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跨國調查 看見台灣林田水

作者: MafuyuShiina (椎名真冬)   2014-08-04 15:42:50
跨國調查 看見台灣林田水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
動員17名記者、7636公里上山下海、訪問67位國內專家,遠赴歐亞4國、總飛行航程超過3
1969哩、專訪逾80位國外學者。這些數字,是聯合報系願景工作室累積的採訪經過,企圖
挖掘台灣國土保育的問題,並進一步尋找借鏡國外的解方,期盼為台灣的森林、田土、水
文,尋得人與環境永續生存空間,留住美麗、不再哀愁。
本專題分四大主軸,記者跨國採訪與林共生的芬蘭、有巡田精神的日本、敬水的丹麥、致
力綠色永續國土的荷蘭,並邀請朱天衣、王海迪、謝美微、李鴻源等各領域專家導覽,從
獨到角度切入,回頭省思台灣的「林、田、水」與生存空間,凝聚改變的力量。
芬蘭 森林是靈魂與麵包 特派記者李順德/芬蘭報導
「芬蘭人根本是從森林走出來的,其他國家則是偶爾走進森林。」
採訪團隊四月下旬造訪赫爾辛基的勞達島小學,才抵四年級教室門口,小朋友的畫作寫著
「樹是大地寫給天空的詩」。授課老師蒂娜設計戶外教學,帶小朋友到鄰近小山崙,觀察
樹枝初芽,聽觸風的味道,解讀春天訊息,最後大家坐圍一圈談森林知識。
「森林無言」,卻是最好的生命教育。
芬蘭森林研究中心研究員馬帝 (Matti)一語道破,「芬蘭人根本就是從森林走出來的,
其他國家則是偶爾走進森林」。正因如此,森林是芬蘭的靈魂與麵包,林業出口占GDP二
成以上,許多人住在森林裡,親近與利用、永續經營森林,正是芬蘭人的共識。
GPS伐木 只砍能砍的
1862年芬蘭制定全球第一部「森林法」,規定業者砍一棵樹、要種回兩棵樹。我們拜訪了
赫爾辛基北部納斯托拉林場,目睹伐木實境如何在現代化系統嚴控管理下進行。
芬蘭政府「森林電子管理系統」會隨時記錄森林狀況,資訊公開透明,從樹種、樹齡、可
砍伐數量、採伐周期、保護區、售價、可能影響水源等等都一目了然,還會貼心提醒何時
「疏林」。


芬蘭環保團體成功保留「蘆葦」的生態個案。記者蘇健忠/攝影
每位伐木工人都須擁有證照,至少接受2年專業訓練,要懂操作技術,用森林電子管理系
統依GPS定位伐木,知道哪些林木不能砍。即使是私有林,也不能亂砍,芬蘭私有林占比
達六、七成,私有林業者想伐木前,須向當地「森林中心」申請砍伐許可,准駁會在電子
系統內有效率地獲知。
芬蘭每年砍伐約8萬塊林地,但森林受保護面積達13%,而且年年增加。這不得不歸功於「
Metso計畫」:為了生物多樣性,距離水源區、河岸較近的林木,會評估與協調交由政府
保護,由政府提供預算補助。私有林賣給政府可納入國家公園保護,讓民眾遊憩放鬆,但
禁止車子進入,也絕少新闢林道。


芬蘭擁有18萬7888個湖泊,約占全國面積十分之一。記者蘇健忠/攝影
日本 一念留住白鸛飛田 特派記者侯俐安/日本報導
「我們把農田弄成這樣,是不是有點過分?」
下過雨的早晨,田間傳說中的「送子鳥」低低飛過、展翅身影倒映剛插秧的水田,遠方幼
鳥在學飛。牠是東方白鸛,也是日本豐岡市鳥。很難想像,這片生機盎然之地,曾因大量
生產、過度使用農藥,讓白鸛消失長達18年。
回到1971年,最後一隻白鸛死於豐岡,登上報紙。第一任豐岡市白鸛共生課長佐竹節夫回
憶,大量農藥、砍伐松樹,導致無處築巢的白鸛體內累積毒物,蛋殼更因過薄無法孵化,
逃不過瀕臨滅絕。
豐岡人開始深切省思,究竟如何讓農人與白鸛共存?


白鸛復育公園,日本小學生進行戶外教學。記者陳易辰/攝影
1989年第一隻人工孵育白鸛成功。三年後,豐岡設計白鸛專屬的復育農法,採無農藥及減
農藥生產,後者減少7成5農藥用量、使用單一病蟲害藥物,避免複合式農藥傷害生態;水
田維持水位,留給蝌蚪、青蛙生存空間。
2005年是戲劇性的一年。為了一隻過境停留的白鸛,縣市合作耗資上億,買下一塊正要整
頓為大型農業區的戶島溼地,保存為白鸛棲地。同年,第一隻復育的白鸛野生放飛,那一
天,代表的不單單是稀有鳥類回到野生環境,而是豐岡市準備好迎接牠的環境。
尋找三方共存方式
去年調查,豐岡的天空已有163隻白鸛;今年春天,豐岡迎接10隻白鸛幼鳥誕生。
白鸛不只庇蔭了田間生物,也帶動商機,啟動一連串的正面效應。復育米釀出的白鸛清酒
,全日空特別指定在機上販售;所有掛上白鸛的列車、婚禮、農產都深受歡迎;幾公里外
的新潟縣朱鷺、宮城縣白額雁,也陸續推出復育農產。


日本兵庫縣豐岡市利用白鸛推展觀光,街道處處可見白鸛鳥意象。記者陳易辰/攝影
豐岡以超過四十年的時間,尋找讓人、農業與生態環境共存的方式,成為經典的「里山」
案例,值得台灣參考。「里山」一詞,在日本代表人與自然共存,融合生活、生產、生態
。關注里山倡議近20年的京都龍谷大學講師谷垣岳人對我們說,「把農田弄成這樣,是不
是有點過分?」這一個問題,是人們在經濟發展中必經的反思提問。




台南官田鄉友善大地稻田。記者陳易辰/攝影
丹麥 給水流動的空間 特派記者張為竣/丹麥報導
「人們看起來是很大的遊樂園區,對我來說它是很大的防洪排水道。」
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的故鄉Odense河畔,溪水清澈見底,溪畔綠意盎然,誰能想到這裡是
汙水處理廠的放流口?這確實如童話故事般難以置信。
Odense河在1905年仍猶如同臭水溝,但汙水處理廠興建後,水鴨飛來、鮭魚回游,民眾也
前來釣魚踏青。
沼氣發電變成黑金
處理汙水並不困難,「達到放流水標準,早就不是汙水廠的挑戰,現在專注的是利用汙水
來提升再生能源產能」,丹麥第三大供水與汙水處理公司VCS資深專案經理Per Henrik
Nielsen表示,汙水的底泥發酵為沼氣,燃燒發電產生的廢氣也回收為暖氣。


丹麥第三大供水與污水處理公司VCS。記者陳瑞源/攝影
面對用水不當導致地層下陷,丹麥則不惜砸重金徵收私人農地,以耐力賽的堅毅,進行25
年的徵收協調,將全區「復原」成數百年前的樣貌。丹麥第一大河Skjern流域,因60年代
農地拓展迅速,下游截彎取直用於灌溉,耕種30年後地層下陷、土壤鹽化。國會通過3億
元丹麥克朗(約16.5億台幣)預算購買土地,徵收作業花了25年。
2002年河道復原完工,並透過人工培育原始物種;再歷經10年後,候鳥、水獺回來了,草
原上有野馬與牧牛,河邊也出現釣客。


丹麥第一大河Skjern恢復截彎取直的河道。記者陳瑞源/攝影
排水道也是遊樂園
面對城市防洪,丹麥則有令人驚艷的創意。Roskilde市羅北拉公園(Rabalder Parken)
,看起來酷炫的滑板公園,實際上卻是排水道,它巧妙地結合治水與公共休閒空間。
「人們看起來是很大的遊樂園區,對我來說,它是很大的防洪排水道,市政府公共事務渠
務署總策劃Christian Lerche表示,他的任務是規畫排水系統,而附近居民建議預留休憩
空間,激盪後產生創新概念。當排水道從地底躍上地面,來遊玩的孩子們看見渠道,也在
生活中認識「水空間」。
新型態的都市規畫,不再只依靠傳統區域排水,而是在既有的排水道,讓給水流動的可能
空間,包括道路、公園,都有渠道與滯洪池的影子。


從廢水榨取愈多底泥,發電量、熱氣回收效能愈高,汙水廠的營收愈高,水質也愈乾淨。
製表/張為竣


中壢工業區汙水處理廠排放水流入黃墘溪,即使符合放流水法規標準,但汙染物經長期累
積之後,也足以造成下游農地汙染。記者徐兆玄/攝影
荷蘭 綠色是最美的共識 特派記者陳乃綾/荷蘭報導
「整個城市就是一座自行運作的大腦,群眾多樣性,才是有機城市的關鍵。」
荷蘭全國三分之一土地低於海平面,過去為了增加生存空間,築堤控制河道、用風車抽乾
河水,形成可居住農作的圩田。「與水爭地」的氣魄,讓歐洲諺語說「上帝創造世界,荷
蘭人創造荷蘭」。
然而,為了因應氣候劇烈變遷,荷蘭三角洲委員會在2000年提出「還地於河計畫,開始放
棄部分人工造陸的圩田,恢復河水原來水道,總長達300多公里,把空間還給自然,避免
河川繼續淤積水位攀高、不再讓河堤愈築愈高。


三角洲工程恢復河水原來水道。記者陳正興/攝影
改變從來不是簡單的事。負責執行計畫的三角洲委員會資深顧問艾爾凡(J.van Alphen)
說,政府花了10年時間與居民溝通,再以略高於市價徵收土地,撤離居民與農舍,加上工
程款共投入20億歐元(約台幣823億元)。這些新堤防工程明年全數完工後,新的萊茵河
防洪計畫將啟用。
4大城環繞綠心
荷蘭中西部有片400平方公里的綠色開放空間,被阿姆斯特丹、海牙、鹿特丹、烏特列支
等4大城市圍繞,這片稱為「綠心」的區域,沒有商業大城、工業區,只有農田、畜牧場
和森林。
阿姆斯特丹市政府資深空間規畫師巴倫說,「城市規畫原則,是確保住在市中心的居民,
騎腳踏車15分鐘內,就可抵達市郊綠地。」保護綠心,已成荷蘭國土規畫最基本價值。


「綠心」只有農田、畜牧場和森林。記者陳正興/攝影
同樣為了紓解人口與居住需求壓力,荷蘭從上世紀中就展開城市規劃:包括「新鎮策略」
未雨綢繆規畫大城市附近新住宅區;「綠色緩衝」確保新鎮與大城有樹林存在;「集約城
市」將市中心閒置土地、舊廠房,改建活化成新住宅區。
徵詢遊民意見
阿姆斯特丹市府空間規畫副處長海默(Z.Hemel)說,「談規畫前,要先談共識」,政府
花很多時間蒐集市民對城市的看法,務求「最大化」參與,包括聽取遊民的意見。他說,
整座城市是一座可自我運作的大腦,群眾的多樣性,才是成就有機城市的關鍵。
另外,非政府組織「National Trust for Nature」,對於荷蘭國土規畫政策擁有廣大影
響力,擁有70萬名會員,比任何政黨的黨員數都還多。當政府有破壞生態景觀之虞,NGO
會集結抗爭。政府往往會因此修正建設計畫。


荷蘭水上漂浮住宅區,人置身其中不僅感到與水共存的規畫美感,也具有日常生活感。
記者陳正興/攝影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0/8843869.shtml
作者: Diluvius (沒)   2014-08-04 15:45:00
以為看見臺灣林山田
作者: Ruthcat (王葛格!站起來)   2014-08-04 15:49:00
呿~台灣也都是只砍能砍的啊!只是商人和你想的不一樣而已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