民族,怎麼也輪不上你們共產黨。沒想到你們共產黨這麼樣輕輕
飄飄一搞,很無恥地就把“中國”這個詞蓋在自己頭上了。從宣
傳角度來講,可以說是國民黨花了很大力氣來洗米做飯,把飯做
熟了,還沒有吃,共產黨一把就把這碗飯給搶去了,硬說這碗飯
是他的。
[00:57:39]辛灝年先生是傾向國民黨的,但是即使他不是傾向國
民黨的,而是一個不相干的第三者,看到這種情況也會覺得共產
黨實在是非常不要臉。你以前一直是講國際主義、反對民族主義
的,國民黨講民族主義的時候,你義正辭嚴地說民族主義是地主
資產階級的落后意識形態,我們國際主義才是無產階級的先進意
識形態﹔結果等人家講著講著講差不多了,抗戰勝利了,你突然
來一個下山摘桃子,不但把江山給搶了過去,連人家發明出來的
意識形態都給搶過去了。以前你不是一直說民族主義那麼壞、是
剝削階級的武器嗎,既然是剝削階級的武器,你又是打倒剝削階
級、解放中國人民的,那你憑什麼還要拿剝削階級的武器,你應
該打倒它才對呀,你怎麼這麼不要臉,把罵了這麼多年的中華民
族又撿起來,又說是你自己的發明,這個很明顯是不要臉的事情
。所以他把這一點考証出來,本身從狹義的歷史考証的角度上是
沒問題的。
[00:58:38]但是另一方面,我們現在所說的中國歷史其實是像一
個俄羅斯套娃或者是像洋蔥頭那樣的結構。俄羅斯套娃是大套娃
打開裡面還有一個小套娃,小套娃打開以后還有更小的套娃。易
卜生的《培爾·金特》那部詩劇中講的洋蔥頭也是這樣,剝洋蔥
頭,剝了外面一層,裡面還有一層,你以為剝到底了,其實裡面
還有很多可剝的東西。他是剝到國民黨這一層了,看到共產黨篡
奪了國民黨這些東西,就覺得共產黨很無恥,這種感情上的看法
,其實我跟他是差不多的,但是他就到此為止,沒有繼續剝下去
了,以為國民黨那個大中華民國就是最底一層了,而我還要繼續
往下剝。剝下去的結果就是,其實國民黨的大中華底下還有好幾
層呢,可以一直剝下去,一直剝到歷史的源頭。這個歷史的源頭
我其實已經講了,哪怕是到孔子那個時代,孔子禮樂所說的那個
周人封建制度其實也是跟內亞征服者有非常密切的聯系的,這就
是洋蔥頭一連剝了幾層。
[00:59:35]我可以數一下:第一層就是辛灝年剝開的共產黨篡奪
國民黨的這個大中華主義,但是在國民黨這層底下還有一層,是
國民黨篡奪的袁世凱的中華民國,因為國民黨原先是主張華夏民
族主義、而不是主張中華民族主義的,中華民族主義是袁世凱主
張的東西。共產黨固然篡奪了國民黨的意識形態和江山,但是國
民黨也篡奪了袁世凱和北洋軍閥的意識形態和江山。“中華民族
”這個概念,本來是梁啟超這種改良派和袁世凱這種妥協派創造
出來的意識形態。然后在他們所創造的這種“中華民族”之下,
背后又有滿洲人和蒙古人打下的這個帝國結構,“中華民族”和
“中華民國”都是繼承了這個帝國結構﹔滿洲人和蒙古人的背后
呢,又有北魏、北周、西魏和隋唐打下來的這個鮮卑人的天可汗
的世界結構﹔而這個世界結構的背后呢,又有秦始皇和漢武帝繼
承的那個最古老的古典“中國”的帝國結構﹔這個帝國結構又直
接來自於周公東征所建立的這套封建結構。
[01:00:41]一層一層地把東亞的歷史——我不說“中國”的歷史
,因為“中國”的歷史概括不了東亞的歷史,東亞的歷史有一半
在東亞以外,而且這一半是最重要、最關鍵的一半,是動力所在
的一半,所以我經常不說“中國”,而說“東亞”——把東亞的
歷史從共產黨的“一個中國”剝下去,剝到國民黨的“大中華”
,然后剝到袁世凱和梁啟超的“中華民族”,然后再剝到滿洲人
和蒙古人的大一統,然后再剝到鮮卑人的天可汗和國際主義,然
后再剝到秦漢帝國,最后剝到孔子和周公的封建制度。剝下來就
是這樣一個套娃結構。你要了解整個歷史的話,不能夠隻剝到國
民黨這一層,得一直剝到底,一直剝到歷史的黎明——周公和孔
子最開始的那個時代才行。
[01:02:46]主持人:你認為東亞文化圈的建構是以日本為中心的
,能否解釋一下這個說法?
[01:03:02]劉仲敬:嚴格來說,這就不是一個理論構建,而是一
個考據上的事實。近代歷史上的國家建構方式,當然最早是在歐
洲產生的,然后從歐洲往外一波一波推廣,時間線是非常明確的
。首先就是到俄羅斯帝國,那些俄國人的變法之類的。俄羅斯還
算是半歐洲民族。在東方民族當中,越過歐洲的范圍,第一波是
奧斯曼帝國和韃靼人,就是在十九世紀中葉的時候的奧斯曼主義
(大一統主義)、泛突厥主義(文化民族主義)和小民族主義這
三種觀念。在十九世紀中葉和晚期,這三種觀念在奧斯曼帝國境
內就已經很完備了﹔但是在東方,無論是大清還是日本,都還沒
有這種觀念。最后西方思想傳到東方,已經是十九世紀最后十年
的時候了。但是在兩者之間的反應當中,日本的反應就要比大清
帝國快一些。
[01:03:58]如果我們把大清帝國擁有的突厥語那一片——就是新
疆那一片忽略不計的話,整個東亞,包括大清帝國的大部分地區
——滿洲和十八省,朝鮮、越南、暹羅以及日本本身,當然還包
括台灣和南洋,這些地方的近代的民族構建、民主思想或者是任
何改革思想,最初都是在日本產生的。奧斯曼帝國和波斯帝國的
改革雖然比彼得大帝的改革要晚一些,但是都比東亞要早一些。
歷史順序是,西方以外搞近代化改革,首先是彼得大帝在俄羅斯
改革,然后是奧斯曼帝國,然后是伊朗帝國,然后就是日本明治
維新,最后才輪到清朝再加上泰國和東南亞這些小國——這些就
是最后一波了。
[01:04:51]而在東亞這個區間,日本自身是變法最早、引進新思
想最早的,結果它就變成了整個東亞,不僅是日本本身,所有先
進知識分子聚集的地方。梁啟超要往日本跑,孫中山要往日本跑
﹔像台灣的林獻堂這些人要想解放台灣,使台灣獲得自治權,他
們也往日本跑,也跟日本的板垣退助這些思想比較開明的人打交
道﹔泰國和朝鮮的士大夫想要爭取民族獨立,想要爭取近代化,
他們也往日本跑。可以說,整個東亞和東南亞的知識分子,凡是
在本國混的不得志的,或者是有了什麼先進思想不容於本國的,
或者是想要改造本國的現狀、想要把本國變得像歐洲那樣繁榮富
強自由民主的,他們最后的前途,可以說是條條大路通羅馬,殊
途同歸,最后他們都會跑到日本去。
[01:05:42]這是因為日本有現成的搞近代化的經驗,在各方面都
比他們領先一步。這是從思想文化方面。從思想文化方面,日本
引進的西方思想最完備。他們可以不用學什麼英語法語,懂點日
語,甚至不用完全懂日語,認識幾個漢字,就能夠通過日本文獻
看到最先進的西方思想。從現實政治的角度來講,日本人對東亞
各民族抱有最大的同情心。很多日本的開明人士覺得,我們不能
僅僅是日本搞了明治維新就行了,還要想辦法讓黑暗落后的東亞
多多少少也能夠從西方人征服的這個世界當中有一個出人頭地的
機會。所以他們可以說是有一些國際主義精神的。孫中山跑到日
本,我們都知道是依靠黑龍會的庇護,是依靠犬養毅這些人幫忙
﹔宋教仁在日本,是依靠內田良平幫忙﹔林獻堂他們跑到日本,
也是靠日本的開明人士——板垣退助這些人替他們說話﹔東南亞
,泰國和印度尼西亞這些,最先一批想要把本國歐洲化的知識分
子跑到日本去,多多少少都能夠找到一些日本保護人。
[01:06:50]從這個角度來講,可以說整個東亞的近代化都是日本
的女兒。如果說日本是母親的話,中華民國和東南亞各國都是日
本的女兒。像新疆那些突厥語地區的現代化跟中東的關系比較密
切,它們在文化上和政治上跟土耳其、伊朗的關系比較密切,跟
東亞的關系不太密切,所以對十八省的影響很小。可以說,孫中
山、梁啟超或者是以后的人都不是學習加斯普林斯基的結果,但
他們毫無疑問都是學習明治維新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日
本是廣義的東亞近代化——包括民族構建和民主思想——的母體
。所有的思想,即使它們本身是相互矛盾的,其實都是從日本來
的。
#完#
※ 引述《ienari (jimmy)》之銘言:
: ※註:有電視或媒體有報導者,請勿使用爆卦! 未滿20字 一行文 退文
: 主題:劉仲敬談何謂中國?
: 嘉賓:劉仲敬(著名歷史學者,休謨《英國史》譯者)
: 主持人:郭寶勝(明鏡特約主持人)
: 時間:6月26日周一上午9點半到10點半(美東時間) pm 9:30-10:30 台灣時間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WP4roQY3dE
作者: da1234527123 (帽T蒼蠅男)   2017-08-14 00:58:00
太長了
作者: aslanxxx (aslanx)   2017-08-14 01:00:00
你在這裡推阿姨??8+9只認識BWS啦要分幾篇發啦,不然沒人看
作者: MikimotoH (寶塚男角 Miki)   2017-08-14 01:04:00
有附字幕的劉仲敬演說 https://youtu.be/3wt7N5xCM60
作者: ssembla (a little secret)   2017-08-14 01:12:00
他真是開口就破功
作者: aslanxxx (aslanx)   2017-08-14 01:18:00
是QQ我也這樣覺得所以我通常都看文字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