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新蛇種 學生勤跑野外發現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10日電)
台灣師範大學畢業學生游崇瑋勤跑野外,
民國95年從照片中發現蹊蹺,經過多年研究,
確認是新蛇種「泰雅鈍頭蛇」。
距離上次發現台灣本土新蛇種,已相隔84年。
台師大生命科學系副教授林思民表示,台灣地小人稠,發現新物種不易,
尤其蛇類,對人類有潛在危害,日本殖民統治時代便幾乎研究透徹。
政府來台後就沒有再發現新物種,只有新記錄種(其他地方已發現)。
游崇瑋在就讀生科系大學部時,就非常喜歡跑野外,拍攝了大量的照片。
一次在整理照片時,發現鈍頭蛇的「麟脊」有別,
有的沒有麟脊,有的麟脊明顯,有的則不明顯。
當時游崇瑋便猜測可能有新物種,但直到民國98年進入研究所,
在副教授林思民的協助下,才開始以科學方法鑑定。
經過DNA定序分析,發現台灣的鈍頭蛇應該有3種,
包括已被發現的台灣鈍頭蛇、駒井氏鈍頭蛇,以及新物種「泰雅鈍頭蛇」。
游崇瑋表示,上述3種鈍頭蛇略有差異,
台灣鈍頭蛇比較好分,因為眼睛大多是紅色,另外兩種則是黃色。
麟脊的差異上,台灣鈍頭蛇無麟脊,駒井氏鈍頭蛇是強麟脊,泰雅鈍頭蛇則是弱麟脊。
另外,台灣鈍頭蛇偏好吃蛞蝓,
泰雅、駒井氏鈍頭蛇則偏好吃蝸牛。
林思民表示,吃蝸牛很麻煩,要以特殊的角度將牙齒戳進殼中,才能將肉順利挖出。
也因為蝸牛殼大都是右旋,鈍頭蛇的牙齒也演化成左右不對稱,右邊的牙齒比較多。
林思民所屬研究室,大約每4、5年可以找到一個新物種,但由學生自己發現的較少。
林思民說,現在年輕學生怕辛苦,願意跑野外的人不多,
希望游崇瑋發現泰雅鈍頭蛇的故事,可以鼓勵更多人勤往野外跑。
目前游崇瑋已從台師大畢業,自己創設了「綠自然文創」公司,專做生態旅遊導覽,
將自己的興趣變成事業。游崇瑋說,現在收入足夠自己吃喝,
但他希望能找到更多的夥伴,一起推廣生態旅遊。10404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