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卦] 相聲

作者: Karrie1991 (光影不定,慢速進行)   2014-06-08 14:30:50
※ 引述《haudai (低調)》之銘言:
: 又傳統上,相聲藝人把相聲的基本功細分為十三門,分別是:
: 要錢
: 口技
: 數來寶
: 太平歌詞
: 白沙撒字
: 單口相聲
: 逗哏
: 捧哏
: 群口相聲
: 怯口/倒口
: 柳活
: 貫口
: 開場小唱
鍵盤相聲愛好者來發一篇廢文囉
相聲在兩岸都被"改良"和"現代化"很多啦
現在表演有數來寶,太平歌詞,柳活(學唱戲曲)的段子有多少人願意聽?
恐怕以後"柳活"的定義要改成學唱流行歌曲模仿韓劇之類惹
本人兩岸相聲都聽過一些,近來忽然對其中的差異有所頓悟
起因是之前去聽了北京某大學的學生相聲演出
開場的段子是逗哏的一位臺灣學生,看得出有功底,表演也很努力
但給我的感覺是不夠好笑,觀眾的反應也比後面的段子差一些
就在這對比中我忽然明白為什麼一直感覺兩岸的相聲似乎不在同一頻段
答案就是語言文化
剛進入大學時,有位室友是天津人,我們一起聽郭德綱的相聲很開心
但另兩位來自南方的室友都表示,完全聽不懂他在說什麼
之前跟我一起去聽學生演出的是山東人,聽得很開心
但回來之後和其他南方同學說起來,他們也表示從來不聽相聲,因為聽不懂
相聲本來就是一種發源在京津地區,以北方方言為主的藝術形式
如郭德綱這些相聲演員們,表演時所用的就是他們生活中的語言
京津地區觀眾聽到的也正是他們生活中的語言
就像隔壁大叔在跟你聊天講故事的口音一樣
但在臺灣,相聲演員所用的字正腔圓的國語,不是他們或觀眾生活中的語言
隔壁大叔跟你聊天的口音跟相聲裡的差距甚遠
換言之,相聲這種藝術背後所代表的不再是原本的庶民文化
不是胡同裡小民茶餘飯後,下里巴人甚至有些低俗的消遣
而是"高級外省人"的文化,是所謂高雅,陽春白雪,有教育意義的藝術
嗯...總之跟"相聲演員都是689"的意思差不多啦...不多贅述
臺灣人本來也屬於"完全聽不懂相聲在說什麼"的那一群人
只是由於國語文化的強勢才使相聲在臺灣保留了下來
並且走上了與京津地區流行的相聲風格迥異的道路
所以作為聽慣了郭德綱相聲的人,聽起臺灣相聲才會覺得笑點頻段不同
我想原因就在於與臺灣庶民語言文化的差異,而導致的改變
最後讓相聲故鄉的聽眾也不習慣了吧
其實,如果有人可以發展出更加貼近土地和大眾的臺語相聲會很不錯
在中國大陸,使用南方方言的"南派相聲"也曾經紅過,可惜後來式微
作者: dsa3717 (FishCA)   2014-06-08 14:33:00
我們應該要鼓勵阿亮繼續講(?
作者: linceass (ギリギリ愛 ~キリキリ舞~)   2014-06-08 14:35:00
台灣人去看鐵獅玉玲瓏啊 聽甚麼相聲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