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卦] 有沒有服務性社團的八卦?

作者: iamalam2005 (山風)   2014-05-26 04:22:11
※ 引述《camelb178402 (香腸伯)》之銘言:
: 如題
: 香腸北想問
: 大學似乎有個服務性社團的東西
: 聽說可以認識人
: 還可以幫助許多人,增進經驗
: 有加過的人有沒有掛啊?
: 說來給香腸北聽聽吧
現在你看到的服務性社團,大部分都是在保釣運動之後出現的。
原因在於,保釣運動讓當時的大學生開始反省社會的問題。
而國民黨意識到「獨立思考」的危險性,
就讓救國團出來,告訴大家說,「少說話,多做事」
把衝撞社會的力量轉化成校園裡面的「活動」
成立了許多的服務性社團。(服務性社團之歷史:http://ppt.cc/hFEk )
以下轉一篇魏揚很久以前的文章,當時清大剛好在戰服務性社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救國團服務邏輯之濫觴
Posted by 基進筆記
◎魏揚
台灣服務性社團的出現,與其說是人性光明面的積極行為,不如說是在歷史、社會與政治
等各種條件衝撞激盪下,所蹦出的特定產物。本文將聚焦於「救國團服務邏輯」出現的歷
史脈絡、背後的政治動因、產生的政治影響以及現在的困境。
一、關鍵20年:校園服務性社團的緣起與救國團轉型
如前所述,清大服務性社團的成立集中在1970年代到1980年代這20年之間。也正是在這幾
年間,救國團角色發生巨大轉變。
1969年,救國團向內政部申請登記為「社會運動機構」,轉向社會服務;1989年,救國團
登記為「教育性、服務性與公益性之社團法人」。這20年間,我們可以看到整個救國團體
系的轉型:從直接替黨國服務、培訓反共青年鬥士,到後來統管青年育樂,揮舞青年社會
服務的大纛。
對於清華校園內部的服務性社團的濫觴,應該放在這個脈絡下看。各個社團如何演變為今
日的樣貌,也必須放在歷史洪流中去解答。
二、合作模式的多元化:校園服務性社團與救國團關係演變
1987年解嚴,校園民主化力量增強,校園與救國團的關係開始鬆動。1989年救國團正式成
為法人,不再以政治力量的姿態直接對校園產生影響,逐漸轉往青年育樂事業的發展。於
是,各服務性社團與救國團間的合作關係也開始轉變。
我們在前面的文章曾提過:解嚴後,救國團不再是各服務性社團的唯一或者主要的合作(
指導)對象,各社團開始與其它非營利組織發展出結盟關係。課指組的林宜靜女士便為我
們簡單地歸納出當前各服務性社團的主要合作對象:
「除了科服社與遠哲基金會的合作外,原文社也有申請『大地之子教育基金會』一些計畫
案,主要是在協助原住民、基層文化服務社申請青輔會與教育部的服務計畫、藍天社與內
政部地檢署合作,輔導高關懷少年、炬光社則有聯電內的燭光社給予協助,也與伊甸基金
會合作、嚕啦啦則主要是救國團體系…」
另外,根據黃慧玲的論文,我們也可以歸納出十種服務性社團與非營利組織的互動模式,
包括:金錢贊助、方案合作、營隊合作、產品合作、宣傳合作、專業資源的合作(導向訓
練、服務前訓練)、人力資源投入、舉辦社會運動、法律修改合作、運用非營利組織內部
周邊的資源。目前清華服務性社團與其他社會團體的合作關係,大多可以歸類於這些分類
中。
如此多元的合作形式(雖然仍主要集中於少數幾種),明顯地不同於以往高度同質、單向
化的救國團─社團合作形式。
三、救國團服務邏輯的政治動因
為探討現今服務性社團的運作模式,在此我們提出兩個名詞,「服務邏輯」以及「政治動
因」。
即使救國團不再直接對校園社團起指導作用,其服務邏輯卻仍然深植。現在服務性社團主
要的服務形式,如出服務隊、舉辦育樂營、下鄉課輔,都可追溯至救國團的影響。今日大
家熟悉的營隊文化如「第一支舞」、「值星官」等,也都源於救國團。
這種「國家服務青年,青年服務國家」的特定服務想像、個別且直接的服務形式,以及以
「辦營隊」作為主的運作方式,在此姑且稱為「救國團服務邏輯」。
為什麼這些社團要採用這種服務邏輯?這種服務邏輯背後的「政治動因」是什麼?無論是
服務邏輯或政治動因,所反映的時代條件是什麼?
如同前文曾闡述過的,時至1970年代初期,國家在外交上屢受挫敗,大學生普遍情緒激昂
,開啟台灣學生參與社會服務的洪流開端。強大的救國聲浪中,夾雜批判浪潮,政府警覺
到必須將學生們不滿給宣洩出去。於是,救國團的青年服務組織發揮功效,一個個青年服
務隊成立,強調「青年替國家服務」,青年上山下鄉,直接服務於廣袤大眾。
這便是救國團服務邏輯的政治動因:在混亂中維護政府權力的穩固,保持國家體制的不可
質疑性與正當性。
四、救國團服務邏輯的政治影響
救國團服務邏輯有其政治動因,也就有其「政治影響」。
如前所述,在1970年代後,救國團體系下的服務系統對當時的政治局勢起了舒緩壓力的作
用。正是在這種脈絡裡,「服務」被限定在某個給定的框架下:青年被鼓勵採取直接服務
,不要質疑體制。
救國團服務邏輯在當時確實發揮其「政治影響」:將青年的關注焦點從對國家政策、體制
的批判,移轉到一個龐大到幾乎毫無批判著力點的領域,也就是社會群眾本身。青年實際
走入社會,直接面對各類貧窮、偏遠、缺乏關懷的人群,但是根本無法解決任何難題。
我們當然必須承認青年服務的實踐熱情,然而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說:青年被「形式化
」的服務所捆綁,對「服務」的想像被限縮在個別社會問題的當下援助與解決。結構性問
題高懸,青年社會服務宛如無限迴圈,永無根除問題之可能。
「哪裡需要服務,哪裡就有救國團」這樣的口號,固然鼓舞無數青年,但同時也反映出「
服務的破碎化」、「服務的形式化」等現象。這就是救國團服務邏輯的政治影響。
五、政治動因不再,政治影響持續
現在,支持救國團服務邏輯運作的政治動因已然消逝。校園民主化漸趨完備,政治對校園
不再有控管基礎,救國團再也不如過去那般作為青年服務的最高指導。但是,即使學生社
團主體性浮現,即使社會、政治限制鬆動瓦解,學生服務性社團的運行邏輯卻未曾改變。
近20年來,青年社會服務的進程完全無法與台灣政治上的大膽革興同步,無法碰觸社會結
構中的問題源發點,而僅滿足於救國團服務邏輯。經過幾十年的收編與馴化後,今天的學
生社會服務卻甚至失去70年代那些學生的活力,失去深入掘問社會問題的好奇心,也不再
有思考「服務」的其他可能性的想像力。
因此,即使政治動因不再,政治影響卻持續。
時序至今,政治與社會條件限制跟1970、80年代的氛圍不可同日而語,服務性社團的合作
對象也躍然多元活潑,可惜大多數社團仍承襲舊有服務邏輯,無法開創學生社會服務的新
氣象。
據此,下一篇文章將聚焦於對當前服務性社團的批判與建議。
(下一篇:小結:服務邏輯的質疑、解構與再建構 http://ppt.cc/vCnu )
作者: GalLe5566 (給力5566)   2014-05-26 04:34:00
這觀點太狹隘了 國外很早就有這類服務性團體甚至是國內這類的團體也有 不過早期形式不會是學生社團
作者: hsiec (hsiec )   2014-05-26 04:41:00
寫的真好@@我從國中就很討厭參加營隊啊
作者: ECZEMA (加油!)   2014-05-26 06:59:00
推基進筆記和魏揚 很多問題很早就看到
作者: skysleeper (等待)   2014-05-26 07:42:00
簡單的說不就是他看不起服務性社團...?
作者: Induction (記得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2014-05-26 07:50:00
我娘33年次, 50年前的台大就有營隊跟服務活動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