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卦] 當年毛澤東學習蘇聯的工業化為何失敗

作者: anono (nono)   2015-10-09 12:41:10
這裡面幾個錯誤。
蘇聯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是在1928年﹐歐美經濟大危機的時代。
歐美的經濟危機﹐本身就是蘇聯的機遇。因為經濟危機需要輸出商品﹐尋找市場。
所以這個時間上抓的非常好。
蘇聯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建設了大約1500個現代化工廠
先後有10萬美國產業工人和工程師移民到蘇聯
美國為輸出商品﹐對蘇聯做了很多的技術轉移﹐所以蘇聯獲得技術的成本很低
而蘇聯衛星是在1957年﹐二戰後很多年﹐西歐因為二戰﹐最優秀的人才都流失了
一部分去了美國﹐一部分去了蘇聯。才有了美蘇爭霸的時代。
中國的情況非常不同。中國1949年之前的工業基礎非常薄弱。主要工業存在於東北(
日本人手上)。另外星星點點的存在於上海﹐武漢等城市。1937年前﹐有所謂黃金十
年的說法﹐蔣介石修建了浙贛鐵路這種基礎設施。抗日戰爭後﹐工業設施搬遷到內陸
。但損失慘重。
再往前幾十年﹐甲午戰爭之前﹐洋務運動也有一批工廠和現代工業。但甲午之後又成
過眼雲煙。中國的現代化之路先後2次被日本打斷。所以中日之間的百年恩怨不是朝
夕能解除的﹐很可能要打第三次。。。這是題外話。
回到中國情況不同這個問題上。1949年PRC建立的時候。基本是這樣的情況。
第一﹐工業基礎非常薄弱。全國4.5億人口﹐幾乎都是農民。
第二﹐政治上長期四分五裂﹐剛剛完成政治軍事統一。
第三﹐剛剛擺脫殖民地半殖民地身份。出口商品以農產品為主。
第四﹐人口受教育程度低﹐人才主要依賴於自我培養﹐沒有移民和大規模技術轉移。
第五﹐科技禁運。這個非常重要。這一點對中國的現代化之路影響非常深刻。
中國現代化之路﹐是學習蘇聯。實施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簡單說是這樣的

第一﹐國家實施計劃經濟﹐工農業生產按照規定的計劃進行。
第二﹐為實施工業化﹐需要龐大的資金技術﹐技術不說﹐資金來源很有限。當時無法
改革開放﹐跟美國打了朝鮮戰爭﹐跟蘇聯關系比較好。但蘇聯也不會提供巨額資金。
所以還是學習了蘇聯的做法﹐叫做農業支持工業。即控制農產品價格﹐將農業產出低
成本輸血給工業生產。
第四﹐為了解決農業支持工業的問題。必須要集中農業資源﹐就有了農村集體化和城
鄉二元制度﹐管制人口自由遷徙﹐限制農民對資源的獲取。
第五﹐首先發展的是重工業和紡織業。一般重工業的旁邊就是紡織業。因為重工業都
是男人﹐紡織業是女人﹐這個不難理解吧。
第六﹐狂修基礎設施﹐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現在。
第七﹐後期實施進口替代政策﹐扶持國產設備和技術﹐努力朝產業鏈上遊發展。所以
中國到現在還有很多“偽自主創新”來騙取國家經費。但這一政策是非常成功的。高
鐵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如果沒有進口替代政策﹐目前的高鐵建造會是一個天價成本。
這種體制不是沒有問題。蘇聯經濟走入死局﹐也是因為經濟制度僵化﹐帶來的政治
僵化。長期重工業導向﹐會使得生活物資匱乏﹐市場調節功能失靈。食物和生活
用品配給制度﹐也阻礙經濟繁榮。短期內這個制度非常優秀。可以快速提升經濟
提高經濟發展品質。長期則會讓國家陷入災難。中國到1978年時候﹐這一制度實際
上也無法繼續維持下去。之後才有漫長的改革﹐一直到現在。不過既然短期有效﹐
那各種變種也都會出來。代表有美國的Keynesian﹐德國希特勒的國家社會主義。
歷史上日本﹐以及後來的韓國﹐新加坡﹐經濟制度都帶有濃厚的國家資本主義色彩
國家深度介入經濟發展﹐甚至直接創辦企業。即便在西歐﹐到80年代前﹐國有企業
和國家深度幹預經濟﹐也非常的普遍。
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始於1953年﹐迄今為止實施了12個五年計劃。
蘇聯對於中國的前兩個五年計劃﹐以及核彈研究等等提供了龐大的支持。幾乎是手把
手幫中國建立了156個工業項目。這些工業項目以重工業為主。重工業決定國家的真
實實力﹐輕工業決定普通民眾的幸福程度。所以現在一般認為當年蘇聯對支援中國的
建設是真心實意的﹐是真正的共產主義精神。不過中國也不是免費獲得的﹐朝鮮戰爭
是中國去打的。沒有這場戰爭﹐蘇聯也不會給中國這麼多扶持。
到1978年﹐毛澤東去世2年﹐中國改革開放開始。前後25年﹐五個五年計劃。中間又
因為文革打斷了10年﹐滿打滿算也就是3個五年計劃。這是1949/1970年前後中印的對
比﹕
可以比較一個數據
1949年鋼產量/1970年(下同)
印度134.7萬噸 中國15.8萬噸
印度641萬噸 中國1223
1949年生鐵產量
印度163.6萬噸 中國24.6萬噸
722 1706
1949年鐵礦石產量
印度149.4萬噸 中國56萬噸
1949年發電量
印度49.09億度 中國43.08億度
印度1010億 中國2566
1949年原油產量
印度25.3萬噸 中國12.1萬噸
680 3065
1949年化肥產量
印度2萬噸 中國0.6萬噸
1949年水泥產量
印度214萬噸 中國66萬噸
1395 2575
1949年黃金產量
印度5.1噸 中國0.6噸
1949年硫酸產量
印度10.1萬噸 中國4萬噸
107 291
1949年綿紗產量
印度61.5萬噸 中國32.7萬噸
96 205
1949年糖產量
印度118萬噸 中國20萬噸
1949年煤炭產量
印度3220.4萬噸 中國3243萬噸
7723 35400
1949年鐵路裡程
印度54754公裡 中國21800公裡
60777 51700(當然這個數據目前中國超過12萬﹐印度63327)
1949年產業工人
印度600萬人 中國120萬人
1949年在校國中生
印度312萬人 中國223萬人
1949年在校高中生
印度122萬人 中國26萬人
1949年在校大學生
印度36萬人 中國19.1萬
部分數據沒有。所有關鍵性指標很有參考意義。中國都遠遠把印度拉在後面。雖然
現實的另外一面是諸如大躍進﹐集體公社﹐文革這樣的政策性人禍。蘇聯犯過得錯誤
中國也都重復了一遍﹐而且更嚴重。但成就依然是可觀的。
所以公允的說﹐中國現代化的基礎是毛時代努力的結果。毛時代修建的農田水利設施
一直沿用到2010年前後。中國的現代化自1978年後開始朝市場經濟轉變﹐當年的很多
工廠﹐現在都是業內巨頭。總體來說﹐中國的現代化因為道路比較艱難﹐所以非常強
調自給自足﹐自主創新(或者說部分抄襲)﹐並且對重工業的痴迷和重視﹐比台灣要
強很多。這種思想也是台灣難以理解的。台灣的策略無非就是造不如買﹐買不如租﹐
所以產業無法提升。對重工業的支持﹐需要有國家意志和國家資本的扶持。因為這會
長期虧損。但沒有這些﹐國家實力無法真正提升。而中國需要通過自主創新(部分抄
襲)來打破美國和歐洲的技術封鎖與壟斷。不然美國不會賣給你﹐或者天價賣給你。
比如捷運施工的盾構機﹐2000年左右時候賣給中國都是在一台8000萬到一個億人民幣
﹐按照通貨膨脹速度﹐現在應該是2億人民幣。但實際上現在中國國產的盾構機一台
4000萬不到。其他類似的例子很多。
※ 引述《DeJin (別講五四三)》之銘言:
: 蘇聯實施了一堆五年計劃,整個國家為了超英趕美,實施集中高度工業化的方式試圖大幅
: 度的提升國家整體經濟等實力,而其結果也在實施後有非常顯著的成果,隨後還超越美國
: 成為第一個發射衛星的成就等等,震驚歐美。
: 共產黨主席毛澤東赴蘇聯訪問參觀時,看見蘇聯國力如此強盛,興致勃勃的要回來大陸實
: 施,開始說要大躍進、超英趕美,然後喊一堆口號,換來的是千萬人的饑荒與死亡,整個
: 國家停滯不前。
: 什麼是集中高度工業化的具體解釋?
: 為什麼獨霸一方的蘇聯經濟最後還是崩潰了?
: 什麼原因導致毛主席學不起來?
作者: renever (oy)   2015-10-09 12:46:00
以1949為起點比較說明毛的建設功績不太恰當,當時中國連續戰亂十幾年,並不是一般情況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