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104年高普考氣象雙榜心得

作者: cwuwang (台東尼大木™)   2015-09-27 17:17:56
前言:
有在逛大氣板的板友都知道,那裏聚集了不少對氣象狂熱的愛好者,筆者也是其中之一但
都是潛水XD,所以從國中以來對於氣象的愛好就反映在我大學及研究所的就讀上,將氣象
作為工作選項也是長久以來的目標與夢想,尤其是天氣分析與預報的領域有著濃厚的興趣
,服役期間至之後都在準備考試,歷經三次考試終於於今年高普雙榜,以下將個人的準備
考試心路歷程與各科心得做個分享。
考試心路歷程:
我是從102年開始考的。
剛開始第一次考衝勁十足,單純看到榜單上滿滿的同學或學長姊,想說好好準備大氣科目必
定能在榜單上看到自己。
在共同科目以及自己從小以來的弱項:數學(微積分+應數)就幾乎沒有著墨,可能是耳聞有
人數學科目只考不到20分也錄取高考的經驗,想說以自己在氣象方面科目的實力應該足以
補救。
放榜那天記憶猶新,滿腦子認為應該有個前幾名,看到名子不在上面時期待的喜悅瞬間掉
入谷底。
事後拿到成績單,離上榜只差1分不到,重要科目如天氣學跟大動分別拿到90與84,其他科
目其實也有60上下,唯獨只有應用數學與微積分各拿了10分與2分。
當時整個情緒很難調整,被家人罵說不要以為你是本科系畢業就一定有優勢,自我膨脹到
最後的結果就是這樣…..等等,嘗到了苦頭,想說再準備一次,針對應用數學及微積分做
加強。
退伍後在家念書,也開始找尋相關書籍或講義來加強數學的部分,但,這裡我就要說一下
,也許是因為家裡的環境太過安逸,以至於我的念書時間其實有一點不規律,常常睡到中
午在起床繼續看,看的時間也沒有說很專注地念整天,就這樣過了近一年。
103年的高普考又來到了。
上場考,直到考完應用數學的當下,我記得我是眼眶泛紅出考場的。
一個科目花了近一年的時間去準備,但是只針對考古題的部分跟課本類題作計算練習,忽
略了數學要做更廣泛的延伸應用練習,單純只算考古題根本不夠,現實是無情的,不會因
為你準備的比前一次多就讓你上榜,迎接我的是第二次的落榜。
開始找工作了,大約就是去年的此時,開始投履歷,諸如民間的氣象公司與各大學或機溝
的研究助理,怎麼樣都想說不能再當米蟲給家裡養,想說找到工作再一邊準備。
10月 11月 年底,很快地迎接2015的到來
工作沒有下文。
馬上,就要面對過年,親戚的詢問往往是最大的壓力,這段時間由於求職與考試的因素交
雜,我面臨了去看身心科的處境。上一次無壓力的在30分鐘內入眠已經是好幾年前的事了

沒上榜的壓力對於信心的打擊、對家人以及自己的歉疚、想要實現的夢想…..好多好多,
依稀記得半年多前,每天看到太陽,總也照不進內心的陰暗角落。
從小到大的夢想是不是就此畫下句點了?
大約在2月份,在網路論壇的搜尋之下找到了線上的開放式微積分課程,開啟了從頭自學
之路,與過去不同,這次是把以前完全丟失的理論從基礎慢慢打起。從經驗也意識到題目
不能只針對考古題以及課本例題去做,要做更廣泛的延伸應用,也許題海戰術這種方法對
我這樣的數學白癡是最有效把概念建立來的手段,即使這在許多人眼裡不是很正確的學數
學方式。
過年完工作依舊沒有下文,也許,是該靜下來好好思考過去兩次失敗的因素,給自己最後
一次機會破釜沉舟的衝一次。並想想自己的心態方法與作息是不是還有沒調整過來的地方
,在這邊先簡單交代一下這半年來到考前的作息:
捨棄了過去在家念的方式,每天9點到圖書館報到,唸到下午4~5點去運動(慢跑或快走)約
2HR ,晚上回家吃飯洗澡8點前開始念到11點結束,看一下電腦不超過12點睡。其餘作息
有跟朋友出去吃飯娛樂等還是照舊。
心得與技巧:
數學:其他大氣科目:共同科目時間分配大約是7:2:1,其實常常整天都是念
數學而沒有碰其他科目,在5月中以後上述的比例才真正落實。
就這樣過了近半年,換來此次的雙榜。以上是簡單的心路歷程雖然長但其實也沒有太多特
別的,主要是接下來的各科準備技巧跟大家分享:
數學(應數+微積分):前一個月都在看開放式課程,進入三月以後大量練習題目,
應數+微積分累積約近1500題,考前一個月就停算開始複習。
教材:
非書籍類:台大數學系朱樺老師的微積分開放式課程
書籍:王博老師歷屆研究所轉學考微積分考古題詳解
  高成老師工程數學奪分寶典
微積分部分由於底子實在太差像是極限與級數這種很重概念的單元,在我看來反而比積分
學難的多,沒有辦法,乖乖從頭念。
由於以前學微積分光看書本學到最後一定睡覺ZZZ,這部分我說既然是概念弱就從概念慢慢
著手,捨棄了過去直接看參考書的方式,因為這樣一開始接觸很多題目變化會讓初學的人
或底子爛如我的人失去信心。
在網路上搜尋到了台大數學系朱樺老師的微積分開放式課程(這老師很有名網路上對這套課
程的評價很不錯),特點是在於題目大量+由簡入繁+每題都會有詳盡的解說,非常適合像我
這樣底子差的人想在概念以及題目量上下作深入拓展。
以氣象來說普考主要是極限跟微分學一定會考個20~40分,不定積分跟瑕積分還有多變數函
數與級數等約佔60~80分,應用題集中微分學。
高考的應數微積分在基礎向量分析以及極座標轉換、積分求體積面積弧長占相當重的比例
,大約30~50分,微分極限單元在應數幾不見蹤跡。
應數的部分我是參考高成工數教材,補習班老師的教法會有許多的撇步,比如解ODE時的
逆運算子法,這就要看你練習的題目量以及深度來決定要用傳統的代定係數法求解或是上
述等較特殊算法,我沒啥天分只能靠大量演算來找出規則與熟練。
ODE如果不會我可以說高考大概不用考了,尤其是ODE後面還包含Laplace跟Fourier轉換的
應用占掉應數大約6成篇幅,Laplace的考法不一定,像今年只是考個冷門概念的題目我就
不會了= =,主要只會用來求簡單ODE這樣就好了。
Fourier轉換也主要偏向求某函數的Fourier級數,主要還是集中ODE的求解,大約佔20~30
分。
向量分析在梯度旋度散度的概念與應用,以及其延伸出的三個主要定理在上述物理量的求
解還有面積分跟體積分。也大約佔20~30分。
最後最好拿分不要粗心必念的科目就是線代,行列式矩陣運算,特徵值主軸化……
等其實是很重要的,大約考個10~20分左右。
至於這次的PDE只能說來不及念,就Let it go了XD。
題海戰術的好處是對數學基礎不好又想針對考試做準備而非研究理論的人而言最有效的方
法(個人見解勿戰),這樣最有效讓你了解概念的應用推廣,算多了就有手感到最後一看到
題目就知道要用甚麼概念。
此時補習班教材的好處(也是壞處)就凸顯出來:針對題目量與廣度深度都有相當的著墨,
一些奇怪的技巧也可以當作是備而不用的武器參考。
或許有人覺得技巧記太多會不會造成恐慌,我的看法是針對你考科的考古題先找出個趨勢
做整理,先在該趨勢的類型考題技巧概念弄懂再去做延伸的技巧難題,不過也不用刻意著
墨在怪題目上畢竟冷門罕見當作是挑戰題偶爾練練就好,過度鑽研或導致信心喪失也使原
先基礎未打好。
最後最重要的是"考前約一個月別再做或唸新的題目單元",回去複習你已經唸過
的把握基本分最重要,雖然我的數學在此次考試仍不算太好,但比起過去的個位數有長足
的進步,提供各位參考。
氣候學準備方向:
其實前一篇文章的大大已經講得很豐富了我大概在講也是差不多看法XD,其實氣候是一個
過去現在在未來連接在一起的現象探討過程,那麼,探討的方法+有那些因子會影響變化
,這兩個主題就是這門學科最重要的概念。
氣候在未來的變遷,這就包含了模式與統計的概念以及各種不同尺度氣候因子的交互作用
回饋影響,這部分包含統計學以及氣候變遷報告(IPCC AR5)都是重要教材,另外推薦許晃
雄老師的全球變遷講義以及2011年國內各氣候學者一起出版的台灣氣候變遷報告,這兩份
看完基本上就包含了氣候學總分的60~80%,另外雲、氣膠對於大氣輻射傳遞過程的影響也
是大重點,建議同時準備大氣輻射學。
剩下的部分就是統計學,回歸模型、常態分佈概念、統計檢定,是基本上最後的20分,近
年來主要以概念為主很少計算統計題,但這也增加了難度,個人認為從文字敘述要找到出
題老師要的統計觀念是蠻吃力的事。
傳統的氣候像是氣候分類、子系統交互作用、大氣環流與季風概念部分,近年來主要集中
在後兩者,這部分可以畫圖或表格理解,尤其是季風大氣環流以畫圖解有助概念吸收。
天氣學準備方向:
基礎必備款:台大大氣系李清勝老師的天氣學講義
推廣延伸款:中央大氣系天氣學講義,對於鋒生概念以及天氣圖判讀應用有極為詳盡的延
伸解說
深度挑戰款:
陳泰然老師”天氣學原理”,用動力的過程將基礎款的概念作詳盡的推導延伸,用來當作
氣象學的讀物純興趣吸收增強自己的分析實力也是不錯的。無聊時我常翻這本,就當作是
科普書看雖然內容不太科普XD。
蔡清彥:數值天氣預報
其實如果想拿及格60分個人以及許多上榜大大都推薦李老師的講義,概念基礎簡單容易入
門而且也相當廣,讀完順便像是把大動作了簡單的複習。一定要唸的單元就鋒面+氣旋+颱
風,這三個看熟50~60跑不掉了,因為必考。
一些天氣圖的判斷比如斜溫上的各種變數以及穩定度判斷,大氣熱力濕度變數也是偶而
會考個10~20分的,而近年來在數值模式方面的進展也使得一些模式的概念應用
常常出現,比如系集預報概念、資料同化與參數化的簡單概念,上面那本數值天氣預報針
對這些概念有詳盡的介紹。
大氣測計學準備方向:
劉明揚:大氣測計學
中央氣象局:地面氣象測報作業規範(已停售,可在各縣市圖書館借得)
張泉湧:中尺度氣象學(對雷達氣象部分有詳細解說)
曾忠一:大氣衛星遙測學
估狗大神
這科準備方法就是背而已@@
先從考古題開始能夠在上述書上找到得先寫出答案並背起來,可以當作每天閒暇時的記憶
,可以將重要的儀器原理觀測技巧常用公式寫成重點筆記紙或小卡,儀器構造建議畫個簡
圖好記,算數學算累時拿出來背一下,要背到像你老木的名子一樣熟,要背到可以倒著敘
述儀器觀測流程原理,這樣才有了及格的基本希望。
剩下部分呢,那些從外太空來的衛星跟動不動就被抗議所以很難看到的雷達,要怎麼辦?
也是看考題來歸納,大致如下:
雷達:
就考各種雷達的原理優劣(督卜勒、偏極化….) ,誤差來源原理以及公式在降水或
風場觀測的應用,以及雷達讀圖。
衛星:
就考不同波段的電磁波特性以及在大氣遙測上針對各大氣變數觀測方法的應用、誤
差來源優缺點。
衛星部分在曾老師的書中有很詳細的說明,通常也可以在網路上查到。
有時會考一些特殊觀測像是化學或海洋,這只能從地面氣象作業規範或網路上找尋,通常
在考選部公布的命題大綱裡面也可以作為參考。
大氣動力學準備方向:
Holton大動搭配中譯本一起看,如果有空可以來台大旁聽大動。
其實對於數學不好的人在理解這科會不會很吃力,我倒是覺得還好。
因為這個科目著重於描述大氣運動的物理過程所以有時稍微把腦內的公式拋開想像一下各
種動力與熱力條件的影響對於一系統的運動發展,在腦海中想成一張動態流程圖,可以有
助理解,比如準地轉過程跟斜壓不穩定。
有了基礎概念後再來做公式推導,數學底子差就慢慢跟著課本做吧,但還是有些小錯誤建
議以最新版原文書為主,推導完有些該背得要背起來:熱力與穩定度變數、渦度、準地轉
方程、斜壓不穩定波動相速公式、各種波的推導及頻散關係、垂直經向環流控制方程是必
背的。
閱讀順序:以第四版Holton大動為例,各章順序以最新版為準。
ch1~4的推導一定要會而且了解概念,這是最基本的熱力與動力基礎。上述念完接
ch6,然後接ch7前半段的波動頻散關係求法原理,然後看ch8跟10,最後回來ch7的各種波
動推導導到熟並弄懂概念記住結果,ch5邊界層擺最後,ch9的半地轉是高等大動內容,有
空有餘力再看。
大氣物理學準備方向:
台大林依依老師大氣輻射講義
曾忠一老師大氣輻射上下冊
王寶貫雲物理學
這科我到今年才及格,其實雲物理比起大輻好準備的多,因為概念多屬微觀且範圍主題明
確;主要先具備基本的熱力學基礎,然後透過科勒曲線概念了解不同環境條件對小水滴的
成長影響,如何變成雲,成雲之後依雲內溫度分成暖雲冷雲而有不同降水過程,冷暖雲過
程佔去雲物理大半可以說必考也必懂,最後是人工增雨概念,雖未考過但很重要將來可能
考,雲物理可以搭配雷達一起出,建議與雷達一起看。
大輻的話,這科是所有氣象科目中最頭痛一科,方程式很長很難記所以實際上我只記長短
波的輻射傳遞原理、雲對輻射影響以及隨氣候變遷的變化(搭配前述氣候學我提及的教材講
義一起看)以及一些基本輻射原理及名詞解釋、輻射收支平衡等是最主要概念。
共同科目只有買一本法學知識來背憲法還有練習公文而已,其他憑以前記憶,作文還是寫
八股一點好像我這次高考作文寫得有些激進分數較往年就低了10幾分。
分享下成績:
高考
共同科目:
國文:48 (申 34 測14 公文11 作文23)
英文與法學:48
專業科目:
氣候學:60
天氣學:77
大氣測計學:90
應用數學:55
大氣動力學:66
大氣物理學:72
總成績:65.6 (錄取標準:57.53)
作者: KelvinNeil18 (蕭萊亞)   2015-09-27 18:13:00
我也很喜歡氣象,可是我是文組的...
作者: IYOUHESHE (s)   2015-09-27 18:16:00
推 數學同感 去年應數我只有2分
作者: ellis3173   2015-09-27 19:01:00
推 依依老師@@
作者: k080051009 (黑鬼)   2015-09-27 19:55:00
恭喜!!
作者: jamie1031 (喵兒喵)   2015-09-27 19:57:00
恭喜(*^o^*)
作者: mix7617 (蔡阿宗)   2015-09-27 21:21:00
謝謝你 詳細的分享 ,也恭喜你夢想成真
作者: ivery2266 (寶藍超可愛)   2015-09-27 21:50:00
氣象呀~感覺很棒的工作!恭喜
作者: long202 (龍)   2015-09-27 23:02:00
原po正妹抱歉,原po有當兵:-S
作者: jasonccr (花花)   2015-09-28 01:17:00
推學長!
作者: pgimjjkk (小智明年得冠軍)   2015-09-28 11:45:00
數學不好也能讀理組的科系?
作者: long202 (龍)   2015-09-28 14:34:00
有得有分,沒讀沒分有讀有分,沒讀沒分。高中數學和大學數學不一樣。
作者: jasonnn (溫屁)   2015-09-29 10:05:00
恭喜你
作者: mlbnba710012 (點點)   2015-09-30 01:09:00
優質好文 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