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卦] 俄羅斯發現西伯利亞的八卦?(中亞篇)

作者: sam09 (柊鏡)   2015-06-14 18:22:35
來補完中亞的故事。
#1LPsEcgj 這篇雖然主要在寫巴布爾,但應該可以算是前情提要。
歐洲人在16世紀之前對中亞的認識幾乎是一片空白,
頂多只聽過富饒的撒馬爾罕城和神勇的「跛子」帖木兒,
剩下的就是馬可波羅的傳奇和亞歷山大時代的斷簡殘編。
16世紀初,烏茲別克的昔班尼汗(Muhammad Shaybani)逐一掃平了帖木兒的後裔們,
把難纏的巴布爾趕到阿富汗,統一了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草原(以下簡稱河中地區);
不過昔班尼在1510年被波斯軍擊敗陣亡後,河中地區重新陷入混亂。
由於波斯人信什葉派,無法統治中亞的遜尼派穆斯林,沒有多久就被趕了回去,
此後,花剌子模地區的貴族立了金帳汗國的一位後裔伊勒巴斯(Ilbars)為汗,
建立希瓦汗國(Khanate of Khiva),統治現在的烏茲別克西部。
而昔班尼的後裔則控制了撒馬爾罕、布哈拉(Bukhara)等城鎮,
建立布哈拉汗國(Khanate of Bukhara),統治現在的烏茲別克、土庫曼東部,
早期的實際掌權者是昔班尼的姪子奧貝都拉(Ubaydullah),他到1534年才當上大汗。
而在兩個汗國以北則是仍處在遊牧狀態的哈薩克人,
他們還是一群分散的部落,結合成了一個鬆散的哈薩克汗國(Kazakh Khanate),
偶爾也會被較有實力的領袖統合,南下劫掠烏茲別克人。
此外還有一些較小的族群,如西北方的諾蓋蒙古人、卡拉卡爾帕克人;
南方的土庫曼人、東部山區的塔吉克人、東北方最遠的吉爾吉斯人(柯爾克孜)等;
現在的新疆則出現了一個葉爾羌汗國。
這時由於新航路的開拓,歐洲人希望找到通往中國和印度的路線,
於是開始四處探險,英國人和俄國人偶然的展開合作,成立了一個「莫斯科公司」,
負責尋找經由中亞通往印度的道路。
1557年,伊凡四世任命莫斯科公司的代表詹金森(Anthony Jenkinson)出使布哈拉汗國,
這個使節團兼商隊沿伏爾加河南下,越過裡海抵達希瓦汗國,並受到希瓦人的歡迎,
將他們順利的送到布哈拉,但後者對他們沒什麼興趣,外交事務完成後便迅速離開了。
詹金森使團是第一支進入中亞的西歐人,在旅途中留下的許多第一手考察記錄,
後來也成為歐洲人和俄國認識中亞局勢的重要資料。
在俄國人前進西伯利亞的時期,許多西伯利亞的韃靼人逃往準噶爾,
和當地的蒙古部落整合成另一支新的勢力,重新開始向外擴張,和哈薩克人衝突。
哈薩克北部荒涼的草原地帶是天然的屏障,除了後勤補給困難外,
哈薩克人、吉爾吉斯人和準噶爾人都不是好惹的角色,他們在草原上神出鬼沒,
使得俄國人短時間內無法建立據點,主動權反而掌握在勢力最大的準噶爾人手中。
河中地區的布哈拉、希瓦兩國則一直和俄國保有斷斷續續的外交關係,
俄國也因為這兩國的位置實在太遠,沒有多餘的力量出兵遠征他們。
兩汗國在17世紀時算是達到鼎盛(內部當然又是另一回事),
但到18世紀初,俄國越來越強大,波斯、阿富汗也結束了混亂,
東邊的準噶爾人也成為一大威脅,他的後面還有個大清;
沒什麼進步的布哈拉和希瓦準備大難臨頭。
1709年,費爾干那(現在烏茲別克西部和塔吉克東部)的貴族脫離布哈拉汗國,
建立浩罕汗國(Khanate of Kokand),使河中地區變成三國鼎立的局面。
北方的哈薩克人也在和準噶爾人的長期衝突中逐漸形成三大集團:
東南部的大玉茲、東北部的中玉茲和西部的小玉茲,
大約是17世紀末陶克汗(Tauke Khan)在位期間所出現,他是哈薩克史上的明君之一。
陶克汗逝世後,哈薩克汗國重新回到分裂狀態,讓俄國人有得以插手的餘地。
1723年,準噶爾人大舉攻入哈薩克,占據大、中玉茲,
小玉茲首領阿布勒海爾汗(Abul Khair)自願接受俄國保護(儘管他手下大多反對),
讓俄國兵不血刃的控制小玉茲,許多大、中玉茲的部族首領也逃到俄國,
更進一步給予俄國更多進入哈薩克草原的本錢。
同時期的準噶爾汗國也遭到清軍攻擊而自身難保,一時無法阻止俄國的推進。
在哈薩克汗國分崩離析後,俄國人開始認真的向哈薩克草原推進,
一方面對部族首領恩威並施的拉攏,一方面開始建立綿長的要塞線,
移入大量居民將草原逐漸分割蠶食,並挑動哈薩克人之間的糾紛使他們無法整合力量。
在俄國人消化哈薩克與西伯利亞的同時,
大清在1757年摧毀了準噶爾汗國,也需要時間處理新征服的地區,
在這個局面下反而又讓河中地區重歸穩定,三汗國一時之間少了外患,
便開始歡樂的內鬥起來,就這樣進入了19世紀。
俄國人在18世紀末雖然減緩了往中亞的擴張速度,但並沒有放棄吞併三汗國,
尤其是當他們知道英國人正在阿富汗和波斯活動時,
俄國政府決定重新啟動擴張政策,這就是外交史上的大博弈(The Great Game);
他們的策略是一方面進行商務、外交談判,一方面挑動三汗國之間以及內部的部族衝突。
同一時間也向大清的西北邊境進行試探,包括修築堡壘等等。
到1850年代,俄國的要塞線已經推到了錫爾河畔,引起希瓦、浩罕兩國的恐慌,
也開始組織反擊,模仿俄軍修築堡壘(他們已經有火槍了),希望將俄國人逼退;
其中浩罕的反俄大將軍應該都聽過,就是後來跑去新疆的阿古柏(Muhammad Yaqub Bek)。
好在後來克里米亞戰爭開打,才讓中亞三國暫時喘了一口氣,雖然只有3年。
俄國人在中亞的擴張其實和1930年代日本人在中國的活動有點類似,
都是前線的中階軍官自行發難,後方政府才在事後默認。
克里米亞戰爭一打完,俄國馬上將矛頭轉回中亞,
加上政府中的鷹派希望用中亞和遠東的利益彌補克里米亞的損失,
迅速攻破了浩罕汗國在錫爾河以北的各個據點,並占領浩罕第一大城塔什干,
使浩罕汗國自此失去抵抗力,成為俄國的附庸。
在浩罕崩潰之後,布哈拉與希瓦終於知道這下靠北了,
但這時候已經幾乎沒得救,俄軍在打垮浩罕後進軍布哈拉,
輕輕鬆鬆的痛宰布哈拉軍隊,在吉札克要塞之戰還打出了6:6000的誇張戰績,
並占領了布哈拉的商業重鎮撒馬爾罕。
布哈拉和國在彈盡援絕之後,於1873年投降,此後成為俄國的保護國;
希瓦汗國在同一年也宣布臣服,一起被併入俄羅斯帝國轄下的突厥斯坦總督區,
但仍然保有名義上的領土與權位。
此外,浩罕汗國的殘餘則在1876年被併吞消失,俄國自此徹底完成對中亞的征服。
布哈拉汗國和希瓦汗國實際上一直存在到1920年代,
後來先後遭到紅軍征服,重組為「花剌子模人民共和國」,
不久後又拆開成中亞南部的四個國家。
作者: pro33342 (pro33342)   2015-06-14 18:24:00
先推再看
作者: rs6000 (正義的胖虎)   2015-06-14 18:25:00
只能給推了
作者: loa123 (撕裂地中海)   2015-06-14 18:28:00
作者: Saaski (GreedIsGood)   2015-06-14 18:28:00
push
作者: Hamao   2015-06-14 18:30:00
作者: Ginola (Dazz Band)   2015-06-14 18:34:00
作者: angell543 (公民很忙)   2015-06-14 18:34:00
作者: pinkowa (pinkowa)   2015-06-14 18:35:00
作者: ruby02162000 (云胡不喜)   2015-06-14 18:36:00
看八卦長知識推推
作者: soleaching (我將立即使思念枯萎)   2015-06-14 18:37:00
猛~
作者: peine (peine)   2015-06-14 18:39:00
作者: freefrog (自由蛙)   2015-06-14 18:44:00
這段歷史一般的文組也很莫生吧
作者: gaygay5566 (大玻璃老菊花5566)   2015-06-14 18:45:00
中亞王
作者: aegusaegis (阿板哥)   2015-06-14 18:54:00
作者: Lumia1525 (總有一天)   2015-06-14 18:59:00
作者: hcwang1126 (王小胖)   2015-06-14 18:59:00
別再突了 再來就突破我的盲腸了
作者: pian0214 (編一)   2015-06-14 19:11:00
你在專業什麼 push
作者: Toge (To Valhalla!)   2015-06-14 19:17:00
世界史有教啊,不過聯考都不考世界史的
作者: laserguy (誰說誰是誰)   2015-06-14 19:19:00
推推 順便問 哪四個國家??
作者: vios (星辰)   2015-06-14 19:19:00
push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