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曲] 前瞻與開拓──評審團如何形塑金曲獎精神

作者: flyhigher (一生懸命)   2014-09-18 22:33:07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71/article/1852
作者: 倪重華
前幾天就在Apple發表iPhone 6的同時,也發生了一件在音樂界引起不小震撼的事:U2宣
布新專輯“Songs of Innocence”在iTunes上免費贈送給所有用戶下載。
U2無疑把新專輯當成了一種擴大歌迷人數的推廣手段,為他們歷年專輯的銷售和明年的世
界巡迴演唱會創造更大的商業機會。現在推論數位音樂付費download是不是已經死掉可能
太早,但流行音樂產業確實又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葛萊美獎主辦單位美國國家錄音藝術
學院也趕緊吹哨子澄清:雖然葛萊美獎接受數位發行專輯,但因為免費download不算過去
定義的商業發行(Commercial Release),所以U2這張專輯還不符九月底的85屆葛萊美獎
報名資格發行期限,要等十月中發行實體專輯之後才能報名。
● 與時俱進 有機演化的金曲獎
華語流行音樂最具代表性的金曲獎,其實也跟美國流行音樂的葛萊美獎一樣,沒有一天不
受到新音樂類型、新產業科技的挑戰,獎項設計、報名資格和評審方式也不斷有幾演化、
調整適應。
這兩年我有幸參與金曲獎評審團的工作,也有機會一窺金曲獎的運作方式。以前經常聽媒
體或音樂人批評金曲獎如何如何,然後又說葛萊美獎如何如何。其實參與過評審團的運作
之後,才能真正體會金曲獎是台灣也是世界絕無僅有的金曲獎。
這幾年台灣的社會氣氛和政府思維作為一直受到防弊心理的主導,但金曲獎也誤打誤撞因
此被逐年修改成大概是世界獨一無二最嚴謹的評審機制。
說起金曲獎決審的畫面,大家一定覺得好像在拍間諜電影。文化部會和所有評審約在一個
不尋常的地點集合,比如某某捷運站,然後把所有人用巴士載到事前不知道的地點開會。
所有評審都會沒收手機,連上廁所都會派員隨同,完全就是諜對諜的電影情節。
最重要的是投票過程全程電腦投票,而且所有評審一直到頒獎前都完全無法知道投票結果
,只有不能參與投票的評審團總召可以看到結果。這樣的設計完全排除了配票心理學的影
響,評審無法配票,所以金曲獎反而成為少數還能出現大獎集中在同一張專輯的音樂獎(
一般配票心理就會把票投給還沒得獎的其他專輯)。如果你問我葛萊美獎和金曲獎哪個比
較公正,我一定會毫不遲疑地告訴你金曲獎的評審機制已經是最嚴謹最不受外力影響的音
樂獎。
● 評審團機制創造金曲獎的未來性
金曲獎的另外一個與眾不同的特色就是評審團的機制。有別於葛萊美獎完全由會員電腦投
票,金曲獎的評審團機制能面對面討論對音樂的共識和想像,也因此能夠產生其他音樂獎
所沒有的前瞻性和開拓性。我常說金曲獎的重點在於從紅的裡面挑出好的、從好的裡面挑
出來讓他紅,像2001年的周杰倫或是今年的李榮浩能夠以第一張專輯就得到肯定,正是金
曲獎這種「未來的聲音」的前瞻性特質。
近兩年擔任評審團總召的經驗,讓我體驗了總召這個角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總召最主要的角色在主持會議以及擔任評審團對外發言人的角色,也是唯一在頒獎前身份
就會曝光的評審。因為身份曝光加上必須主持會議,所以總召原則上不能在決審會議上參
與投票(除非發生很少見的兩人票數相同情形)。我自己擔任總召的時候,會鼓勵評審通
通要發言,每個人把音樂的觀點先講出來才能形成共識。
說起來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金曲獎頒獎典禮的時候,會有主持人或旁白說明得獎理由,
其實以前這些得獎理由都是頒獎典禮主辦單位針對每一個入圍者編出來的,誰得獎就念哪
一段,完全不是評審的意思。去年開始,我讓文化部派人進來決審會議抄錄,從評審的發
言裡頭整理出得獎理由,事後再發給媒體。這也創造了一個在媒體多元發展時代很難得的
奇蹟,就是隔天媒體報導的得獎理由再也不會各自亂猜,而是統一口徑傳達評審團的真正
意見。
這份得獎名單和得獎理由,其實就是金曲獎這個華人世界最大音樂盛會與全世界的公開對
話。不僅告訴全世界華語音樂過去一年的成就,也在預測並指明華語音樂的未來。
● 產業典範移轉中的金曲獎
類似U2專輯的資格認定問題,在金曲獎同樣也會發生。
葛萊美獎已經開始接受數位發行專輯報名,但金曲獎這幾年一直討論是不是開放數位專輯
卻還沒有定論。其實這樣的調整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還有技術性如何定義的問題。唱片
銷售已經是昨日黃花,類似U2這樣把音樂當成宣傳方式然後在其他產品(比如演唱會中)
收取費用的模式未來只會更多不會更少。
眼看流行音樂又到了命運的十字路口,數位音樂的產業典範也可能馬上就會移轉到現場演
出之上,像「相信音樂」這樣完全以演唱會為發展重心的台灣新音樂產業,更可以證明很
可能再沒幾年金曲獎就會出現破天荒的演唱會現場演出獎項。
另外一個討論多年的問題是關於增設音樂類型的獎項。
因為華語流行音樂多年來自成一格,缺少國外各種多元音樂類型,所以到底要不要增設各
種音樂類型獎項一直都有正反面意見。目前金曲獎採用以語言作為獎項分類的方式(台語
、客語、原住民),一直有人主張應該要廢除,因為音樂性本來就不會因為語言而有不同
,單獨抽出來反而會讓這些語言的音樂更孤立。
我倒是一直有個比較有創意的想法,認為金曲獎應該把台灣廣大的新住民族群也放進來,
和台語、客語、原住民變成一個最佳母語獎,讓來自印尼、越南、菲律賓等國家的新住民
語言和音樂風格為台灣流行音樂注入更多生命力。
● 台灣流行音樂的下一步 前瞻與開拓
今年金曲獎頒獎典禮因為延攬了台灣創意產業的各種人才進來參與,因而受到媒體和觀眾
前所未有的好評。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是今年的執行團隊台視做到了典禮的去綜藝化,讓頒獎典禮回到真
正以音樂、音樂人為中心的隆重盛會。這是過去電視台思維下很難做到的突破,我認為台
視今年能夠做到頒獎典禮的去綜藝化特別難能可貴,讓金曲獎頒獎典禮在金馬、金鐘等大
獎中獨佔鰲頭。
不過很可惜的是,頒獎典禮的主軸跟評審團的運作,目前因為文化部標案執行的關係所以
還是各做各的,比如去年評審團的共識是把「前瞻與開拓」當成年度主題,但到了頒獎典
禮主題卻變成了"Music I Pay",反而看不到評審團強調的前瞻與開拓。
好還要更好。金曲獎這樣一路走來像是無人駕駛飛機一樣,橫衝直撞、邊走邊學,才勉強
有今天的成就。
我認為未來文化部應該要讓金曲獎的組織常態化,組織的穩定化才能讓更先進的變革更放
心、更勇敢。金馬獎多年以來一直都有金馬執行委員會這樣的常設組織,讓常任影展主席
和團隊可以對金馬獎的長期展望做規劃和準備。金曲獎肯定需要這樣的常設組織,才能讓
金曲獎和台灣流行音樂在全球音樂產業激烈變革和國際市場版圖推移之中,繼續預測未來
、實現未來。
作者: chianX2 (CJ)   2014-09-20 18:52:00
其實我會喜歡聽或看評審對於得獎人或作品的理由。從23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