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 你一定沒聽過!幾十億人都驚呆的「畫作名

作者: mmergdit (RG小姐說)   2015-08-30 22:29:40
(文含例圖: http://goo.gl/2SCSOF)
今天來聊聊畫作名稱與作品、市場的關係。
【我們是否不習慣沒有聳動的標題?】
RG很沒取名的天份,每每想半天後還被人打回來:「太無聊!」。
前陣子,網上流行一個「超吸睛轉載文章標題產生器」(http://goo.gl/VQCG4C),
目的是要讓你的文章在網上流竄的幾千萬文章中能輕易上位,吸引觀者點進。
其實我們也知道這樣的標題下,大多時候點進去看都是些廢話,
但下次又還是會忍不住看看到底是什麼讓幾十億人都驚呆了!
競相比誇張的標題,讓我們的閱讀習慣似乎也改變了。有人忍不住幫畫也改名了:
「看網絡標題如何玩壞世界名作大師們哭暈在廁所」(http://goo.gl/ZvNBgU)
【真格來說畫作名稱和畫作】
你有沒有發現,如果你把那些網絡標題圖標當真,你有可能也會在圖片裡找,
到底拿水瓶的女人該知道的18件事是什麼?
這是因為畫作名稱被我們下意識地當成解讀作品的切入口之一。
如果在我們很難解讀圖像時,像陌生的畫家作品、抽象畫,我們會更依賴畫作名稱。
(就是指「立馬轉頭找作品標籤」這樣)。
這時候看到標籤上竟然寫《無題》(untitled)!
可惡,遇到懶得取名的藝術家了!
我們常看到名稱是「無題」(untitled)的作品多是抽象畫,但也不乏出現具象畫作。
這是因為畫家也知道我們在看畫時的習慣,
所以某些現、當代藝術家就試圖以《無題》為名,阻斷這樣的聯結,
讓我們能更直觀圖像。
當然,我們有時也會看到在畫名的引導下,抽象作品顯示出奇特的面貌,
忽然一切別具意義。如蒙德里安有名的《百老匯爵士樂》,
幾何圖像讓視線在畫作色塊上停頓、行走,就像音樂的節奏,
嗒~嗒~嗒~,嗒嗒~嗒嗒~。畫作效果與畫作名相映成趣;明亮活潑的色塊也像是那時
繞富活力,燈紅酒綠的紐約夜晚。
【畫作名稱和市場】
正因為畫作名稱對我們的引導作用,這是否是個愉悅的起點也就影響著這作品對我們
的吸引力:一個詩意、正向的標題可以使作品更添魅力,反之,帶有死亡主題的藝術
品市場通常表現不如那些令人輕鬆愉快的作品。
1950年代,一件在德拉法爾(Jacob-Baart de la Faille)(2)版梵谷(Vincent van Gogh)
總作品集(catalogue raisonné)(1)中被標為《公墓》(Le Cimetière)的畫作,
在一本銷售圖錄中被改名為《白雪覆蓋的教堂》(L’Église sous la Neige),
一掃原名帶來的負面感(3)。
現在藝術市場中還是有這樣的事存在,尤其是寫實類畫作。有時拍賣圖錄上標示的是
A名,把畫作背框打開,畫布後藝術家寫的又是另個名。
畢竟《柿柿如意》聽來就比《柿子》討喜多了。
【註】
(1)在藝術市場中,藝術商們多會以藝術家的總作品集(catalogue raisonné)為基準,
只有在總作品集中有編入的作品才會進行下一步交易,否則藝術商是不碰的,
以避免爭議。這尤其會發生在高價的近、現代離世藝術家身上。特定藝術家還會有公認
的限定權威總作品集,這是說,儘管該藝術家在世面上有很多總作品集,但大家只認定
某權威出的,其他儘管也號稱是”catalogue raisonné”,卻一概不認。
因此,權威在編總作品集時,常是伴隨著龐大利益和危險。畢竟,只要藏品被編進去,
就等於買賣無憂,反之,燙手山芋,一文不值。以往黑手黨捲入、「權威」互嗆等情況
屢見不鮮。
(2)德拉法爾(Jacob-Baart de la Faille)在1928年7月首次出版的梵谷總作品集共四輯,
其中收錄了一批從柏林畫商瓦克(Otto Wacker)來的梵谷偽作,德拉法爾承認自已被瓦克
誤導,再補正後於1939年出版。他死後,一批由藝術史學者組成的編審委員會於1970年
三版這部梵谷總作品集。德拉法爾版梵谷總作品集被視為梵谷作品集中的權威。
(3)參考文獻:Rheims, Maurice. La Vie Etrange des Objets: Histoire de la
Curiosité, 1963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