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卦] 荷蘭是對台灣最友善的歐洲國家嗎

作者: Ivanov (Visca Catalunya)   2015-08-17 22:50:00
剛好看到這個來回一下
前一陣子剛好遇到兩個亞洲背景算是深的荷蘭人 他們都是荷蘭白人
一個老人(60+)是父親曾經參與過在印尼,二戰打日本人,被日本人抓到位於日本戰俘營
另外一個年輕人(25-)是爺爺待在亞洲,家族長期是VOC在印尼留下來的
二戰時打過日本人,撤到澳洲,二戰後參與獨立戰爭,退到蘇拉維西,最後撤回荷蘭
這樣就算歷史沒教,家族背景應該對亞洲也算了解吧?
然而,在我提到之前,他們都不知道VOC佔領台灣的歷史
1.)被遺誤的台灣 ('t verwaerloosde Formosa)
最後一任總督揆一,當初回VOC被責怪(丟掉台灣真的不能怪他),然後被流放
後來回到歐洲,寫下了被遺誤的台灣一書,內容有中譯版,大家可以去找來看
我沒有看過這本書,但是從測面史料了解,VOC對於台灣的政策
內部也有過很大的爭辯
首先,台灣的自主產品,鹿皮,雖然在一段時間內讓台灣是個獲利的貿易站
然而另外的大宗物資,則是從中國走私品轉運到歐洲或者是其他國家
中國物品貨源的不穩定,讓經營台灣這個貿易站的前景就不太明朗
有人認為台灣在逐步經營後已經可以自主,產品開發只是早晚的事情
而且還有南壓呂宋的功效
有人認為貿易站既然不賺錢,就該放棄。尤其是中國轉折期的戰亂,風險太大。
鄭家軍才是當時台灣海峽主要獲利的海軍霸權,其他人在這條路線上都得考慮到這個因素
所以在鄭家軍進攻時,不少主動放棄一派的態勢就越來越明顯
從揆一當初派出的軍隊,本要在戍守澎湖,結果直接趁風勢逃回巴達維亞(雅加達)可見
荷蘭人對於鄭家軍(台灣)後續的攻略,的確有打算恢復這條貿易路線的意涵
但是,中國因素一直是很重要的環節:他們認為可以藉由與中國當時政府(清)輸誠
一方面確保賣個人情給中國人,可以確保轉口財貨貨源穩定
另外一方面在東亞,不管是哪個海軍強權都擔心中國因素,對中國輸誠,
還有機會找到一個穩健的靠山
然而,運氣不好,打不下來。而後來走私貿易,也因為施琅攻台
有一說是被施琅相關人員壟斷,台灣再次成為走私天堂。
簡單來說:台灣在VOC眼裡,只是個貿易站,貿易站是隨時可棄的
除非有能夠生產的自主物資。
但在台灣,主要獲益以貿易為主,鹿皮是會枯竭的物資。
而茶葉,甘蔗,樟腦等產品,恐怕都是後續移民自行更有規模重視的
說荷蘭人不懂茶嗎?他們當時已有錫蘭等地
不懂甘蔗?當時已有印尼,南美北端等地
所以說他們是多有心要經營?我認為還是後來"真心要落腳的人"經營得比較好
相似跟台灣的命運的,紐約(新阿姆斯特丹)有點像
當初佔領北美,為得是毛皮貿易。
然而英軍原住民不斷騷擾,因為母國外交政治關係,與英法的合作分合又不是很順利
最終,以南北北端的蘇利南等地好處,與英國交換紐約
留住南美北端,就是著眼於糖業生產與貿易利益,遠勝於經營毛皮貿易站(紐約)
長久來看,荷蘭人後續在南美北端的經營,也不見高明。
此外,當初的歐洲對中國,還是有莫名的敬畏心理
比如說在加里曼丹島上,客家人建立的"蘭芳共和國",制度上相當類似VOC,半公司半國家
荷蘭一直不敢動手,就是敬畏到不知道中國對於這個地方的態度會如何。
直到晚清中國開始被戰爭一一侵蝕,發現中國根本無力外顧後
荷蘭才把這塊地方吃掉。
2.) 被遺誤的印尼(? 或者我該說蘇拉維西跟摩鹿加)
(傳說)VOC會給水手一個小木箱,置放私人想要順便帶貨的東西
因為香料價格很高,所以摩鹿加/蘇拉維西航線 一直是VOC的水手跟官員很愛去的地方
換句話說:大家都愛錢,外派都是辛苦,何不去賺錢比較容易的地方
因此蘇拉維西跟摩鹿加的基督徒,相較於其他印尼島嶼 比例算比較高
而基於這個緣故,二戰之後的獨立戰爭,在印尼東側的這些島嶼
間接來說都是比較傾向荷蘭人的
荷蘭人在發現在印尼獨立戰爭後不太可能獲得勝利後,
曾經私下(這也算是軼事,我沒有去查證史料)跟蘇拉維西與摩鹿加人保證
他們會在與印尼雅加達方協議時,確保這兩地能夠成立自己的國家
然而,戰爭弱勢方顯然沒有太多籌碼,因此荷蘭人最後甚麼都沒有要到
只能保障少數私下關係比較好的蘇拉維西或摩鹿加人移到荷蘭本土
我上面提到的那位年輕人的爺爺,本身是荷蘭人,
但隨著VOC在印尼數代,當初要撤回荷蘭,也只能安排到個風頭水尾的地方
(那個小鎮荷文叫做喉嚨地,也就是水淹到喉嚨就被堵住進不去這樣XD)
更別提那些被遷過來的蘇拉維西或摩鹿加人,在荷蘭社會中的社經地位會更糟
聽說在戰後,這樣的印尼社群跟荷蘭社會也有很深的摩擦
甚至這些社群認為荷蘭政府背棄當初給予他們的承諾,使得他們會進行不少反社會活動
最後怎麼解決的,我就沒有細問了。
3.) 被遺誤的阿魯巴(?)
前一陣子剛好有個朋友翻譯一則新聞,順便探討公權力歧視問題
在海牙剛好有員警執法過當,打死一位阿魯巴裔移民
有一說是阿魯巴裔移民自己信口雌黃說自己有槍
但是,就算有,四個打一個打到死也是過度誇張
當然,具體的研究,都有呈現兩方的說法
有一個研究說,在荷蘭警察中多少都會有profiling,
也就是用一個人的膚色,樣態,來決定他們接下來要有甚麼行動
另外一方當然說沒有足夠的證據來顯示這樣的情況存在
因為打(棒)球的關係,我身邊恰巧也有不少阿魯巴或者是有加勒比海背景的朋友
也這樣跟他們的社群可以多聊點。
他們認為:荷蘭人不管嘴巴上說自己多麼"容忍",骨子裏面的歧視還是存在
換句話說"容忍"是忍著你過來,反正你在這兒繳稅對他們來說也是好事
但是他們不見得會真正認同你的存在,把你當成是社會中的一份子。
這種樣態也會隨著年紀跟社會經驗有關
在二戰後的荷蘭,在缺乏勞動力的狀況下,社會中其實需要點外來移民
所以有經歷過二戰過後的辛苦時光(1950-60)的老人家,就滿清楚移民對社會的重要
尤其是他們發現天然氣(跟部分石油,天然氣多一點)後
辛苦的油田工作不太有人做,當時引入了不少北非裔的民眾
這些北非裔的民眾在2010初期的排外氛圍中,成為被攻擊的主要對象。
曾有一位老太太跟我聊過:
"這些年輕人(其實是在講40-50的政治人物,當然對她來說是年輕人)搞不清楚狀況
當初發現資源需要苦力時,招募人家過來;結果現在經濟狀況不好,就要把人家趕走
這種利用完就丟的概念,哪是我們荷蘭精神?"
4.) 被遺誤的VOC(???)
在2006年,當時的荷蘭首相Jan Peter Balkenende 曾經提說:
"我們荷蘭人應該要找回VOC精神"
當時被一些中間偏左社團/政黨罵得要死,認為首相根本不讀書,
VOC幹了很多海盜,人口販賣等勾當,而且VOC的財富也不見得雨露均霑全國
VOC精神到底是甚麼?沒頭沒尾說一句,有點就是病急亂投醫
英國的金融時報(FT),在2013年有一篇滿不錯的文章
探討到底甚麼叫做VOC精神 http://goo.gl/Ax3AZS
透過訪問一些VOC創辦人的後代,來談VOC的狀況
文章中有提到"雨露均霑"這個概念的消逝,跟荷蘭黃金時代結束有相當關係
大致上的意思就是:VOC以及後續證交所的誕生
就在於大家共同分攤風險,分享利益,然後去創造整體的財富
但是,這樣的狀況隨著財富的累積而改變
第一代VOC人是創業家
第二代是好的管理者
但是第三代就變成管理者與"收租生活者"(Rentier),
或者是從圖片上來說"Dikke Bicker":一個胖小孩,只知道要吃資源
Rentier這個概念的意思就是:僅僅靠著就財富生活,並不牽涉創造活動
換句話說:大概就是跟別人擠錢來用
受訪者(van Eegen)是當初黃金時代的貿易商後代
他提到了,現今的金融體系應該要為生產活動服務,
不要讓金融收益沖昏頭,再次變成Rentier經濟
在這裡重要的字是"porportion":兩者在社會中一定都會存在 但比率問題就很重要
在荷蘭黃金時代的後期,不少荷蘭的財富就流到英國去
這跟英國的體制也有關係:英國當時因為國會已經有不少新富階級
創造了一個更保障投資人的環境,所以錢就往那個方向跑:風險投資就是要需要制度保障
搞到後來荷蘭雖然與英國多次戰爭,試圖爭回海權,不過就越打越沒力了
作者: victoryman (聖立祐 彭馬利哥)   2015-08-17 22:51:00
作者: all0pha765 (765)   2015-08-17 22:52:00
在越南待很久都不一定了解柬埔寨了 更何況是在印尼了
作者: Maisie (自由)   2015-08-17 22:52:00
專業推
作者: wilsonchen26 (威爾森)   2015-08-17 22:54:00
你 VOC系歐
作者: hugh509 ((0_ 0))   2015-08-17 23:00:00
荷蘭和英國兩國皇室勾勾迪,財富往英國跑不意外
作者: kychener (聽沒有)   2015-08-17 23:10:00
推 好文
作者: sharb   2015-08-17 23:12:00
還蠻好看的
作者: pizzafan (七情三想)   2015-08-17 23:14:00
已按大F
作者: herman5202 (李白)   2015-08-17 23:26:00
荷蘭是一個商人國度,歐洲人其他呆不下去都往那跑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