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不滿] 給孝親費才算孝順嗎?

作者: psyche (時間不存在)   2016-12-11 13:52:26
※ 引述《tyng101343 (Shyu)》之銘言:
: 大家好,文長,介意勿入...
: 感覺需要先簡介一下...
: 25歲,女
: #月薪28k,年薪470~500k
其實就是月薪四萬啦
: #貸款:400k學貸
: #住在家裡
: #孝親費:過年紅包 8k*2
: ========================================================================正文開
: 始============
: 一開始上大學的時候,爸爸工作較不穩定,考量弟弟也快上大學了,媽媽就說統一由我學
: 貸就好了!
: 畢業後,在外縣市工作一年,發現幾乎存不到錢,就搬回家裡住了!回到家才發現,明明
: 我都已經大學畢業,家中生活品質一樣沒改善!媽媽也沒有多餘的錢可以支付我名下的貸
: 款(貸時媽說要幫我付)。
可能是父母理財的方式不聰明.
: 想一想,我就提出由我自己負擔全部的貸款,我不知道這是我看清他們的開始。
: 老實說,的確讀書是自己的事情,父母並沒有必要支付我的任何費用。但至少,做到公平
: 吧?!弟弟完全沒有貸款,而我一出社會就背了幾十萬的負債。這件事情我本來沒有這麼
: 在意的,覺得父母這輩子這麼辛苦,能幫忙分擔一點,也沒什麼好說的!
對我個人來說, 這才是最不平衡的點.
或許是時空背景不同, 因為等你弟要交學費時,
已經沒有一個"未來帳單"要付了, 不須未雨綢繆,
所以就可以大方地幫他付一付.
如果不巧他又是念公立的, 學費比較低, 又會付得更爽快.
不過為何弟弟不用貸款, 自己要還貸款?
弟弟不用給家計(因為年紀未到), 自己卻不段被追債似地要家計.
這是最令子女最介懷的地方.
一起苦沒問題, 只苦自己就會覺得不被愛.
: 但自從出社會後,爸爸三番兩次跟我要孝親費...告訴他,我現在繳學貸,而且剛出社會,
: 薪水真的也不多!是不是等學貸繳完,薪水多一點再給!他就回我,那你住家裡吃家裡,
: 水電費都不用拿一些出來嗎?
簡單來說, 就是爸爸認為你應該要拿錢出來了.
雖然你有百般的難處, 但如果不要稱做孝親費,
換成付成年人該坦自己的帳單, 或許會客觀且合理一些.
嗯...不過理性只到這裡...我自己的實務經驗是: 沒那麼簡單.
1. 那筆數字的金額喬不定, 一來一往總有人不爽.
數字高一點, 子女覺得被當金主, 好像父母不再是自己的靠山, 自己只是被利用;
數字低一點, 父母覺得子女沒用.
2. 那筆金額的用途不可考.
說是要付飯菜錢? 但是家裡其實並沒有穩定做飯.
所以整體支付金額, 到底是高於自己的開銷? 或者低於自己的開銷呢?
3. 如果是帳單, 那支付完帳單的同時, 卻沒有得到相對應的自由, 感覺很差.
譬如, 父母偏好的新鮮營養飯菜成本確實比便當高,
但我可能寧可為了省錢吃便當, 或者擁有每天到不同店家, 做菜色選擇的彈性.
說是水電開銷, 但大家一起用的, 自己用多用少, 真的有到那筆金額嗎?
而且, 就算檯面上當成是拿回來的錢是支付自己的生活開銷帳單費,
但自己用水用電用瓦斯用冷氣的習慣還是會繼續被碎碎念.
小時候因為父母買單, 被念也會比較理虧;
但如果認定自己付了錢, 就會很不爽付錢還要被管.
簡言之, 當成是帳單來付, 就跟孝順無關, 也跟父母愛不愛自己無關, 心情會比較單純.
但當成是帳單付, 付完卻沒自由, 就會步上同樣是花錢, 寧可花在別人身上買自由的路.
所以又要付給自家人, 又不要當成對價關係的帳單付, 那就又回到"孝親費"...??!!
是的.
但如果是孝親費, 那對子女來說, 就是重在心意, 不在金額; 因此不該被追著要.
對老一輩來說, 卻可能是理所當然的養家, 就像他們當年壯年時養家那樣.
不過...子女...至少我啦...無法在父母比自己有錢時, 覺得自己有養家的責任義務.
(所以我又鬼打牆回到: 我只能接受拿錢回去"付自己帳單", 而不是付父母或弟妹帳單.)
所以...孝親費就會變成是 "心情/關係"好不好佔主因.
坦白說, 為什麼要在意拿回來的錢被用在哪裡?
一來, 是因為這些錢對自己確實不是小錢, 不是五塊十塊可以隨便撒. (百元即大鈔 XD)
但主因是, 這只是凸顯了原本家庭關係中的溝通不良與因此缺乏信任.
如果家庭溝通良好,
1. 我們就能溝通出一個雙方能接受的數字, 而不是在數字上做互不信任的拉鋸.
2. 我們就能溝通出, 有出錢的一方 (過去可能是父親或母親單方或雙方),
有權提出家計分配的需求.
而今家計支出者有異動, 所以新加入者, 對家計分配佔有多少討論空間?
3. 在共同開銷的使用習慣上, 可以怎麼樣互相尊重, 有點不同, 但不至於到互相不滿.
也就是, 原本夫妻間的平權與價值觀拉鋸調和的歷程,
現在要加入成年子女, 重新找到平衡.
但這些, 都無法在我家發生.
所以, 當付出的金錢不等於換得自由與權益, 我就無法像兒時那樣"配合乖順"了.
最後, 就是在 家裡的利益 vs. 獨立的利益, 這兩者之間權衡.
金錢的支付多寡是一個權衡點, 但生活品質也是一個權衡點.
: 自己有穩定收入後,基本上小至沐浴乳,大至床墊冷氣電腦,所有生活用品都是我個人購
: 買,從沒有跟他們要求什麼!
嗯...我自己也是. (雖然其實也是理所當然的. → 被教得很獨立; 可能有點太獨立...
: 為了孝親費,甚至在親戚婚禮上,問一樣初出社會的表妹,有沒有給孝親費!表妹表示,
: 薪水很少,怎麼給?!
他薪水跟你不相上下?
其實, 我真心覺得, 回到上面的家庭溝通與信任上,
如果有那些東西, 吃住家裡, 薪水很低還是能給...
因為你會安心自己如果沒錢時, 家人會拿得出錢幫自己, 而且自己不會被酸...
: 我跟他說要繳學貸的困難後,他就說那一個月給我一萬塊啊,學貸我來幫你繳啊!
那只是換個說法, 希望你拿錢出來, 其實說甚麼都不是重點.
一起來練習不用太在意說詞.
不然為了達到目的, 父母會一直找說詞, 為每一個說詞氣一次, 超累的.
學貸一個月是三千塊左右吧? (我自己也有比學貸 ^^"
那一個月給家裡七千你願意嗎? 願意的話, 自己學貸自己繳一繳再給也行.
不願意的話, 重點是你覺得那數字超過你願意支付的, "學貸"只是假議題.
: 我問他,那這一萬塊我要給到什麼時候?他說給到你結婚!
: 我真心的看清他,而且非常無法諒解到想隨便結婚,脫離他們!是不是只要結婚,就沒有
: 這個女兒的意思嗎?所以趁未婚,要趕快多要一點嗎?
我是覺得...因為我也有過這種心情(不爽情緒)啦...
我覺得你應該是跟家裡的情緒牽連太混亂了, 所以他們的說法都讓你(我 XD)覺得反感.
換種說法, 也可以說是,
等你結婚了, 你成立一個新家庭,
你自然會以那個新家庭為重心, 所以他們也不敢奢望你給.
加上, 的確老一輩覺得女兒是"嫁出去", 要以夫家為重, 所以不便再拿錢.
(但還能繼續給錢當然是最好不過的了~ 只是如果拿不到, 也無法跟親戚說嘴.)
就這個立場, 所以他們會對兒子先支付比較多錢, 也就可以理解.
只要你弟不是扶不起的阿斗.
他們付比較多錢在你弟身上,
因為未來要顧婚後家庭, 又不能拋下父母的, 不然家族社會都會說閒話的,
是兒子, 不是女兒. (這是一丁點女兒優勢??)
不過我個人........因為沒有成立新家庭的打算,
所以我自己的設立點是, 我現在就是以自己的新家庭(家庭成員只有我 XDDD)為重!
某方面來說, 你也是這樣想的吧?
想要先顧好自己, 而不是自己顧不好, 也要同時兼顧家人.
如果是自己的未成年子女, 就算自己都顧不好, 也得要兼顧家人.
我在猜想, 或許父母會有這樣的想法:
我當年還不是也兼顧你們, 所以你自己不好就不兼顧家人, 不該是理由!
不過...養育自己生下來的未成年子女是一回事.
奉養還比自己有謀生能力的父母是另一回事.
前者自己不好也要兼顧, 後者...父母都活得比自己穩當, 很難用同樣標準看待.
: 他要的一萬塊,怎麼知道會不會拿去繳?又繳了多少?貸款人是我,最後沒繳,一樣是我
: 要繳!這個錢我該給嗎?我不知道孝親費,究竟要給多少錢才算是孝順!但我覺得,以我
: 的能力。我已經盡全力...
從你對你爸的懷疑這段........
你不是氣過頭了, 就是你其實並不信任家長輩的理財.
如果是後者的話, 財務分明比較好.
給父母的錢, 管他是付帳單還是孝親費, 就要當成丟到水溝裡.
至於要丟進去多少錢? 數字自己盤算. 也可能算出來是0就是了 XD
那個數字是 加分點: 讓你得到住家裡的利益多於這筆金額, 對得起自己的成年人擔當
扣分點: 越少家裡越不爽, 越多自己越不爽
中庸點: 爽不爽自己放在心裡, 不要再寄望"大家與自己同心".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 有各自價值觀與考量, 親如父母子女也是.
如果裝窮裝可憐可以賺到一點利益, 那就讓他們去看輕或不爽你,
只要心裡知道自己是賺到的就好了.
: 難道,就該淘空自己,毫無儲蓄的奉養你們才叫做孝順嗎?
可能老了也有財務焦慮吧? 我家的情況是這樣.
他們只是忍不住把自己的財務焦慮加諸在我的頭上.
: 對我來說,你們只是稱謂是父母,而是不是親人!
親人的定義是甚麼阿?
如果是會在自己落難時搭救的人...嗯...就算久病也無孝子, 不是嗎?
我們會搭救的, 都是"一時"落難, "但頗有前景"的人.
我覺得我父母相當焦慮他們的未來, 也焦慮我"沒有前景可言",
所以才會不斷要逼我現在就吐錢, 能拿到多少在他們手上, 他們總是會比較安心.
而我呢, 也一樣, 能留多少錢在自己手上, 我當然也會比較安心.
算不出那個 對雙方都公平愉快的數字, 我又演不出裝可憐又不受傷的戲碼, 就搬走了.
同樣一筆金額, 付給家人, 錢在自己家裡, 這是父母的看法.
同樣一筆金額, 付給外人, 我買得到生活品質, 這是我的看法.
作者: evephchen (Eve Chen)   2016-12-12 00:52:00
推你,老一輩的想法對我個人來說反而是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先把資源給兒子,造就女兒對長輩的付出有所保留,進而驗證長輩最初想法。另父母因自身對財務焦慮而沒考慮到女兒未來財務是我自己最主要不願意不顧自己兼顧家人的原因。
作者: tyng101343 (Shyu)   2016-12-12 12:25:00
先謝謝p大回文,懷疑那段是有先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