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工研院協助改良 屏東紅藜單位產量增2~3

作者: drcgs (我心中尚未崩壞的地方)   2017-02-01 17:57:07
1.媒體來源:
※蘋果日報
2.完整新聞標題:
工研院協助改良 屏東紅藜單位產量增2~3倍
3.完整新聞內文:
近年來人氣超高的養生穀物紅藜麥,在工研院的協助下,搖身一變成為屏東原鄉的代表商
品,不僅單位產量2~3倍增加,附加價值也翻了好幾倍,並將種植步驟化,製成SOP手冊,
以利培訓種子人員,帶動屏東紅藜產業發展。
有「穀類紅寶石」之稱的紅藜,是原住民使用百年以上的傳統作物,不僅營養價值及抗氧
化力相當高,隨著追求養生的飲食潮流,近年更成了國際間熱門養生食物。
工研院產業服務中心副組長李士畦指出,工研院在原民會支持下在屏東縣原鄉導入「農業
六級化」計劃,一開始為了取得當地原住民的信任,團隊設下必須在3個月內看到產量增
加的目標,從建置作物栽植管理系統,到把廢棄稻殼加入土壤的「生物炭技術」,以調節
土壤酸鹼度到達適合紅藜的生長環境。果然,不到1年每分地產量就增加2~3倍。
不只產量翻倍,紅藜品質也明顯變好,葉寬、株高與穗長都增加,空包彈明顯減少,讓這
項不施任何化學藥劑的生態農法,成本比慣行農法低,收益卻明顯增加,讓農民有了不少
信心。現在工研院也逐步推廣,自三地門、霧台、瑪家鄉、到獅子鄉,都可見紅藜的蹤跡
,現有種植面積約30公頃,占全台紅藜種植區域逾30%。
「不打團體戰絕對贏不了,對原住民最直接的幫助就是增加紅藜產量,再幫他們組織起來
,以協會為主體成為唯一供應商,搶回價格主導權。」李士畦說。
因此,在屏東縣政府支持下,去年10月協助成立「屏東原住民特色農業推動協會」後,已
有三分之二農民加入協會,之後的運作將由協會主導,工研院從旁技術輔導,並將種植步
驟化,製成SOP手冊,以利培訓種子人員,帶動屏東紅藜產業發展。
此外,協會未來將規劃成立合作社或公司行銷,甚至發展電子商務,朝國際化發展,並將
推動紅藜生態科技莊園,結合屏東生態旅遊,提升觀光產值,進而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財經中心╱台北報導)
4.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https://goo.gl/0Nu2Fm
5.備註: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