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轉文] 歷史課綱問題幾時休

作者: seafood (河豚生魚片)   2015-08-01 17:50:39
※ [本文轉錄自 historia 看板 #1Ll9OXcL ]
作者: seafood (河豚生魚片) 看板: historia
標題: [轉文] 歷史課綱問題幾時休
時間: Sat Aug 1 17:49:15 2015
政大歷史系彭明輝老師臉書文章(筆名吳鳴)
https://goo.gl/ZVp7BM
歷史課綱問題幾時休
  
  
  課綱問題燃燒逾年,2015年7月31日,微調課綱
上路的前夜,我的心情是沈重的。
  
  自從2014年5月以來,微調課綱引起的爭議,牽
動整個台灣的呼吸,歷史學者的呼籲,政府當權者的
輕忽,導致當前的糾結難解。
  
  身為曾經的教科書撰寫者、課綱擬訂者、教科書
審查者,在1990年代中期到21世紀初期,我個人參與
過其中的一部分工作,這些工作大部分是被動參與,
諸如長輩應承某事,找我共襄盛舉;友人擔負某事,
找我助拳;任職單位推薦擔任某項工作等等。而在參
與的過程中,部分師友因種種緣故,漸行漸遠。我自
己在中歲以後,參與教科書的事情漸少,但仍有許多
友人獻力其中,為台灣的歷史教育而努力。
  
  歷史教育是形塑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重要手段,
大部分國家在形塑其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時,歷史教
育與歷史教科書所扮演的角色,都是無可取代的。臺
灣因為現實政治、特殊的時空背景與歷史經驗,在歷
史教育與歷史教科書的編寫上,和一般民主國家略有
所異,特別在民族精神教育上,歷史課程所扮的演角
色尤其重要,因而形成比較特別的歷史課程和教科書。
  
  從1945年到2014年的60年間,臺灣的歷史教科書
曾歷經多次修訂,修訂的因素甚多,有時是因為歷史
研究的新成果或教育需求,有時則基於現實政治的考量。
  
  臺灣的歷史教育上承兩個傳統,
一是自晚清以來的歷史教科書,
二是日治時期的歷史教科書;
而以晚清以來的歷史教科書影響較為巨大。教科書的
內容,主要為大中國史觀的本國史,和歐洲中心論的
世界史。臺灣史一直要到1990年代以後,方始從大中
國史觀的本國史獨立出來。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臺灣歸屬中華民國
統治,一方面展開去日本化的教育與宣導,另一方面
則加強中國化/內地化的政策,不論在文宣或教育內
容,都以中國化/內地化為依歸,因此,歷史、地理
和語文教育成為官方掌控意識形態的重要憑依,尤其
歷史教育更是形塑民族精神不可缺的一環,國家立場
的主體性不言可喻。在1987年臺灣地區解嚴以前,臺
灣的歷史教科書基本上以中國為主體,在敘述中國歷
史時慣常以“我國”稱之,使得學習者在學習歷史的
過程中認同“中國”為“我國”,這種現象從1945以
來長期維持,直到1993年新修訂的國民小學課程標準
才稍稍改變 。1987年臺灣地區宣布解除戒嚴,政治上
的禁忌解除,文化思想亦朝多元發展,歷史教育重新
思考國家立場主體性的問題,部分學者提出本土歷史
的重要性,過去四十年來被忽略的臺灣史開始浮出檯
面,不論在歷史研究或歷史教學上,都開啟了新的思維。
  
  臺灣的歷史教育,在用字遣詞上受孔子《春秋》
的影響極大,《春秋》記戰爭,有伐、侵、戰、圍、
入、滅等不同的寫法;聲罪致討曰伐,潛師掠境曰侵,
兩軍相接曰戰,環其城邑曰圍,造其國都曰入,毀其
社稷曰滅。同是記殺人,有殺、誅、弒、殲等不同的
寫法,無罪見殺曰殺,有罪當殺曰誅,以下殺上曰弒,
不留孑遺曰殲。這是用不同的字,表達不同的歷史情
況,即所謂春秋筆法。舉最明顯的例子,如各朝代與
邊族的關係,漢國攻打匈奴,寫成漢武帝北伐匈奴;
而匈奴則是侵略漢國;類似的情形,蒙古攻打中國謂
之入侵或侵略,這是從征服王朝攻打華夏的角度思考;
但蒙古攻打歐州則名之曰 “西征”,如拔都西征。
類似情形,忽必烈攻打日本,名之曰“遠征”或“東
征”;而對日抗戰時期,日本攻打中國,謂之侵略。
有一段時間,臺灣甚至為日本教書未使用“侵略”而
表達抗議,卻遺忘了自己歷史教科書裡忽必略“遠征”
日本的敘述。
  
  在歷史教科書中,有幾個朝代是很衰的,其中最
明顯的例子是短國祚王朝,後續者如為強勢王朝且國
祚緜長,那麼,短國祚王朝往往被寫得很負面;如秦
與隋,但卻忽略了秦築長城,區隔遊牧民族與農業民
族,是影響多麼深遠的事;隋煬帝開鑿運河,成為此
後各朝帝國的重要經濟動脈。征服王朝入主華夏,亦
成為歷史課本的大黑洞,如元國和清國的敘述,基本
上即是負面的,元國尤其倒楣,被寫得沒有一處是好
的。宋元之際和明清交替的二臣,即成為民族主義史
學下的冤魂,至於漢民族所建王朝,則沒有這類問題。
故爾這類撻伐主要來自民族主義史學,而非朝代興衰。
運氣很差的還有女性,亡國常是女性要負責,如妹喜、
妲己、褒姒、呂后、武曌、楊玉環、慈禧,都被形塑
成紅顏禍水,甚至直指為禍國殃民。這種充滿男性沙
文主義的敘述,在台灣的中國史教科書中俯拾即是。
  
  在歷史教育形塑國家主體性的年代(1945-1985),
臺灣的歷史教育基本上架構於兩個主要範疇,即中國
史與外國史,雖然1980年代以後,外國史為世界史所
替代,但基本上並沒有太大的差異性,在小學/國中
(初中)/高中各階段的歷史教育,一律以中國史和外
國史(世界史)為內容,臺灣史則穿插在中國史的明末
清初、1894年的甲午戰爭前後、1945年後的中華民國
在臺灣。簡單地說,這個時期臺灣的歷史教育並沒有
獨立/完整的臺灣史,這在當今世界的歷史教育是比
較特殊的,因為很少有國家不教本鄉本土的歷史,但
在形塑國家主體性的年代,臺灣的歷史教育卻只講授
片斷的、少得可憐的臺灣史知識。
  
  在形塑國家意識方面,臺灣的歷史教學和歷史教
科書長久以來扮演了重要角色,問題在於政府當局所
要形塑的國家意識是什麼?如所周知,臺灣官方的意
識形態,最初所要形塑的國家意識是中國,亦即以臺
灣為中國的代表。這種意識形態不論其現實面如何,
在1980年代以前,基本上是政府官方所堅持的。歷史
教育既為形塑國家意識的一環,那麼,以臺灣代表中
國,把“中國”歷史當成“我國”歷史,便被視為天
經地義 。事實上,臺灣從1945到1983年的教科書課程
標準,都是以“我國”稱呼“中國”,國家立場的主
體性可謂旗幟鮮明。以歷史做為民族、國家、族群或
地區認同的基礎由來已久,西方自文藝復興(Renaissance)
時期的方言(國語)文學,到啟蒙時代(Enlightenment)
近代國家觀念的興起,歷史是形塑國家意識的重要工具,
因而在西歐國家,以歷史為國民基礎教育的重要環節,
在學校教育中加入“歷史學科”,“歷史”的地位始
逐漸突顯。
  
  西歐地區在國家意識興起後,許多國家開始認知
到歷史是形塑國家認同的重要工具,除了在大學設立
歷史研究所,從事歷史相關領域的研究之外,也在各
級學校中講授歷史課程 。這種以建立共同“歷史意識”
形塑國家主體性的方式,不僅是西歐各國建立其國家
意識的工具,也是世界各國所共同採取的模式,臺灣
的歷史教育亦與此差相彷彿。
  
  問題在於臺灣歷史教育所要形塑的國家意識是什
麼?在1980年代以前,這樣的問題是不存在的,從教
育和宣導的內容來看,“中國”顯然是惟一的答案。
但這種以現實政治為考量的方式,在1987年臺澎金馬
地區解嚴之後,有了急遽的轉變,其中最大的轉變是
臺灣主體意識的加強。
  
  在近代中國動盪的時代,晚清知識分子醉心於西
方政治、軍事、經濟,以及各種西方學術思想的新說,
惟有關西方19世紀初葉以後所發展的科學派史學,似
未曾引起太多注意。1902年梁啟超發表〈新史學〉,
猛烈抨擊傳統中國史學,掀起極大波瀾;此文同時積極
介紹西方史學,雖然以今日的學術眼光來看,不免浮
淺誇大,卻打開了西方史學輸入中國之門 。從〈新史
學〉的內容來看,梁啟超對西方史學已略有認識 ,或
可視為西方史學引入中國之初旅。
  
   西方史學輸入中國後,引發改編國史運動,章節
體的歷史教科書開始出現,加上傳統中國史學的資鑑
思想,所編纂的歷史教科書,呈顯以歷史教科書形塑
民族主義的意圖 。我們看到今文學派的夏曾佑將新史
學觀點貫穿於歷史敘述中,藉以形塑以孔子為中心的
文化民族主義,並顯現其變法論的基本觀點;而治學
傾向古文學派的曾鯤化和劉師培,在教科書中意圖透
過對中國歷史的認知振興國魂,以發揚民族精神,並
彰顯以黃帝血緣論為中心的血緣民族主義 。
  
  以孔子為中心的文化民族主義,結合以黃帝血緣
論為中心的血緣民族主義,成為近代中國建構國族的
重要理論,柳詒徵《中國文化史》和錢穆《國史大綱》,
即將文化論與血緣論的民族主義加以結合,此後的中
國通史著作,大抵延續類似的國族建構理論;因此在
近代中國的國族建構過程中,歷史教科書曾在其中扮
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錢穆在《國史大綱》〈引論中〉舉出中國史學的
三個特點:悠久、無間斷、詳密 ,與柳詒徵《中國文
化史‧緒論》所說的幅員廣衾、種族複雜、歷史悠久、
史籍豐富等特質 ,其論述基調幾如出一轍。由錢穆和
柳詒徵的例子,可以瞭解民族主義史學的發展,是透過
怎樣的思想模式建構而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台灣由國民政府所接管。在
國民政府接管台灣之初,為了加強對台灣人民的控制,
因此以加強大中華意識,以取代日治時期的「日本化」
教育,同樣地,歷史教育的「中國化」也由此而生。
  
  1945年以後,臺灣的歷史教科書採行國定本政策 ,
這是因為政府要加強思想與意識形態的控制,國文、
歷史、地理和公民等教科書,長久以來均為“國定本”;
而歷史教科書是所有國定本教科書中最被關注的科目,
被當作意識形態推廣的標準示範 。
  
  我須承認從1890年代到1950年代的教科書編纂者
極其高明,他們建構了中國的概念,把國族建構發揮
得淋漓盡致,以致於到今天台灣的歷史學者幾乎無法
掙脫其籓籬。我的學術養成教育在此背景下,與大部
分這一代的台灣歷史工作者類同。所以,當我們說
「中國在唐代的時候」是如此自然,絲毫不會去想在
唐國的時候,根本沒有中國這個概念。我們說「中英
鴉片戰爭」,卻遺忘當時存在的是清國。教科書裡寫
「漢武帝北伐匈奴」,「蒙古入侵中國」,被視為理
所當然。所謂「中國」攻打他人時用的是「遠征」、
「北伐」,他國打「中國」則是侵略。蒙古是一個典
型的例子,忽必烈打中國是侵略,拔都打歐洲為西征,
忽必烈打日本是遠征,這些春秋筆法成為歷史教科書
的標準用語。台大花亦芬教授寫有關十字軍的討論,
指出只有十字軍,沒有十字軍東征,說明過去台灣歷
史教育的謬誤。這些都是長久以來歷史教育和歷史解
釋的問題,而我們並不經心在意。
  
  我的好友王健文教授指出,「這次的課綱微調,
在程序與專業委任上犯規太大了,這個部份現在的執
政者必須受到譴責。」這部分我完全同意其觀點。健
文兄是我高中同學,四十年的總角至交,這篇〈回歸
歷史知識與教育的本質:關於歷史課綱 2015/7/31〉
https://goo.gl/pNSL24
擲地有聲,為避免引喻失義,我在此不多作引述,請
有興趣的朋友直接閱讀其文。我曾與其並肩作戰的好
友林富士教授,對微調課綱曾發文數篇,2015年7月31
日的臉書文章,寫出部分我的心情,為避免曲解老友之意,
同樣請有興趣的朋友直接閱讀其文。
 2015年8月1日微調課綱就要實施了,一意孤行的
教育部大概不會改變什麼。今天早上妹妹舒靜嫻到我臉
書貼了一篇文字,「學生還在奮戰、新課綱明天就要上
路,台灣史學者們還可以一起做些什麼?」我知道她對
我的期許,我也知道自己做得太少,愧對台灣這片養我、
育我的土地,愧對我身為歷史工作者的責任。
  
  我在2014年5月8日寫過一篇〈中學歷史課綱,戰鬥
從未休止〉
http://blog.roodo.com/wuming/archives/27986521.html ,
說明微調課綱委員的背景及其反撲意涵;也數度分享好友
周婉窈教授的相關文章。但我仍必須承認,相對於我的好
友們,我做得真是太少了。
  
  當吳思華部長還是政大校長時,在其主持的最後一次
校務會議中,語帶輕鬆地談論微調課綱,批評當時的蔣偉
寧部長怎麼會把微調課綱處理成那樣,如果由他來處理,
三個月就搞定了。相信參加過此次校務會議的政大同仁應
該記憶猶新,可惜吳思華部長打自己的臉,而且打得很重。
  
  張愛玲在〈《傳奇》再版的話〉寫了一段文字,「個
人即使等得及,時代是倉促的,已經在破壞中,還有更大
的破壞要來。」微調課網明天就要上路了,一切的一切似
乎都已無法改變,而我的內心恐懼著,因為〈十二年國教
社會領域課綱〉才是影響更為深遠的,我希望自己和師友
們,能夠早籌謀對策,因為這可能是更大的風暴。
作者: OmegaWind (換季了)   2015-08-01 17:51:00
清大有彭明輝 政大也有彭明輝
作者: milk7054 (莎拉好正)   2015-08-01 17:52:00
18趴
作者: CREA (黒髪ロング最高!)   2015-08-01 17:52:00
好多彭明輝 一個文組 一個理組
作者: cipc444 (宋虧西)   2015-08-01 17:54:00
上他的課因為論文格式出錯 分數超低的~
作者: Szss (Not yet)   2015-08-01 17:55:00
幹りん娘れ 歷史學家被不入流強幹了
作者: ekoj (夭竹)   2015-08-01 18:00:00
這篇很長 我猜一定很多人看不完 可惜
作者: momomom (momomom)   2015-08-01 18:09:00
這篇寫得很好 真的要看一下
作者: squallhung (Squall)   2015-08-01 18:10:00
推,認真看
作者: yourdaddy (你爸)   2015-08-01 18:14:00
現在寫這些有屁用
作者: gzliu (2014快來囉~ :D)   2015-08-01 18:55:00
不是史明,杜老師。可以直接END了
作者: luuluu (巨兔)   2015-08-01 19:11:00
對啊 日本漫畫與韓國古裝劇都沒稱過"中國",而是稱"清"或或 "天朝"
作者: madaniel (大孩子的小童話)   2015-08-01 19:47:00
作者: s914234 (BIG-NO)   2015-08-01 19:51: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