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卡爾維諾純文學最後的大師

作者: Delius (簡立喆)   2015-06-27 15:13:45
卡爾維諾純文學最後的大師(作者:陳曉明)
卡爾維諾中文站:首頁 -> 相關評論 -> 中文圈評論
  2001年9月,《卡爾維諾文集》在中國出版,這對於中國文學界來說,顯然是一個遲
到的禮物。 80年代中期,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獲諾貝爾文學獎,直接影響了中國的
尋根文學。那時,一批知青作家正苦於追趕文學的現代主義浪潮,馬爾克斯使他們陳舊的
鄉土中國經驗具有了創新的意義,可以心安理得地欺世盜名了。同樣,阿根廷的博爾赫斯
深刻地影響了馬原和隨後的先鋒派小說家。那時有誰知道卡爾維諾呢?在中國先鋒派黔驢
技窮的時候,卡爾維諾在哪裡呢?整整10年過去了,先鋒派已經銷聲匿跡,文壇時髦且流
行的是輕喜劇,小品,摻水的貨色。而卡爾維諾這時卻像個搭錯車的外鄉人一樣來到中國
文壇,他能激起什麼反響呢?6卷精裝本(由譯林出版社出版),精緻高雅,華美冷峻。
廖廖5000冊的印數,在北京各大圖書城的書架上,顯得落落寡合。
  卡爾維諾何許人也?憑什麼他來晚了,我們就要感到遺憾?卡爾維諾在意大利文化界
一直影響卓著,他那些充滿想像力的神奇瑰麗的作品,持續地衝擊純文學最後的防線。小
說家約翰·厄普岱克(John Updike)稱道他是「最有魅力的後現代主義大師」。當代意
大利符號學大師艾柯(Umberto Eco)評價說:「卡爾維諾的想像像宇宙微妙的均衡,擺
放在伏爾泰和萊布尼茲(Leibniz)之間」。人們都以為西方的純文學可以從他這裡另闢
蹊徑,然而它不過是純文學的末世景觀。
  1985年,卡爾維諾逝世,舉國上下哀聲一片,時任意大利總統柯思嘉(Fancesco
Cossiga)前去弔唁,悲慟之情溢於言表:「我國喪失了一個具有創造力和啟發性的精神
象徵」。一個作家的辭世,如此驚天動地,也堪稱奇觀。卡爾維諾的故去,意味著純文學
的終結。至少對於西方文學來說是如此。
  伊塔洛·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1923年10月15日出生於古巴,兩歲時隨父母
親返回意大利,在和法國接壤的小城聖·雷墨長大,在都靈大學求學。一度子承父業學習
農業,但志趣卻在文學。戰爭爆發,使他的學習生涯中斷。在二戰期間的1943年,卡爾維
諾參加意大利的地下抵抗運動,與弟弟一起加入「加裡波第縱隊」,投入游擊戰。戰後他
重新返校學習,進入都靈大學文學系學習文學。他的第一篇小說《通向蜘蛛巢的小路》和
短篇小說集《某個午後,亞當》就反映了他這個時期的游擊戰經歷。1945年,卡爾維諾加
入共產黨,一度在左派激進刊物上發表文章。1947年大學畢業。卡爾維諾在愛依腦迪等出
版社任職,一直是非常活躍的左派評論家。1957年,前蘇聯入侵匈牙利,卡爾維諾的信仰
發生變化,正式宣佈退出意大利共產黨。1947年,是卡爾維諾人生道路上的一個光輝的起
點,這一年他完成論康拉德的畢業論文,並且發表《通向蜘蛛巢的小路》。這部作品一鳴
驚人,這篇被認為與當時意大利的新現實主義氛圍合拍的作品,其實已經露出卡氏對寓言
和魔幻的偏好。有左派路數的卡爾維諾不掩飾他的人民傾向,他說過:「我的創作是從寫
戰爭和人民的生活起步的」,這不僅反映在他的一系列虛構小說的寫作中,也從他對民間
故事和童話這種體裁的鍾愛中表現出來。1956年,他編輯有《意大利民間故事》,當時就
被推崇為「世界文學的瑰寶」。
  1950年代,卡爾維諾出版一系列作品,已經顯露出大師的苗頭。他對意大利文壇津津
樂道其實因循守舊的新現實主義已經厭倦,加大力度轉向離奇的幻想,在輕鬆幽默中來表
達哲理思緒。《我們的祖先》三部曲,包括《分成兩半的子爵》(1952),《樹上的男爵
》(1957),《不存在的騎士》(1959)。這些作品的年代背景並不十分清晰,大體是講
述意大利中古社會的故事,但並不著意反映當時的歷史特質或生活風習。這些作品的主角
都顯得怪誕反常,他們對社會秩序和世俗幸福表達了偏執的抗拒。也許卡爾維諾多少有些
隱喻式地表達對戰後意大利社會問題的批判,但對於卡爾維諾來說,對那種離奇反常的生
活狀況的描寫,顯示出文學處理生活的最大限度的自由。把一種生活推到極端的時候,對
人的性格、行為和心理的表現,則獲得更為純粹的可能性。
  50年代是法國文學藝術領銜世界潮流的時期,「新小說派」,「新浪潮電影」,「荒
誕派戲劇」,以及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和某些初露端倪的後結構主義思想,這些肯定在
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卡爾維諾。他一直酷愛巴黎,在巴黎旅居15年之久,直到1980年才返回
意大利居住。在他居住在巴黎的年月裡,他與當時的思想大家,列維-斯特勞斯、羅朗·
巴特過從甚密。思想方面,明顯受到索緒爾、普洛普、格雷馬斯、托多洛夫,以及福科、
拉康、德裡達、德留茲和居達裡的影響。在50年代,荒誕派戲劇給卡氏的影響當不小。由
此也就可以理解卡氏作品始終包含的荒誕感和強烈的形式主義傾向。
  卡爾維諾學識淵博,作為一個作家,他通曉歐洲思想文化傳統,特別是那些經典的歷
史哲學著作。更令人驚奇的是,他的閱讀涉及現代物理學、化學、數學、天文和地理。從
60年代到70年代,卡氏的小說大量加入科幻內容。時值太空探險、遺傳工程和傳播技術興
盛,卡爾維諾能把現代宇宙與古代通靈術揉合在一起,顯示出無窮的想像力。卡爾維諾在
這一時期發表的作品,如《宇宙連環畫》(1965),《時間零》(1967)令意大利讀者如
醉如癡。
  卡爾維諾在70年代連續出版幾部作品,都激起強烈反響,使他無可爭議成為一代文學
大師。1972年,卡氏出版《看不見的城市》,寫的是馬可波羅向忽必烈講述記憶中的城市
的故事,這到底是虛構小說,還是某種隨想錄或是一些描寫片斷,都難以斷定。但文筆異
常精緻優美,想像瑰麗,隨處都散發著一種美與神奇之氣。1973年,卡爾維諾發表《命運
交織的城堡》,描寫一群朝聖者突然處於失語狀態所出現的交往方式。這種交往現在以牌
局的形式展開:根據七十八張牌來交代自己的旅行經歷。這些紙牌的交換出現,以及手勢
和表情共同構成一個複雜的表意系統。這些故事都是片斷式的,淺顯單純卻相互交叉。小
說敘述的視點轉換和結構開啟都令人歎為觀止。1979年,卡爾維諾出版《寒冬夜行人》,
這部作品引起人們經久不息的興趣。現實和虛構,真實和幻想都被揉到一起,書、閱讀與
生活的界線,非常自然地開啟一條通道。這使人想起哥德爾的數學、埃捨爾的繪畫那種開
始與結束的連接形式。
  批評家們樂於把卡爾維諾與納博科夫和博爾赫斯相提並論,實際上,卡爾維諾的影響
力要更大,也更持久些。1985年,卡爾維諾準備到美國哈佛大學講演,臨行前寫下講稿,
不幸腦溢血突然去世。這部講稿後來被命名為《美國講稿》出版。在這本講稿中,卡氏開
宗明義就探討一個被稱之為「輕」的命題。他試圖闡明,如果要為他這40年的工作下個定
義,那就是為了「減輕份量」。減輕人物、城市、天體的份量,而首先是為了減輕小說的
結構和語言的份量。這部面對2000年而講述的關於文學的演說,真正是預言式的文學末世
學。卡爾維諾感悟到在未來的太平盛世,文學要在一種沒有歷史重量的境遇中存在,他的
可能存在方式和出路在哪裡?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歷史不能承受之輕,文學不能承受之輕
。卡爾維諾預示的不是文學永久的未來,而是它不得不面對最後歸宿。就算中國文學在10
年前抓住卡爾維諾這根救命稻草,中國文學充其量也不過在純文學這條路上多走幾步而已
。現在,到處都是輕飄飄的文學和各種文字圖像,什麼叫做「輕」,都去讀讀卡爾維諾吧
作者: snake329 (卡夫卡)   2015-07-09 10:17:00
我也很喜歡大師的文學風格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