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為什古人會認為士大夫人格和道德較高?

作者: souldragon (依法不依人)   2014-08-15 15:01:15
※ 引述《Match (尋找)》之銘言:
士大夫會被認為人格和道德應該較高 通常是因為有讀過聖賢書的關係
不過就現代的學術研究和實際經驗來看 會唸書的人和道德完全是兩回事
: 因為某些因素 所以我時常親見自己身邊所謂的成功者
: 其背後常常有些違背道德追逐利益的行為 其實我們平常報紙上就常常
: 看見某些知名人士因背後私德問題被爆上檯面
: 這些事也往往衝突我們小時候所學的道德教育與觀念
: 感覺小時候課本所學習的那些品德規範 有時候不切實際 或太過理想化
: 不適合應用在這殘酷的社會
: 因此 我在想 如果我們從小就接受博弈的薰陶呢
: 若我們從小開始就會算計 會分析比較利益 會互相合作共利 從個體到團體
: 行為的背後 我們學會用利益去看 我們能夠明白什麼行為會給自己帶來不好影響
: 什麼行為對大家有利容易被接受 赤裸裸的講開來 因為算計 我們越來越理性
: 而這樣演化下來的社會 我認為 真情反而更能夠變得可貴
: 這博弈論進化成熟 它會是大格局的 大智慧的
1. 理性不等於道德 感性(同理心)才是道德
認為完全理性=完全道德 那是古典學者的錯誤認知
2. 利益有範圍問題 自私的人通常指的是考量的範圍很小
而博奕論或算計能力 和會不會大範圍考量完全是兩回事
若勉強要把理性感性二元論述 會大範圍考量的也是感性
: 例如人們不會去炒房 因為他們會明白
: 不勞而獲的投機取得會傷害大環境 連帶影響到自己
: 人們不會去製作黑心產品 經過計算 發現時間長遠下來 這是害處大於利處
: 人民因從小訓練下來有腦袋有智慧 能夠去分析媒體的資訊 能夠去理解政官的用意
: 理盲而濫情的情況將不會存在
: 但會不會過於極端導致理濫而情缺呢 我認為還好
: 因為我們富理性而更有同理心 我們從小常計算 自然容易站在對方立場
: 例如博愛座 車上看見一老婦 經過計算 她要是久站出事反而增加社會成本
: 當然例子可能舉得不好 但大概 就是理性至上會連帶著正確的情感的觀念
: 要不要有紅燈區 外遇犯不犯法 父子要怎麼騎驢 真理越辯越明
: 有時候是看法角度問題 有時候是利益歸屬問題產生爭執
: 但那時我們能夠拋開一些較陳老的道德約束
: 而計算出一條大家都合適對大環境好的最佳解
: 有理性 有真理 事情清晰明確 自然就有執行力 眾人也容易取得共識
: 是否博弈教育 能夠取代道德教育 或者 輔助道德教育
沒有道德的原因是出於感性無知 而非理性無知
以為沒有道德是因為理性無知 從根本上就假設錯誤
何謂感性無知?例如捷運隨機殺人事件就是典型
冷血殺人魔的大腦構造裡 感情中樞通常都很弱 不會亮
化工廠排放重金屬污染河川或氣爆 也不是出於理性無知
而是明知道有問題仍想僥倖投機 不被抓沒人發現就好
理性計算的能力是中性的 不要再被錯誤的東西誤導了
一把刀會被決定怎麼用 是出在人的感性能力上面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