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南法村莊-拉讓提耶爾(Largentière)

作者: toiletmei (傲笑年)   2018-10-19 18:27:09
https://blog.xuite.net/toiletmei/blog/585522753
  從歐本納(Aubenas)開車來到拉讓提耶爾(Largentière),只需半小時不到。
  夏日的白晝稍長,一天跑兩個以上的景點不是問題。我們的步調不快,兩座城市對我
們而言已經是極限。不知為何,一向慵懶的婆婆竟提起勁來,在飽覽歐本納城市風景後,
興起前往拉讓提耶爾的興致,倒是我樂得開心。這個永遠活力充沛的臺灣媳婦一出走就不
想返家,活像《百年孤寂》中的易家蘭,精力旺盛無比,總是惹得婆婆嘖嘖稱奇。
  拉讓提耶爾位於阿爾代什河的支流-利尼爾河(Ligne)上游,因盛產銀礦而引起各
方覬覦。可以想見,中世紀的拉讓提耶爾是兵家必爭之地,土魯斯伯爵(Comte de
Toulouse)和維維耶(Viviers)主教之間的衝突最為激烈,但仔細探索會發現根本之因
或許與銀礦關係不大,而是為了能掌握在手中的權力,宗教和經濟上的分歧只是鬥爭的幌
子罷了。
  我們抵達拉讓提耶爾的舊城區時,已是傍晚時分。太陽的高角度仍高得驚人,肚子卻
不爭氣的叫了起來。法國人在下午有吃點心的習慣,所以晚餐可以撐到七點甚至到九點再
吃,但對於三餐以外不大吃零食的我,點心時間已接近晚餐時間,因此老是被餓到前背貼
後背才能飽食一頓。幸好這座村莊很給力,走著逛著竟然就忘了餓,果然將專注力轉移到
拍照上就行了!
  拉讓提耶爾最著名的景點就是矗立於山丘的城堡(Château de Largentière),於
是我們三步併做兩步,希望能在城堡關門前進去參觀,可惜還是吃了閉門羹,看著城門上
張貼的活動海報,當晚有濃濃復古風的中世紀慶典(Fêtes médiévales)活動,卻只
能望之興嘆。
  關於拉讓提耶爾城堡,無論是官方網頁或是法文版的維基百科,都有看到眼睛脫窗還
看不完的資訊。在法國,像這種位於小村莊的城堡,卻擁有豐富的文字說明還真不少,法
國政府極力保存古蹟以外,還要讓後人了解完整的歷史,這是我認為最值得稱許的地方。
尤其是維基百科,真不知道是哪裡來的熱心人士,除了把城堡興衰交待得一清二楚,還把
這個地區的歷史一併寫好寫滿,讓我認識了不少與中世紀法國相關的詞彙。例如:共享主
權制度(paréage)為中世紀法國的封建條約,兩個統治者能對同一領地享有相同的主權
;詠禱司鐸團(chanoine)則是羅馬天主教教會的榮譽頭銜。
  阿爾代什省在法國大革命之前稱作「維瓦黑(Vivarais)」,首府位於維維耶(
Viviers),可以想見的是:13世紀阿爾比十字軍(Croisade des Albigeois)的紛擾、
14世紀黑死病的肆虐和百年戰爭的蹂躪、16世紀宗教戰爭的屠殺、17世紀反稅起義(Ré
volte de Roure)的失敗到法國大革命後製絲業的興起,都是維瓦黑一帶共同的時光痕跡
,只要了解箇中道理,就能梳理歷史脈絡,因此幾座阿爾代什省的村莊寫下來,反而有愈
寫愈明白的暢快。
  縱使吃了城堡的閉門羹,仍不減參觀這座村莊的熱情。
  法國村莊不一定有城堡,但一定有座教堂。拉讓提耶爾的蘋果樹聖母教堂(Église
Notre-Dame-des-Pommiers)尖塔是整座村莊最高的建築物,縱使村莊建於利尼爾河谷上
,高聳的塔樓仍似衝上雲霄,尖塔和交叉拱肋(Croisée d'ogives)是哥德式的象徵,
歷史可追溯至12世紀的教堂內部深受羅馬風格影響的建築形式卻令人印象更為深刻。我們
可在唱詩班席的基石上發現土魯斯伯爵的紋章,亦可在北側通道的基石上見到路易九世(
Louis IX,死後被封為聖人,稱「聖路易」)的紋章-三朵象徵卡佩王朝的金鳶尾花,這
些證據讓我們推論教堂的完工時間約莫在1240年至1250年之間。
  引起我好奇心的是為何這座教堂與「蘋果樹(Pommiers)」有關呢?閱讀完教堂的介
紹才知道這是一場天大的誤會。12世紀末有兩份文件提及拉讓提耶爾的教堂,上頭寫著「
église Beata Maria de Pomeriis」,「Beata Maria」意指「聖福瑪麗亞」,而「
Pomeriis」是拉丁文「pomœrium」的法文形式複數(單數為pomerium),指的是古羅馬
時期分隔城市(urbs)與周圍領土(ager)的聖界,這個字正映證了這間教堂建於城牆(
城市的邊界)旁,且教堂西側的圓塔其實是城牆的一部分!神聖的Pomeriis」被誤植為「
Pommiers」,不禁莞爾不已。
  趁著太陽還未落入地平線,我們先穿過舊城區,來過利尼爾河對岸的舊法院(
Ancien Tribual,亦稱Palais de justice)。舊法院的年代其實不久,19世紀中的建築
,一樓為拘留所,二樓則是審判法庭,一直使用至2007才關閉。
  舊法院的建築本身不夠吸引人,但它的位置可是滿分。舊法院位於高處,下方有兩道
樓梯通往舊法院,一旦登上舊法院,便將拉讓提耶爾全景收入眼底,縱使傍晚時分有些逆
光,但仍不減這座中世紀古城的魅力。
  利尼爾河從村莊北側流經東側再向南行,終在呂歐姆(Ruoms)匯入阿爾代什河。但
此處的利尼爾河的水量不足,夏日豔陽硬是讓水分消失無蹤,溪谷露出河床,卻在秋冬暴
雨後,湧入泛濫成災的洪水。
  城堡位在村莊邊陲的制高點,從一開始簡易的城樓(donjon)不斷擴建,在維維耶主
教將之出售予布里松侯爵(Marquis de Brison,即François Grimoard de Beauvoir
du Roure de Beaumont)後改建成現在看到的文藝復興風格,今日的城堡成為此地最愛歡
迎的景點,每年夏天舉辦的中世紀慶典吸引無數遊客前來參加,午夜的煙火秀更是賣點之
一。
  而躋身在狹窄的街弄中是一棟又一棟別具特色的豪宅或民房,受惠於此地出產的銀礦
,拉讓提耶爾的居民過著比其他村莊更加優渥的生活。村莊入口有間旅客中心,你可以索
取免費地圖來場中世紀村莊探索,也可以無畏的迷路在巷弄裡。
  當然,你也可以一邊讀著我的文章,一邊進行一場深度的旅行。
  我常想,法國這麼多美麗的村莊,有朝一日是否能將足跡踏遍呢?也常想,這麼小的
村莊,我是否是首位光臨的臺灣人呢?於是一邊旅行一邊寫,寫著寫著寫出興趣來了,若
有幸能集結成書,那是多麼開心的一件事啊!在這之前,就讓我利用忙碌間的縫隙寫作吧

  探索村莊的起始點,請選在黑克雷橋(Pont des Récollets)。中世紀時進入村莊
有五座城門,連接黑克雷橋的黑克雷門(Porte des Récollets)是僅存的城門之一,其
歷史可追溯至1507年,與12世紀的城牆相連。橋下流經利尼河的河水,橋上承載居民和遊
客。在十七世紀之前,黑克雷門被稱作「馬索(Mazeau)」。1644年方濟各會(Ordo
fratrum minorum recollectorum)的改革分會-重整小兄弟會(Frères mineurs ré
collets)在橋的另位一端興建了修道院,這些修士被稱作「重整修士(Récollets)」
,因此在這之後,無論是路名或橋名皆改以「黑克雷」稱呼。
  進入城門後,即進入中世紀的舊城區。拉讓提耶爾一直是維維爾主教的教區和領地,
擁有一處猶太人的庇護所,1284年一位叫賈克比(Jacobi de Lunel)的猶太人在他的房
子內接待往來於克呂阿(Cruas)和馬藏(Mazan)修道院院長間的協議人員。這間被稱作
「星之屋(La Maison à l'étoile)」的房子就位於城門附近,幾世紀以外歷經數次改
建,門楣上方有著兩個交叉的等邊三角形浮雕,即是我們熟知的「大衛之星」。
  貫穿舊城的主要道路就是這條尚-路易‧蘇拉維路(Rue Jean-Louis Soulavie),
舊名為利尼爾河路(Rue de la Ligne),1752年拉讓提耶爾出生了一位傑出的外交官-
讓-路易‧蘇拉維(Jean-Louis Giraud-Soulavie),這條路就是為了紀念他而改名的。
蘇拉維也是一位歷史學家、地質學家和地理學家,1780年出版《南法自然史(Histoire
Naturelle de la France Méridionale)》,蹟極參與法國大革命,卻在拿破崙極權一
時為他效命,還受邀參加拿破崙的加冕典禮與其子的受洗儀式呢!蘇拉維故居(Maison
Soulavie)就位於這條路上,只不過標示並不是很清楚,因此實在是搞不清楚是哪一間。
  但其實沒什麼關係。
  拉讓提耶爾的民宅擁有悠久的歷史,以豐富的裝飾點妝房屋,直櫺窗、拱廊和造型優
美的門,都在文藝復興時間大量使用。許多民宅門楣上寫著日期-大多是19世紀的日期,
誤導人們懷疑這座中世紀村莊的真實性,卻不知在人口快速成長的19世紀,許多家庭擁有
八個十個孩子都不足為奇,孩子一多房子勢必擴建,因此這些日期就是房子擴建的日期。
根據資料推算,當時城內約有500戶家庭,你可以想見城內擁擠的程度。
  尚-路易‧蘇拉維路雖是城內的主要街道,但你會發現它「窄到連傘都撐不開(on
ne pouvait pas tenir un parapluie ouvert,我沒有搞笑,原文真的是這麼寫的)」,
原因就是因為人口不斷增加,民宅隨之擴建的結果。18世紀時開始在利尼爾河左岸開闢一
條新路(Chemin Neuf),卻因大量落石使得工程延宕許多,終在1778年完工。今日的D5
公路前身即為這條工程艱鉅的新路,已更名為法國菜市場路名-共和國大道(Avenue de
la République)。
  在這條窄到不行的尚-路易‧蘇拉維路上,座落著文藝復興風格的市政廳(Hôtel
de Ville)。仔細一看,這是兩棟相鄰的建築,北邊的那棟是巴斯提德之家(Maison
Bastide),南邊的是羅居慕爾飯店(Hôtel de Rochemure)。
  巴斯提德之家是16世紀的建築物,安德埃‧拉皮耶爾(André Lapierre)先生和家
人於1807年居住於此,拉皮耶爾先生的女兒之一嫁給菲爾曼‧巴斯提德(Firmin Bastide
),一位從鄰村來的男士,便成為這棟房子的繼承人,他也是房子最後的擁有者。巴斯提
德於20世紀將它售出,成為市政廳的一部分。
  南側的羅居慕爾飯店內部有一大禮堂,曾作為劇院,後成為市政廳,主要入口的門楣
上刻有年代1792年至1904年,在「市政廳」下刻有「羅居慕爾捐獻」的字樣。
  舊市政廳對面的都魯爾之家(Maison Duroure)一樣是15、16世紀的建築,也是常見
的工匠房屋形式,一樓(rez-de-chaussée,地面層)作為商店用,右側的樓梯則通往二
樓(對法國來說是一樓)的住家。無論是舊市政廳或教魯爾之家的外牆上皆釘有解說牌,
讓旅客認識該建築的來龍去脈-無論是歷史或是結構都有概括的介紹。這些解說牌與旅客
中心提供的景點地圖位置對應,讓光臨此地的旅人不至於沒有任何頭緒。
  都魯爾之家旁是一座龐大的建築物,1821年的老房子。
  你很難想像此地原是一條運河。拉讓提耶爾曾開鑿運河引利尼爾河的河水趨動水車,
磨坊製作麵包以救濟窮人,磨坊因此被冠上「慈善磨坊(Moulin de la Caritat)」之名
。當時打鐵鋪沿著運河兩側開設(打鐵需要用到大量的水),因此也稱作「鐵匠磨坊(
Moulin de la Ferradier)」。
  不過運河已被填平,連個影子都沒有。
  市集路(Rue de la Halle)上最熱鬧的地方非保羅‧梅西耶廣場(place Paul
Mercier)莫屬,拱廊讓此處的氣氛活潑許多,室外用餐的人們更添生氣。
  時間不早,天色已轉成暗紫色,整座村莊染上了一片藍,得趁太陽完全落下之前回到
我們位於河村的度假小屋。婆婆和子台已經略顯疲憊,我們夫妻則是餓得肚子狂叫。車子
沿著利尼爾河河谷行駛,出了山谷後天空開闊了起來,南法鄉村的道路路燈不多,藍紫色
天空中的星星亮得不可思議,像是拉讓提耶爾出產的銀礦一樣,在夜色中閃閃發亮。
補充:
  中世紀維維耶主教在利尼河谷一處稱作「塞加利耶爾(Ségualières,原文為
Segualeriæ)」的地方建造了高塔,以看守這些出產銀礦的礦坑,10世紀至15世紀之間
,維維耶主教和土魯斯伯爵爭得你死我活的銀礦(minerai argentifère)成了此地的字
源,18世紀之後,它的名字變成「拉讓提耶爾(Largentière),意思就是「產銀的地方
(Argentière)」。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