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莫拉克五年後(1)杉林大愛 農業無著 人

作者: batatas (Ipomoea)   2014-08-08 21:33:04
1.媒體來源:
上下游新聞
2.完整新聞標題/內文:
莫拉克五年後(1)杉林大愛 農業無著 人口外流 居民:「安居不樂業」
莫拉克風災發生屆滿五週年,伴隨著推動災後重建所制定的「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特別條
例」將於8月29日畫下句點,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也將解散,與災後重
建的各項相關事務也將回歸相關部會與各級政府單位接續辦理。
相較官方單位以辦喜事的心情細數過去重建成果,重建會執行長陳振川自豪莫拉克災後重
建模式可以套用在高雄工安氣爆事件的災後復原,這些話聽在重建區永久屋居民的耳裡,
可說五味雜陳,心情複雜。
五年過去了,莫拉克災後重建看似大功告成,災害的記憶也逐漸被一般人淡忘,但重建區
居民的生活新挑戰,未曾稍歇。為了瞭解災後重建的現況,上下游新聞市集特別針對高雄
、屏東這兩處受災最嚴重的區域,從居民的角度,進行追蹤報導。(贊助本專題系列報導
計畫,可至「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進行瞭解)
「我們園區就業機會少,留不住年輕人,只剩老人與小孩『安居』,丈夫都到外地打工,
婦女只能靠勞動部的培力就業計畫領最低工資度日,期待一個完整的家是多麼不容易,」
來自高雄六龜的婦人許秋香談到遷入杉林慈濟大愛園區永久屋的生活,不禁苦笑說道。
從省道台21線開車轉進高雄市杉林區的慈濟大愛園區,目光會先被一對身著藍上衣、白長
褲的慈濟志工攙扶災民的塑像給吸引,大愛路兩旁分隔島散布著曾引發爭議的「大愛石」
,石頭上表彰慈濟精神的字跡已見斑駁,似乎述說著風災正逐漸被淡忘。
根據行政院莫拉克災後重建會的介紹,杉林大愛園區是慈濟基金會援建,災後興建速度最
快、安置戶數最多的永久屋基地。基地不但鄰近永齡有機農業園區,基地內國小、活動中
心、教堂、商業中心與原民文化廣場等設施一應俱全,關照災民居住、生活、就學、就業
、產業及文化傳承等需求,是可以讓世代發展的「彩虹永續社區」。
對比官方文件用字充滿朝氣與希望,入住杉林慈濟大愛園區永久屋的居民可未必有相同感
受。
就業機會不足 人口外流嚴重
在管理委員會任職行政人員的婦女許秋香說,缺乏就業機會是這裡最大的問題,無論在大
愛園區或是整個杉林區,工作機會難尋,青壯人口都被迫到外地打工就業,只剩下婦女、
老人家與小孩。所幸大愛國小與杉林國中臨近園區,對家長來說,孩子就學還算方便。
目前園區裡的工作,大多是靠勞動部的培力就業計畫以勞基法最低基本工資水準提供就業
機會,參與人大多為婦女或年長者。如果培力計畫補助結束,工作能否維持下去,也沒有
人能說得準。
在地的社區報紙「擁報杉林」發行人傅水招,曾經為了大愛園區的公共事務要探詢居民態
度,挨家挨戶拜訪並徵詢連署意願。大愛園區共有1006戶,她估算常住在園區裡的住戶,
大概只有七成左右,絕大多數是婦女、老人家與小孩。
「園區內一條巷子大約有二十戶,有年輕人常住的只有兩戶。年輕人待不住,連帶影響小
朋友長大後也會離開,」本身也是居民的高雄市築夢新故鄉文化產業發展協會總幹事李長
諭說,大部份年輕人都到外地工作,假日才會回來。
他擔憂,園區無法提供充分的就業機會,孩子長大後也只能到外地工作定居。當人口外流
嚴重,久而久之,當初花大筆重建經費興建的大愛國小將可能招不到學生面臨廢校危機,
園區變空城,永久屋也將淪為空殼子。「那當初花費的大筆善款,不就白白浪費了,」李
長諭說。
老家原本在甲仙的李長諭表示,像他這樣留在大愛園區發展的年輕人算是鳳毛麟角,因為
光靠勞動部培力就業計畫補助的薪資水準,過得很艱困,還必須靠妻子出外上班的收入維
持家庭。他留在大愛園區,希望透過微型創業的方式,找尋讓年輕人留下來的動力。
擅長農產品加工李長諭與另一位擅長烘焙的夥伴透過協會向高雄市原民會申請經費,在大
愛園區內建造了一個柴燒pizza窯,希望結合杉林地區的在地食材烤披薩或做麵包。這座
柴燒窯產能一天可以做到上百片披薩,不過放眼整個大愛園區,年輕人口稀少,消費力有
限,水果披薩的消費市場,還得努力開發。
撥交農地一延再延 讓高雄型農有苦難言
經營「KO養生瓜瓜農場」的大愛園區居民柯壁豐,目前是高雄市農業局推動「型農培訓菁
英班」的成員,卻因政府一再拖延交付農地的時程,讓他農業經營咬牙苦撐。
遷入杉林大愛園區的居民,絕大多數職業是農民。他們的農田在原居地有的遭遇土石流掩
埋、洪水沖走,或是因位處安全堪虞區域而遭政府強制徵收。然而,遷入大愛園區永久屋
居住,政府允諾提供的農地至今一再延宕,讓有意願務農者,無地可耕。等不到耕地的農
民,不是轉業打零工,就是勉強租地耕種,咬牙苦撐。
經營「KO養生瓜瓜農場」的大愛園區居民柯壁豐,目前是高雄市農業局推動「型農培訓菁
英班」的成員。他回憶,災後政府輔導居民成立「大愛蔬菜產銷班」,原本承諾會撥付每
名班員兩分地的田耕種,除了可以自給自足,也可以在旗山天利農產運銷合作社輔導下進
行銷售。
柯壁豐說,後來永齡有機農場成立,承諾會培訓蔬菜產銷班員從事有機農業。但居民後來
發現,永齡有機農場採取農企業經營的方式,與居民想要經營家庭農場的需求不太一樣,
居民到永齡有機農場只是淪為打工。因此產銷班員又向行政院莫拉克重建會與高雄市政府
爭取可否另外租地提供班員耕種。
經過協調,政府同意在國道10號旗尾端附近租用台糖土地19公頃,提供大愛蔬菜產銷班的
班員耕種。但這塊土地從政府允諾租用到現在已經三年多了,到現在都還沒有交付。由於
公部門說要交地的時間,從前年底、去年中、去年底、今年初、今年中到今年十月底,一
延再延,許多班員早已放棄務農轉業,目前產銷班只剩下十多位班員在苦等。
在這段三年多的等待期,柯壁豐沒有閒著,除了報名農委會不同地區農改場推出的農民學
院課程學習耕作技術,也報名高雄市農業局推出的「型農培訓班」學習如何行銷農產品。
自己同時也在杉林地區租用農地,以友善耕作的方式種植瓜果。
雖然重建會已向台糖租地規劃「幸福農園」,提供園區每戶居民20坪的土地自行耕種,但
柯壁豐說,如果要靠務農維生,耕種面積必須達到一定的規模才有經濟效益。20坪太少,
向外租地又得面臨地主可能隨時要求收回農地的不確定因素,讓他不敢貿然投入農業設施
擴大生產。他很希望政府能夠信守承諾,盡快撥交旗尾端的農地讓他能夠擴大面積與投入
設施進行農業生產。
戶籍遷入永久屋 農民擔憂喪失農保資格
政府遲未撥交承諾的農地,除了讓有心務農者進退維谷,也讓一些原住民農友選擇回山上
耕種。原住民農友回山上耕種,除因平地務農難以維生,更擔心一旦接受政府「以屋換屋
」的條件,將戶籍遷入大愛園區永久屋,不但會被迫放棄山上持有的農地,也連帶會喪失
加入農保與領取老農津貼的資格。
原居在那瑪夏區南沙魯的布農族耆老韃虎.犮拉菲,住家因為在莫拉克風災遭土石流沖毀
,所在地區也被莫拉克重建會判定為安全堪虞,被要求遷入杉林大愛園區永久屋。
韃虎.犮拉菲雖然配有永久屋,但還是堅持回到山上居住,也反對高雄市政府要求住家被
劃定安全堪虞的居民必須將戶籍遷入大愛園區永久屋的做法。他說,山上的原住民幾乎都
靠務農維生,遷到平地除了因為沒有農地而無法繼續務農,一旦戶籍被迫遷入大愛園區永
久屋,也代表山上的農地將被迫放棄。
他擔憂地說,原住民農人被迫放棄山上的耕地,遷到杉林大愛園區又面臨無農地可耕的窘
境,除了無法靠務農維生,連帶也會被迫中斷投保多年的農民保險資格。對年長的原住民
老農來說,這不但會影響他們每個月領取老農津貼七千元的資格,原本依靠農民保險的相
關社會褔利保障,都會喪失。
韃虎.犮拉菲表示,他曾就農保面臨喪失的問題詢問農委會官員,官員向他解釋了二、三
十分鐘,但重點就是如果要加入農保,名下必須持有一分半的農地,如果沒有農地,因為
農保所享有的全戶保障,包括老農津貼、喪葬補助、農民子女獎學金等,三年後將自動消
失。
他接著說,原住民老農雖然靠農產品收入不穩定,但依靠農民保險與老農津貼所架起的福
利網絡,讓老農在山上尚可安穩度日。如果應政府要求將戶籍遷入杉林大愛園區永久屋,
老農得面臨農業經濟收入頓失與社會福利保障消失,根本是雙重夾擊。
「在平地,災民哪有經濟能力買得起一分半農地成為農會會員,加入農保?光是想要務農
都沒辦法了,」韃虎.犮拉菲說。
目前在杉林大愛園區管理委員會擔任行政工作的居民許秋香說,災後重建即將屆滿五年,
過去重建區居民面臨生活或就業的問題需要反映給官方,至少可以找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
後重建委員會為對口單位。但隨著莫拉克重建條例將於8月29日走入歷史,莫拉克重建會
解散,相關業務回歸地方政府與主管部會負責。
她擔憂地說,重建會運作的時期,居民面臨的生活與就業問題就已經無法有效解決,重建
會解散後業務回歸各政府單位,以往被人詬病的互踢皮球與行政效率不彰,是否會讓懸而
未解的問題更嚴重,讓重建區民眾面臨的困境更雪上加霜?
「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特別條例」落日後,杉林大愛園區居民的挑戰,恐怕才將特別面臨
新的開始。
3.新聞連結:
http://www.newsmarket.com.tw/blog/54943/
4.備註:
(一個人一天只能張貼一則新聞,"被刪"或"自刪"也算額度內,超貼者劣文"請注意")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