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談台北電影獎改制 / 李亞梅

作者: Ruke (全台找筆電!!)   2019-07-20 15:09:29
談台北電影獎改制
文/李亞梅(台北電影節總監)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218280826186263
之一:金馬獎的改制
1995年,我從美國唸完電影回來,進了金馬獎工作。當時的金馬獎
以「鼓勵優良國片」為宗旨。一直以來,我們都自動把港片視為國
片。那一年,金馬獎最佳劇情片頒給了許鞍華的《女人四十》。
1996年,李天鐸接任金馬獎秘書長。隔年香港即將回歸中國,屆時
,香港電影還能被視為國片嗎?因此,他大刀闊斧,把金馬獎的定
位從鼓勵優良國片改為鼓勵華語影片。可以想見,爭議不少。贊成
的人,覺得有競爭才會有進步。反對的人則批評,台灣電影這麼弱
,怎麼跟外來的電影競爭?那一年,金馬獎最佳劇情片頒給了姜文
的《陽光燦爛的日子》。
此後幾年,只要金馬獎一頒完,辦公室的傳真機就會嗶嗶響起,全
是來罵來抗議的,為什麼台灣的電影獎要頒給香港人、大陸人?
而今,還有誰質疑金馬獎那一年的改制?
之二:兩種影片競賽的路線
全世界的影片競賽活動,大約分為兩類。一是以歐洲三大藝術影展
為首,只選影片、導演、編劇和演員等主創獎項的做法。一是以美
國奧斯卡金像獎為首,全面鼓勵電影專業獎項的做法。
早期做金馬時,也一直遭受抨擊。台灣電影產業基礎薄弱,為何要
好大喜功仿效美國奧斯卡?為何不能改採歐洲影展路線?但金馬沒
有放棄鼓勵幕後從業人員,撐了下來。雖然,一直以來,技術獎項
常常都是香港與大陸電影的天下。
早期台北電影獎的確採用歐洲影展路線。2004年,我擔任北影評審
時,需要選出的獎項只有4大類的最佳影片與百萬首獎。那一年,
我們把最佳劇情片頒給了蔡明亮的《不散》,把百萬首獎頒給了一
部小成本製作的紀錄片《再會吧,1999》。
2008年,我跟著《海角七號》參加台北電影獎,除了百萬首獎,《
海角七號》還獲得了「劇情長片最佳攝影獎」和「劇情長片最佳音
樂獎」。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台北電影獎開始出現技術獎項。
從類歐洲藝術影展的獎項,到開始增設電影技術獎項,顯然台北電
影節也意識到不能長期忽略電影技術獎項的重要性。然而,直至去
年為止,台北電影獎只有4個放在「藝術貢獻獎」下面的技術獎項。
為什麼是4個?不得而知。怎麼決定這4個獎項?不同專業領域的表
現如何討論、評比?
金穗獎的不分類「優等獎」和這個制度類似。去年我應允擔任金穗
獎評審時,終於體會了這個制度的優缺。名單產生快速,但討論無
法全面,並且難以聚焦、深入。
2019年,台灣電影整體製作預算、專業分工都已不可同日而語。既
然台北電影獎已經背離了歐洲藝術影展的做法,逐步增設了技術獎
項,為何不能大膽一點、勇敢一點,將獎項明確化,並且順應產業
發展趨勢,增加已具產業發展雛型的技術獎項?
難道台北電影獎要一直將大批的、日漸專業的電影從業人員排拒在
外?
之三:為什麼不能有自己的入圍名單?
這兩年受邀擔任金鐘獎迷你劇集和電視電影組的評審。在不同的場
合,看到與聽到當時的入圍者受益於入圍這件事。有人在申請影視
製作補助的時候,在申請書的封面上載明入圍第幾屆金鐘獎什麼獎
項,非常驕傲。也有新人從國外唸完影視學位回來,因為沒沒無聞
,總被影視製作公司拒於門外。但入圍了金鐘之後,聽說一堆公司
找她上門聊聊。
單是入圍,鼓勵和影響的力量就如此巨大。一個獎項只有一位得獎
者,只鼓勵了一位電影人,但入圍名單可以有很多人,可以鼓勵很
多人。台北電影獎為什麼不能有入圍名單?
是的。我也知道台灣電影產量少,品質良莠不齊。可以選出這麼多
獎項,這麼多入圍者嗎?
我想起有一年,遭逢香港電影小年,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只有28部影
片報名。28部劇情片都可以選出20幾個獎項的入圍名單。台北電影
獎一年有40-50部劇情片報名,我們選不出來嗎?(※)
又有人說不一樣,香港電影比較強啊。是的,我知道香港電影比較
強,或許入圍名單會好看一些。但我想起金鐘獎迷你劇集與電視電
影的評審經驗。他們將迷你劇集、電視電影、人生劇展、學生劇展
放在一起評比,每一年大約有60幾部影片報名。台北電影獎獎項不
分類別都可以角逐的設計,剛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與疑慮。台北電
影獎包含劇情片、紀錄片、動畫片、短片,一年有300多部影片報
名,我們選不出來嗎?
是的。台灣電影的整體製作水準與格局或許遠遠不及香港與大陸。
但,二軍就不能有自己的小聯盟嗎?而或許,這些受到鼓勵的二軍
,有一天會變成一軍,站上大聯盟去爭取最高榮譽?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