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 活的歷史博物館 Weald & Downland

作者: candyarticle (豆豆)   2017-10-15 05:54:18
==============================================================================
【博物館名稱】Weald & Downland Living Museum
【官方連結】http://www.wealddown.co.uk/
【開放時間】每天10:30 – 17:30(夏季時間)或16:00(夏季時間之外)
【地址/交通資訊】Town Ln, Chichester PO18 0EU
【票價/填寫日期】成人15鎊/20171002
==============================================================================
有圖網誌版:https://goo.gl/uCUAKm
Weald & Downland Living Museum 靠近Chichester,本身有超過50間歷史的建築物,
大部分都是中世紀時期的,這些原本應該要廢棄的建築物,經過搶救後,
都順利地被保存下來。
建築物就座落在博物館園區內,園區內有相應配合的各種教育活動與展示,
是一座「活的博物館」(Living Museum),主要展示的內容橫跨了950年來,
屬於英國鄉村的歷史。
Living Museum 其實是指 Living history museum,
指得是在此處將某段時間的歷史場景重現,並讓觀眾透過體驗的方式來認識歷史。
Weald & Downland Living Museum的位置離倫敦大約開車1.5小時的距離,
就位於South Downs National Park(國家公園)的中心,是由慈善機構在經營。
大眾運輸幾乎到不了,所以大部分的人都是開車來,然後把車停在園區的停車場走進來。
主要分為Bayleaf Tudor Farmstead、Craft&Industries、
Downland Gridshell Area、Early Dwellings、Market Square Area、
Rural Homes、Stables Area、Victorian Era與Working Woodyard。
其中除了Working Woodyard因為時間關係沒去,其他大部分都有稍微走過一圈。
園區遍佈大量的各時代的歷史建物,每個房子都有標註相關的時間與地點等等。
他們花了大約10年的時間,在整修跟處理這些建築上,是一個非常漫長的工程。
接下來就試著從展示、教育、典藏與觀眾服務等方面來談這個博物館。
【展示】
在展示上,他們在入口處的Introductory Galleries有嶄新的展示。
展示空間以木作為主,只用簡單的木作與方塊,就完成展板敘說的設計。
但其實他真正的展示內容是放在園區內的各棟歷史建築內。
建築內都佈置得跟當時的人的生活環境一樣、有床、有傢俱,也有餐桌跟火爐,
就佈置得跟當時人們生活的時候一樣。
其中這個是一棟房子內二樓的Bathroom(超驚人,感覺不小心就會掉下去捏)。
房子內會隨機有志工扮演的時代角色,幫你講解這一家人的生活。
也是Living Museum的特色。
此外各建築也會因應主題作出相應的主題展,比如以下這個就是當時的服飾展示。
每間小房子外面都有板子稍微解說一下,而且很貼心的在左側標上年代,
並且右側有地圖,結合時間軸跟空間軸,帶你瞭解那時候的故事,
這個手法身為歷史系的筆者,非常喜歡。
參觀的感想是這些房子都好小呀,有一間非常小的、像一個房間那麼大的房子,
居然就是當時中世紀的教室(就是以下這間)。
雖然每間房子都有完整的佈置,不過在展示的解說上面就有點可惜,
很多只是放了一個A4夾的說明版就完工了。
就是要靠那邊的志工來完整脈絡。
【教育】
這感覺是這個博物館精華的部分,他們會舉辦很多workshops,分成成人跟孩童。
工作坊內容主要是要體驗古代人的生活與工藝,可以烤麵包、做起司、
做陶器、編籃子等等,種類超多,族繁不及備載(可以在網路上面預約)。
上面的是他們的木工工廠,可以讓參觀民眾在這邊做木湯匙等等,
也介紹許多木工傢俱製作的過程。或是在麵包室可以看到以前的人是怎麼烤麵包的,
麵包的爐子在地上,然後廚師就把麵團放在火旁邊烤。
這些活動很多都是靠志工幫忙協助的,他們裡面甚至還有一位志工自己有打鐵技能,
超酷的。
總之就是儘可能地保存了傳統的技藝,然後把它以一個體驗經濟的方式傳遞出去。
【典藏】
這次可以有幸參觀他們的庫房,他們的典藏(collection)比較偏向常民文化
(folk culture),收的大多都是跟常民文化相關的物件,比如農具、馬鞍等等,
來源可能是購買或捐贈。
總數大約1萬件,其中有九成都是木質文物。
典藏紀錄從非常久以前就開始了,從1969年開始就開始有紙本的紀錄,
之後也有引入電腦系統。
我很喜歡這裡的典藏人員的行事風格,覺得跟一般認知的典藏人員風格不太一樣。
他覺得有展覽東西才是有生命的,所以他很鼓勵大家來借用庫房的東西去展覽,
這點我覺得跟整個園區給人的感覺很像,就是大家都很歡迎大家來認識這段歷史。
【觀眾服務】
目前營運至今,該博物館已經有3萬人次的參訪人數。
而說到觀眾服務,就來看看相關的賣店跟餐廳囉。
餐廳這樣一份五鎊,價格就是可以,然後可以坐著休息
(但是Wifi整個死,而且整個園區內是幾乎是沒有手機網路訊號的喔!!
所以來這裡就靜靜體驗大自然吧….)。
賣店的紀念品我自己很喜歡這個小房子,裡面有裝糖果,用完了可以當存錢筒。
我喜歡他的地方是因為這個展示品有符合這個地方展示的脈絡,就是一棟一棟的小房子。
如果買很多個放在家裡,也會形成像這個博物館園區的建築群吧。
結論:
這座博物館一開始就相當清楚於他們的特色,就是大量的歷史建築。
並且也花費了很多心力進行修繕,保存。
並且很珍貴的可以看到英國的鄉村文化,而不是倫敦那樣子菁英為主的收藏展示,
其實蠻特別的。
而博物館內的展示跟收藏,也都以這些歷史建築為主軸在成長。
展示手法比較普通,我覺得可以再精進。
平常在志工運用、活動舉辦上會盡量注意在地社群的聲音、
以及在地節慶與各種旅遊勝地的配合等等,很努力的嘗試各種可能。
以上種種,讓我感覺這個博物館的各部分,都還是有在他自己原先設定的主軸去走,
論述脈絡是清楚的。
我自己的感覺是中小型博物館的發展方向,不論國內外其實都蠻類似,
就是注重發聲、重視參與,然後一樣專業度跟集中度不如大館,
但可貴的就是看在有限的人力物力之下可以做到多少,
就是看每個館的用心程度跟本事了。
喜歡歷史文化外加鄉村風情的人,可以來這邊參觀、好好放鬆一下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