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世大運選拔黑箱?標準過高惹議

作者: C2H2 (乙炔)   2017-07-17 18:43:44
1.媒體來源:中廣
2.完整新聞標題:世大運選拔黑箱?標準過高惹議
3.完整新聞內文:
奧運是全世界最高水準的運動會,也幾乎是每位選手的終極目標,既然大家都想比奧運,國際奧會為了控制比賽規模,採取總量管制的方法,雪梨奧運開始訂出每屆10500名選手的上限,最大項田徑通常就佔去兩千人,第二大獎牌庫游泳則是九百人,光這兩項已經接近總人數的三分之一。然後再交給國際田徑或游泳總會去分配每個田徑項目的參賽人數,擬出參賽標準。國際奧會每屆奧運都會做出人數微調,下屆東京的田徑項目就比里約少了105人,加上選手成績持續進步,因此田徑各項目的參賽門檻勢必再創新高,符合現代奧運「更高、更快、更遠」的宗旨。
至於其他綜合運動會,比如亞運、東亞運或者這次鬧出選拔爭議的世大運,受到矚目的程度遠遠不如奧運,主辦單位希望各國共襄盛舉踴躍參加,即使田徑游泳等項目列出客觀數據參考,參賽標準也比較寬鬆。但各參賽國家協會往往「自我設限」,列出比大會更嚴格的標準,避免代表團人數過度膨脹,也因此形成了「以上屆決賽成績前六名為參賽標準」的不成文規定。畢竟出國比賽,機票、交通、食宿,一筆一筆都是開銷,經費不足的協會自然得精打細算,挑選有機會奪牌的選手重點投資。但相對也扼殺了其實符合大會最低參賽標準的選手出國拓展眼界,見賢思齊更努力求
進步的機會,長此以往強者愈強、弱者愈弱,選手跟世界的差距愈拉愈遠,最後只能把目標放在國內的全運會賺獎金,根本不敢奢望選上國手出國比賽。
更糟糕的是,過於嚴苛的參賽標準如果最後無人達標,協會為了完成參賽國的義務,還是必須選出一兩位代表不缺席,於是又得開會「擇優」挑出幾位成績比較接近標準的選手。開會討論的過程不一定公平公正公開,教練選手各有派系,大家成績都差不多,為什麼選你不選我?如果再加上有心人士從中操作,讓選手跟協會彼此種下心結互相不信任,各單項運動都有本難念的經。
回到本屆台北世大運,我們是地主,選手食宿都是固定成本,更不必負擔機票錢,因此標準可以放寬,尤其像田徑跟游泳是運動會的重頭戲,偏偏這兩個基本項目要跟全世界的選手競爭,拿名次奪牌跟跆拳道、舉重等優勢項目相比困難許多,許多細項都跟世界水準差一大截。因此體育署訂出了培訓標準跟參賽標準,讓選手循序漸進挑戰世大運。即便如此,也只把「上屆決賽第六」的標準稍稍放寬到「第八」,培訓標準則是前十六名,田徑成績相對弱勢的中長距離,參賽標準還是可望而不可即,五千跟一萬公尺都逼近全國紀錄,近十年甚至二十年來沒有臺灣選手跑出世大運的
門檻。
這次世大運的培訓選拔過程超過兩年,雖然是大學生比賽,但大專體育總會根本沒有資源跟能力應付所有單項運動的選拔跟培訓,所以仍然比照亞奧運由單項協會提報計畫給體育署審核後執行。體育署六月初就已經大致擬定好世大運各單項運動代表隊的名單,但是卻嚴格要求各協會不可以擅自對外透露,表示必須尊重負責報名的大專體總。
最後體育署才在上周末一口氣公布22項一共368位選手全部名單,在新聞稿裡強調奧運金牌許淑淨、銅牌譚雅婷以及羽球球后戴資穎等原本就已經擁有知名度的明星選手爭取參賽史上最佳戰績。其實如果擬定好時間表,一項一項公布各代表隊的選手名單,不但可以讓社會大眾進一步認識比較冷門的運動,媒體也才有空間逐步檢視代表隊組成,一次丟368位出來,根本沒有版面空間仔細介紹每位好不容易取得參賽資格的國手。
姑且不論體育署這項作法有沒有魚目混珠的嫌疑,選手自己卻清楚得很。團隊項目關係總教練個人調兵遣將的理念,選手即使落選也只能自嘆技不如人,沒有好到教練非用你不可就不會上榜;但列出客觀培訓以及參賽標準的田徑以及游泳,成績卻是一翻兩瞪眼。田徑最後33人達標、再擇優12人,組成45人的龐大代表隊;而游泳項目卻只有男子50公尺自由式的吳浚鋒以及男子四百公尺接力兩項達標,而女子選手不僅沒有人達到參賽標準,甚至連培訓標準都只有廖曼汶在兩百公尺蛙式一個人過關,最後游泳協會以培訓明年亞運接力的理由選進七位女子選手參加世大運,加上17位
男子選手組成24人代表隊。但也因此引發蝶式選手丁聖祐的不平之鳴。
過往年代如果選手心有不甘,除非媒體代為發聲,否則只能往肚裡吞;但丁聖祐四月份就已經代表體育改革聯會向游泳協會開砲,世大運落選後身份更敏感,自拍影片抨擊協會黑箱作業,在網路上引起軒然大波,逼得體育署緊急出面回應,承諾會研究破格徵召丁聖祐,但卻越描越黑,還乾脆放棄除了廖曼汶以外其他六位徵召的女子選手個人項目比賽,只參加名次相對比較好看的接力。自家主場卻放棄比賽機會,自然又引發另一波網路抨擊。丁聖祐又放話拒絕破格徵召。大賽在即,代表團卻自亂陣腳,彷彿重演去年里約奧運謝淑薇事件。
體育改革聯會在臉書粉絲頁上抨擊游泳協會拿台北世大運當成亞運培訓賽的說法不實,培訓亞運不可能只有零星幾位選手。也點出了訓輔委員會的選訓委員執掌選手生殺大權卻有權無責,向來是協會甚至體育署為了籠絡學校老師或者資深大老資源分配的位置,沒有打過職業網球的大學教授卻可以討論大滿貫冠軍的國手資格,或者訂出超高參賽標準導致無人達標,才讓協會有擇優操作國手名單的空間。這次世大運名單爭議,也許是另一次讓外界檢視選拔國家隊選手機制的機會。但民意代表只能質詢政府單位,各單項協會依舊是自主的民間團體,如果外界不願意投入軟硬體資源
只是一眛批評,恐怕也很難改變協會的傳統思維跟作法。
4.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http://m.news.sina.com.tw/article/20170717/23078106.html
5.備註:
陳楷是台灣最專業認真的體育記者
希望立委在幫選手發聲前先看看陳楷的報導
了解一下細節,以免弄錯重點
作者: liudwan (dwan)   2017-07-17 18:45:00
Sina 是日文支那的羅馬拼音
作者: lolic (lolic)   2017-07-17 18:47:00
中時不可信 看來體協沒做錯
作者: SNH48 (上海48)   2017-07-17 18:48:00
最後還不忘婊一下諾貝爾獎 不愧是中廣
作者: hoks (魯霸˙矮個兒)   2017-07-17 19:08:00
怎樣算標準過高?像中長距離根本就是去當啦啦隊…
作者: twpost (我的偏見)   2017-07-17 19:28:00
然後呢? 花大錢辦比賽,不足額報名, 不給選手機會是怎樣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