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職業賽車手的培養經驗談 - 馬斯講座 第4課

作者: dvag (W)   2018-12-07 23:43:00
之前與大家分享過賽車是否算是一個運動,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在不考慮金錢的前提之下(雖然這才是賽車最需要的),如何培養一個職業賽車手?在這裡簡單與大家分享一下個人粗淺的經驗。
就好像你到農場裡找一匹戰馬一樣,我覺得以下幾點是非常重要的:1.外表與年紀、2.語言、3.溝通能力、4.抗壓性、5.體能、6.公關能力,這些條件不分先後順序。
首先來談外表:身高體重作為一個車手駕駛的基本要素, 太高或太矮、太重或太輕,都會直接的左右了車輛的速度,尤其是方程式賽車;在公關的角度來說,身材也是相當重要的,這會影響到贊助商投入的意願。另外年紀也是參考的一大重點,如果是超過30歲以上才開始接觸賽車運動,成為職業車手的機會就會大大降低了,當然也有例外,比如說一些明星藝人參與賽車活動等等。
語言在賽車運動中是必須的,尤其是你想要進入到職業等級,必須能用英文與工程團隊溝通,這跟第三項溝通能力是相輔相成的。為何說語言與溝通能力如此重要?首先賽車大多數是英文的環境,日常與車隊相處很多都是透過英文交流,車輛設定方面也是以英文溝通。另外溝通能力也能造就車速的提升,因為開車的人是車手,只有車手知道車子發生了什麼狀況,
車手必須將駕駛車輛的明確感受跟車隊交流,這樣子車隊才有辦法進一步的為車輛做更好的設定,進一步的讓賽車有更好的速度。我以前曾經見到許多例子:車手將車輛的狀況敘述錯誤,最後讓車子變得越來越難操控,甚至無法完賽。
什麼叫跳級讀書,當你只有小學程度要你去上大學的課程,還要你考試考第一名,能打得住這壓力,那就有機會成為職業賽車手。現在職業賽車手的年齡要求越來越小,17歲就去開F1,這小孩連上街開車的資格都沒有,所以必須要有很好的抗壓性。尤其對亞洲車手來說,先天的環境已經是輸歐洲一大截,很多人到了歐洲去之後,成績總是敬陪末座,就猶如被打了兩巴掌完全失去信心,有些小孩就直接放棄賽車乖乖回家念書了。此時車手本身的抗壓性要夠好,不僅要在最困難與陌生的環境中學習成長,而且要學得很快才有機會在比賽中脫穎而出,取得佳績。
體能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了,職業賽車手必須要有良好的體能,才能面對分秒必爭的競爭,訓練不外乎有氧運動與肌耐力訓練,另外還要加上一些協調性與反應能力的訓練。這些訓練是規範且有系統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車手某些部位會比較強壯,比如說脖子或大腿等等;車手在這些訓練中也會配合一些飲食來補給營養,以確保身體狀況的維持。大多數的職業車手,在賽季期間基本上都是在三個地方渡過的,那就是飛機上、賽車場裡與健身房。
最後是公關能力,這是許多工作都需要的技能,有些車手很藝術家性格不善公關,甚至覺得媒體問的東西都很蠢,而很敷衍的回答了事,這樣不利於贊助商的商業活動,也會影響車手的職業道路,但這個能力是可以透過經紀公司來訓練培養的。但我們也可以看到很極端的例子,Kimi Raikkonen出了名的"冷",但仍然是受到媒體與贊助商的追捧。
所以要成為職業賽車手,光有過人的駕駛技術是不夠的, 還需要有其它額外的能力與訓練;當有了全部或部分的能力之後,我們就可以期待一個完美的職業賽車手的誕生,但千萬不要忘記踏進座艙的基本條件為何。
文/ MARS KANG
亞洲雷諾方程式,英國、日本三級方程式 KRC車隊總監
Audi R8 LMS杯、China GT主播
作者: Santander (948794)   2018-12-08 00:47:00
沒錢免談 管你多會開
作者: dvag (W)   2018-12-08 10:12:00
是的 前文已經介紹過了
作者: bob870507 (阿肥)   2018-12-08 15:24:00
講公關能力我覺得稍微有點狹隘 應該說要有媒體魅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