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 為何我們不應人工養育鸚鵡

作者: purue (purue)   2017-08-10 11:45:45
FB卦點說明:(人們如今相信人工養育往往要對我們在寵物鸚鵡身上見到的廣泛
福利問題負責,包括咬毛和自殘。)
FB連結:https://goo.gl/yyqfrC
FB內容:
對許多決定養一隻鸚鵡當寵物的人來說,根本沒考慮過可能選擇由親鳥養育出的鳥。妳何
必這麼做?親鳥養育的鳥永遠不會像牠們被人工養育的同伴那樣極度「天真溫馴」或「可
愛順從」,此外就連接近牠們都要費上大量時間和精力。人工養育的鳥被默認為是溫馴的
-這似乎是理所當然的答案。大眾雖然很可惜尚未接觸到訊息,但為主流寵物市場產出人
工養育、經歷銘印作用的鸚鵡擁有幾項已知缺點。
最近BBC紀錄片「相信我,我是個獸醫(Trust Me I'm a Vet)」播放關於飼養鸚鵡的片
段我很有興趣,其中推廣了人工養育遠不如親鳥養育更適合當寵物的訊息。值得關注的還
有商業化人工養育鸚鵡在歐洲幾個國家如荷蘭和奧地利,目前因動物福利的緣故已成為違
法行業。
[銘印問題]
人工養育鸚鵡的主要問題在於它剝奪幼鳥為建立正常社交與性行為而與同類接觸的需求。
由人類飼養的鳥很容易長期銘印在她們身上,成熟後往往較偏向視人類為社交和性方面的
伴侶。展現程度隨鳥種而稍微不同,不過巴丹是出了名的極易受這些問題影響,且最不擅
於應對。已銘印的鳥常對自己的飼主展現不當性行為,如求偶和自瀆,時常對與人類的接
觸表現出強烈偏好,即便其牠的鳥就在附近。飼主未回饋這些性行為,或幾乎花費自己所
有時間與自家鳥社交互動都能造成問題。有項研究顯示雄性鸚鵡的銘印比雌性更強烈,其
主張由人工養育導致的性銘印程度在性別上可能有差異。
最終,若鳥視人為滿足自己社交/性繁殖的主要來源,人成為牠的「族群」,牠不再明白
物種上的分界。當那隻鳥被侷限在籠中,而牠其餘的「族群」遠離牠,包含牠選為潛在伴
侶的人類,這會帶來極大的壓力,對鳥來說也容易受到相當大的挫折。在野外,多數鸚鵡
正常作息的生活期間會花上幾乎所有時間待在其牠鸚鵡附近。這包含棲息在內。即便是獨
自在籠內棲息,沒有其牠鳥在附近慰藉也與許多鸚鵡的正常行為模式相悖。
鸚鵡本能上是群居程度非常高的動物,一旦牠找到伴侶,通常會形成非常緊密的關係,深
情地替對方理毛(allopreening)並幾乎永遠伴隨彼此。最後牠們會開始交配且考慮尋找
巢穴養育後代。親鳥養育、未銘印在人身上的鸚鵡會找另一隻鸚鵡來履行。人工養育、已
銘印的鳥往往找人替代。
那個人對牠的「暗示」沒反應時,鳥變得更加沮喪。特別是那個人接著對自己的丈夫/妻
子/朋友/孩子展現情感、鸚鵡待在籠內而對此無可奈何時。
是這種挫折造成以不同形式表現出的嚴重心理創傷。起初,可能會有尖叫和/或攻擊問題
。雖然人們通常明白鸚鵡會挑一人作為伴侶並成為所謂「單一人的鸚鵡」、對其她家庭成
員展現攻擊行為,她們往往不瞭解鳥為何對牠們所選定的人類「伴侶」展開攻擊。
[破壞羽毛]
若鳥變得太過沮喪,牠可能對任何可觸及的人攻擊發洩,包含牠最愛的人。除了攻擊,過
多噪音和尖叫也常在這種情況下發生。隨著攻擊,鳥會發現自己越來越常被關在籠內,和
自己選定伴侶的相處時間越來越少。這進一步增加問題,讓鳥更感到沮喪,引起甚至更深
的心理創傷。
當鳥再也無法應付自身挫折,並需要額外的「應對機制」,最常見的結果是破壞羽毛的行
為-咬毛。我已數不清我見到咬毛鸚鵡多少次,而飼主認為牠是「無聊」或感染蟎蟲。當
妳詢問她們過去的經歷,幾乎無可避免都是人工養育的鳥、單獨飼養、生活基本上都待在
籠裡(即便牠每天出籠2-3小時)、絕大部分與其中一個家庭成員配對。身為不斷重覆聽
到相同故事的禽類獸醫,這讓我沮喪至極,我確定如果我遭遇其中任何一件事也會把自己
的毛拔掉!
咬毛不是這種情況下的唯一結果。有時會出現泄殖腔脫垂,母鳥也會在籠底重覆產蛋,以
及最壞的情況下,破壞羽毛行為可發展至自殘。看到鸚鵡真正在殘害自己,造成極可怕的
皮炎病變感染,有時露出下層肌肉的病例實在令人心碎。對如此重覆不斷的鳥而言,安樂
死往往是最溫柔的選擇。
這種情況最困難之處在於試圖解決它。許多面臨上述問題的人一旦發覺行為問題的可能原
因,便決定納入另一隻鳥做為牠的夥伴來解決。問題是,鳥在年幼時一旦銘印在人身上-
就永遠保持了。假如牠順利回應新夥伴而未展現極大攻擊性,新來的鳥對牠來說可能在某
種程度上佔有一席之地,不過就我多數的經驗,那隻鳥仍會更偏愛人類陪伴,牠還是會對
人類飼主展現性行為且在許多情況下,牠會繼續咬毛,並以沮喪的狀態生活著。對我來說
解答分兩部分。繁殖者應停止生產完全經歷銘印的鳥,人們在取得鸚鵡幼鳥時應伴隨其牠
鸚鵡幼鳥,而非牠們單獨一隻!
[完全銘印與社交銘印]
儘管截至目前,狀況最少的是那些由親鳥養育的鳥,但不可否認仍有必須接手的時候。例
如親鳥拒絕養育自己的後代、單親或失去雙親的鳥。這些情況下,繁殖者不接手牠們必然
死亡。這些情況下,人們需要仔細思考她們養育鳥的方式。在育雛器中的各別空間養育鳥
將造成鳥的完全銘印。反之,在集中幼鳥的空間共同照顧將形成社交銘印-鳥仍會對人類
有某些程度上的銘印,卻隨時與其牠鸚鵡共處,仍然認清自己是隻鸚鵡。
雖然這些鳥仍可能承受行為問題,也可能比親鳥養育的鳥更容易有諸如破壞羽毛行為等問
題,有充分的科學證明幼鳥在一起照顧時,發展異常行為的風險大大降低。理想情況下,
共同照顧幼鳥的空間會容納年紀與品種相似的鳥。不過,即使品種和年齡層混合也可提供
良好效果,對鳥來說也是比單獨飼養更好的方案。我個人的看法是各別養育再單獨售至寵
物家庭以動物福利角度來看並不妥善,這種做法真的應被禁止。
值得慶幸的是,有越來越多繁殖者如今在遠離這些事,且在鳥界中出現一定程度的自我調
整。有幾個讓幼鳥共同成長的大型機構最終維持穩定繁殖能力。只有一隻幼鳥、除了人工
養育別無選擇,並產出完全銘印的鳥,這樣的情況我懷疑是否合乎道德,人們必須承認在
權衡之下,繼續這條路是否符合鳥的最佳利益。
[親鳥養育的鳥能成為好寵物嗎?]
儘管親鳥養育的鳥真的不是天生溫馴,一般甚至恐懼人類,有時達到相當明顯的程度,在
親鳥養育過程可採取一些步驟以提高產出鳥更穩定、更順從的機會。有科學證明以偶爾接
觸新生幼雛為例,可讓鳥同等享受鸚鵡和人類的陪伴。這包括一週總共五次在還給親鳥之
前,接觸新生幼雛20分鐘。雖然這對相當不滿於任何巢箱干擾的親鳥來說可能不容易,若
有親鳥允許這樣做,這是個產出穩定、由親鳥育雛,且有成為良好寵物鳥潛力的理想方式
。當然,有些親鳥不會允許,試圖進行可導致殺嬰或遺棄。
所謂的共親職(co-parenting)也是種透過親鳥養育後代,但人類通常在清晨和傍晚補充
餵奶的手法。某些情況下這會持續至羽翼豐滿/斷奶,有時繁殖者會將羽翼接近豐滿的幼
雛移出巢外,以便完成短期照顧。更進一步的研究需考量這些鳥常出現的異常行為,不過
初期報告顯示共親職是產出由親鳥養育、穩定且具有良好寵物潛力,大有可為的做法。
即便完全由親鳥養育,若在夠小的時候接手(剛好斷奶期)並給予大量時間和以獎勵為主
的訓練,往往會成為良好穩定的寵物鳥。不過這種情況通常需要時間、知識與經驗,對養
鳥新手來說可能不太適合。
[結論]
人工養育牽涉到鸚鵡對人類的銘印作用,使鸚鵡越過其牠同類向人尋求社交與性方面的滿
足。人們如今相信人工養育往往要對我們在寵物鸚鵡身上見到的廣泛福利問題負責,包括
咬毛和自殘。
單獨人工養育並產出完全經歷銘印的鳥是許多人認為應列為非法的作為,如其它幾個歐洲
國家所制定的一樣。反之,與其牠幼雛共同養育和產生社交銘印而非完全銘印是更好的選
擇,儘管不容易降低異常行為至親鳥養育者所表現的程度,特別對於因公/母鳥缺乏育雛
能力或喪親而無法選擇由親鳥養育來說它是很好的折衷辦法。有些技巧可應用在親鳥養育
,例如接觸新生幼雛或共親職,這可使鳥溫馴,卻無銘印。這些鳥可能是最適合寵物生活
的鳥類。最重要的是,鸚鵡乃群居物種,牠們應隨時有其牠鸚鵡的陪伴。雖然如果飼養鸚
鵡的做法正確我完全支持,但我覺得把一隻寵物鸚鵡養在籠內的日子需要終結。 #魚酥
翻譯
出處:Dr Tariq Abou-Zahr BVSc ECZM Resident (Avian) MRCVS. (2017, Jul). Why
We Shouldn’t Hand-Rearing Parrots. Parrots Magazine, 234, 30-32.
#每隔一陣子就要捅自己一刀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