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聞] JVC回函澄清:蔣偉寧是無辜受害者之一

作者: lupinlin (龍貓小俠)   2014-07-15 20:21:09
※ 引述《shooting (修廷=休停)》之銘言:
: 其他不看
: 光看國科會(現在科技部)之前怎麼評定研究人員的「績效」?
: 有一條公式
: 把你論文的質、量代入加總
: 積分越高 研究績效就越好
: 績效
: 會決定你明年拿不拿得到計劃、拿到多少錢的計劃
: 會決定你博士畢業 出來教書是助理教授起聘還是副教授起聘
: 會決定助理教授升不升得上副教授,副教授升不升得上教授,教授有沒有辦法變特聘教授、講座教授
: 會決定教授明年拿到的是50萬的小計劃還是300萬的中型計劃
1.之前的國科會計劃的確都要附上最近五年內的paper, 計算CJA值.
2014年改名科技部前申請最後一次國科會計劃時, 該項表格已經被拿掉了.
把論文的質、量代入加總的確有很多弊病, 就跟聯考也有弊病一樣,
但是如果不考慮論文的質、量代入加總, 請問要用什麼標準來評量教授的學術表現?
大家可以想想廢除聯考後的替代制度有沒有更公平更好就知道了....
2.升等和起聘, 現在一般學校多看得是first author或者corresponding author
的文章.
更嚴的學校只看first author的文章, 但這也導致很多老師X走學生的學術貢獻.
(因為不太可能老師是first author而學生是corresponding author)
更嚴更嚴的學校...現在只看single author的paper...
但問題是, 學術研究本來就鼓勵團隊合作, 跨領域合作,
這種為了防治沒良心的學者的規定, 反而會阻礙台灣的學界發展.
: 論文質量怎麼算?
: 1.看刊載論文期刊的impact factor啊!
: 一篇刊在impact factor=30期刊的文章
: 幾乎等於,刊在impact factor=1的期刊上30篇論文
: 2.論文近年被引用次數
: 3.作者順序
: 不要說什麼只看第一和通訊作者,其他不看
: 第2第3作者的績效加權還是很重的
: 第一作者、通訊作者乘上0.7-1.0
: 第二作者乘上0.5-0.7
: 第三作者乘上0.3-0.5
: 第四作者之後乘上0.1-0.3
: 蔣大教授出問題的五篇文章
: 你看他掛第二作者有幾篇?
: 第三作者以後有幾篇?
: 以一篇10點的論文來算,第二作者至少5點
: 作者掛第幾位真那麼不重要就不會有那麼多爭得頭破血流的事了!
自然學門CJA的算法, 一般paper*3 (C)
該學門分類前20%的paper *5, 20%-40% *4 以此類推,
最後20% *1 (J)
IF大於5的以IF來相乘, 所以假定science IF為30,
比一般該學門前20%的paper只能*5 還要多*6,
這也是傳說為什麼一篇Nature, Science或Cell等於好幾篇paper的原因.
author list, 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5, 第二作者*3 第三作者*1
第四作者以後*0.5.
假定有一篇science paper發表了, 該教授被放在第四作者以後,
CJA的得分是3*30*0.5=45 (但應該可以得到被採訪的機會)
但只相當於你以第一作者發一篇在該學門IF排名約40-60%的paper: 3*3*5=45
所以基本上, 要爭的只有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或第二作者.
後面的其實真的都不重要了...
老實說對申請教職或升等的幫助也很小.
大學不是只有做研究, 還有教學, 大學為了爭取經費要求教授拿出學術表現,
或者用大量獎金吸引教授努力做研究, 這會讓在教學有傑出表現的教授其貢獻被忽視.
這也是這些計算方式被詬病的原因.
教學的貢獻難以評估就是因為沒有一個像這樣相對公平的方式來量化,
量化其實並不是一件不好的事, 問題出在於從業人員太會鑽制度的漏洞.
你跟某教授的博士生, 碩士生, 或者博士後研究員合作作研究,
不管在國內外, 都會碰到以下兩種狀況.
1. 我的指導教授(隸屬的研究機構)告訴我, 你跟我合作,
就必須把我指導教授的名字放進去.
2. 我的指導教授告訴我, 他可以給這個paper一些意見, 但頂多請在致謝提到他,
因為他自認沒有實際的貢獻.
如果是第一種case, 常常被include的人根本也不知道paper的內容是什麼.
不要說程序造假, 連內容造假都不會知道.
: ※ 引述《SkyDweller (SD)》之銘言:
: : 雖然這邊普遍偏綠,不過我相信應該還是有一點基於理性的討論空間。
: : 一般對學術圈遊戲規則不了解的人,
: : 或許認為你怎麼可能會不知道自己掛作者名的文章有問題,審查過程造假,
: : 畢竟那是你寫出來的東西耶!
: : 事實上是真的有可能的。
: : 這裡不是要幫蔣護航,這個人的行為在教科書審查去台灣化的事件中,
: : 已經足證不足以擔任教育部長一職,此時去職其實還晚了。
: : 只是一碼歸一碼,以蔣在學術圈的資望輩份,
: : 真的說要去搞偽造審查甚麼的其實可能性真的不高。
: : 一般論文作者一長串,事實上大家都只看第一個與最後一個,
: : 也就是第一作者與通訊作者。
: : 通訊作者簡單講就是老大,老闆,可能是計劃主持人或指導教授,
: : 第一作者就是實際做實驗跑分析做苦工的那些人,可能是博後可能是研究員等等。
: : 論文的credit通常都是歸於通訊作者,再來第一作者,
: : 至於中間一長串共同作者,事實上這些人和論文的關系多半非常微小或幾乎沒有。
: : 可能只要有被諮詢過一下子意見,提供非常少量的指導都有可能列為共同作者,
: : 實務上共同作者常常都並不知道這個研究這篇文章最後被投到甚麼期刊,
: : 經過了甚麼樣的審查過程。
: : 蔣在所有的爭議論文之中,都非第一作者也非通訊作者,
: : 都是共同作者,因此他第一時間對於這些文章的印象幾乎沒有,
: : 一般人可能覺得怎麼可能,你自己寫的會不知道?
: : 事實上是真的很有可能的,因為共同作者與論文之間的連結本來就很薄弱,
: : 要說一個共同作者為了論文能被刊登而干冒大風險去搞偽造審查,
: : 對於熟悉學術圈玩法的人來說,是一個說服力不這麼強的理論。
: : 因為就算文章被刊登,最後credit還是歸於通訊作者與第一作者,
: : 根本沒人在意中間一大串共同作者是誰。
作者: d86506 (李蘭德)   2014-07-15 20:28:00
有點太專業 看不太懂
作者: Rinehot   2014-07-15 20:30:00
就是大家為了衝積效 搞掛名但是既然你掛了名就要對內容負責當然審查造假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作者: andersontom (鬼娃恰吉)   2014-07-15 20:34:00
一碼事歸一碼事都做不到 一堆護航的有點浪費國家資源掛名的責任 該負就負 扯一堆五四三
作者: ghjkl1478 (kiki)   2014-07-15 22:02:00
說case 1不知道paper的內容根本是那人蠢 不就一篇paper卻不願一好好得看它 那到時出事當然要扛責任阿 哪有不知道就沒事的 更且paper接受後必須回傳簽名紙本 我就不信你都簽名了還放入CV了 還想賴說自己不知道 都給你爽就好簡單的說 文章投稿 期刊都會寄信通知所有作者 現在你卻在那邊裝無辜說自己好委屈 根本好笑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