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科技物件與人類幻像:記憶

作者: p520888 (Peter Cheng)   2022-01-04 21:08:20
科技物件與人類幻象:記憶
活動時間:2022.01.08( 六 )14:00 ~17:00
活動地點: 【 科技物件與人類幻象研究室 】Discord 伺服器。
報名費用:無
活動通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aboutMemory
※欲參與者,請於報名頁面進行登記。
因活動通道不同,曾參與前四場【 科技物件與人類幻象研究室 】( 連接、觸碰、雜訊
、生成 )相關活動者,仍須再次報名。
主辦單位:天球機靈鬼 / 協辦單位:臺北數位藝術中心
◎ 科技物件與人類幻象系列議題發起人:施懿珊、葉廷皓、陳品辰、楊雨樵、賴曉瑩、
扶小龍。
主題介紹
  俄羅斯學者 Lev Manovich 曾強調,研究「 新媒體 」( New Media )不能忽略設
計美學。在其理論中首先被確立的是「 藝術圖像沒有通用語法 」,必須區別對待每個圖
像( 或一系列相似圖像 )。從這個框架下去思考「 新媒體 」術語誕生後,甚至可運用
蘇聯時期和德國包浩斯曾經逐漸形成的設計語言所發展的教學系統。Lev Manovich 認為
這套系統非常適合用來描述「 新媒體 」的視覺特徵。比如:交互性( Interactive )
、交互界面、數據庫組織、空間導航。
  而這些「 新媒體 」所出現的一系列「 創作模式 」,包含:編寫代碼、使用篩選器
( Filters )、數位合成和 3D 建模,等——都是構成「 新媒體語言 」的方法。簡單
講就是:數位媒體創作工具、編輯工具、和工作流程已經逐步在取代過往的文化工具。這
些曾經在不同媒體中所使用的專業工具,被模擬並被引用到軟體中時,「 媒介 」的觀念
產生了什麼變化?
  尤其 20 世紀 60、70 年代的人創造了一系列構成當代媒介軟體基礎的「 概念 」和
「 實用技術 」誕生的想法與動機是什麼?都需要釐清與討論。上面我所提及的那些關
於 Lev Manovich 的理論,引出了「 文化軟體的符號學 」這個問題。描述組成視覺作
品的元素和維度,並理解它們是如何被我們的感官和大腦處理、而產生意義和情感——
【 科技物件與人類幻象研究室 】,將試圖通過上列陳述之技術實驗所想討論的:「 新
媒體 」技術作為研究方法。
本次【 議題串連 】關鍵字
作曲數學匣、珍奇櫃、編碼、表音速記、算法記憶、媒介記憶、記憶保存、記憶體驗、視
覺化記憶、上傳與檢索( 擴充記憶裝置 )、不再依靠大腦的記憶、網路空間的記憶之場
、作為紀錄的記憶、作為義務的記憶、作為距離的記憶、記憶能動性、記憶存留性、記憶
加工性、記憶歸宿性、記憶時效性、歷史上的今天、定時推薦行為、儲存媒介、媒介的一
些演變、生物記憶 / 機器記憶、肌肉記憶、DNA 記憶( 種族前世記憶 )。
什麼是【 議題串連 】?
  為網路虛構學者「 賴火旺 」,與葉廷皓、陳品辰、施懿珊等新媒體藝術工作者著手
籌劃一種非講座式的「 群集交流 」,這類對話實驗、暫時將其稱之為「 議題串連 」。
正如當代的集合場域,是由各種「 議題標籤 」組成,就像網路主題標籤( Hashtag )
的概念:你對這個議題認同或關注,你就會在這個議題框架下被連結在一起,當下集合場
所也立刻成形。而議題解散了,相對地、群體和空間就解散了——這就是「 議題串連 」
截至目前為止的運作模式。
參與注意事項:
1. 本活動傾向的是「 因議題而群聚 」,因此將「 交流質量 」設定為議題串聯的核心
目標。
2. 本次活動採取網路參與模式——欲參與者,請於下列表單進行登記:
https://www.accupass.com/go/aboutMemory
( 若超過人數限制,本表單將自動停止登記 )。
3. 本表單並不會蒐集和使用參與者個資,而是聚焦於填表者之參與意願與動機,並以此
作為日後討論和提升「 交流質量 」的重要依據。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