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送孩子出國讀小學,光有錢不行

作者: wladimir (wladimir)   2016-11-23 22:20:23
送孩子出國讀小學,光有錢不行
http://www.chinatodayclub.com/news/shishi/14601.html
時代周報記者 謝江珊 發自上海
11月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修改民辦教育促進法的決定
。自2017年9月1日開始,民辦學校的舉辦者可以選擇設立非營利或者營利性民辦學校,
但不得設立實施義務教育的營利性民辦學校。
“后面可能不會再辦小學場了”,剛操辦完英國著名九大公學“對口小學”首次聯袂來
華面試直招的必益教育對時代周報記者透露,“國家現在很重視義務教育,不鼓勵小學
就出國留學”。
“我媽媽讓我去英國的,我不想去,因為一點都不好。”10月底,在英國著名公學“對
口小學”的面試現場,一個6歲小女孩面對鏡頭坦白地說:“去英國這么遠,我覺得離開
父母也是個挑戰,但是習慣了就沒事了。”相比之下,另一個小男孩顯得很冷靜。面試
現場及背后的故事,上演著現實版的《小別離》。
據悉,所有參加面試的孩子必須首先通過BE(必益)的預測試,全國考試名額共40余名
,28人進入面試,最后的錄取比例大于60%—拿到offer之后,學生可以選擇去或者不去

知名教育專家、中小學數學教學報社長兼總編鄧興軍直言,這場招生緣起簡單:“第一
,英國生源不足,需從海外補充。第二,如果不是義務教育,那么僅是一場商業行為而
已。”
9萬人民幣一學期
本次來華面試直招的英國小學共有4所,分別是比爾頓農莊預備學校(拉格比公學的預備
學校)、布蘭伯特預備學校(“卷福”母校)、阿爾德羅預備學校(切特豪斯公學的預
備學校)和米爾菲爾德預備學校(米爾菲爾德學校的預備學校)。英國的優質小學一般
都是著名中學的預備學校,因此學校名稱大多為“××預備學校”。
面試分別在深圳、上海及北京三地舉行。在上海,參加面試的孩子,年齡最小的為9歲(
英國小學從9歲開始接受國際生,9歲以前只針對本地招生)。
10月28日上海面試當天,招生官先與學生進行了約15分鐘的談話,從中了解學生的談吐
、邏輯思維能力、情商等方面素質;隨后,招生官與學生的家長交流了一些對學生和學
校的意見,考量彼此是否相合。“我們希望我們的學生有基本的語言溝通能力,同時,
我們也會在與學生的面試中了解他們的性格,從而考察出他們是否適合我們的學校。”
當被問及學校的申請標準時,阿爾德羅預備學校的校長James Hanson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就學科而言,面試時,學校著重考查學生的數學和外語能力。
據James Hanso介紹,目前在阿爾德羅預備學校就讀的中國學生并不多,3-5人,“學生
表現很棒且進步很快,但創造性寫作能力還不夠,原因是其英語水平有待提高,同時需
要在思維拓展和創造力方面得到加強”。
英國的預備學校是全寄宿制的,以阿爾德羅預備學校為例,該校是一所傳統男子預備學
校,目前共有學生212人,師生配比為1:6,國際生比例占4%。其中,3年級(7-8周歲)
學費為每學期12415英鎊(合計92209.9295元人民幣)。課程設置上,除了基本的英語、
數學、科學、歷史、拉丁文等專業課程之外,還設有體育課程(足球、橄欖球、曲棍球
、板球、游泳等)、藝術課程(音樂課、戲劇表演課等)及科技課程(設計技術、信息
通訊技術),此外還有橄欖球大賽、棋社、圣誕節音樂會等課外活動。
教育專家特別指出,出國讀小學不僅是對孩子的考驗,也是對家長的考驗。
“基本上,我們并不建議家長跟過去。首先,只有12歲以下的孩子才能接受陪讀,其次
,家長始終在身邊的話,也許孩子的成長會沒有那么快。” 必益教育華東區域總監、英
國教育產品總監徐正清介紹。鄧興軍則強調說:“其實,孩子的適應性比較強,也許會
很快融入當地。最令人擔憂的是,當孩子融入了當地,家長卻融不進去、親子之間的沖
突加劇時,家長可能會很孤獨很失落。”鄧興軍分析并提醒家長:“陪孩子去海外上學
,家長要做足功課,做好心理調適。我們送孩子海外上學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出現了孩
子被同化自己卻難接受怎么辦?這些問題先要找到答案。”
低齡化趨勢加速
《2016年中國出國留學發展趨勢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我國留學生的結構
正在發生快速變化,以中小學生為主體的低齡留學化趨勢十分明顯。
近十年間,赴美留學生中,研究生占比已從2005/2006學年的76.09%跌至39.38%。與此同
時,截至2015年11月,赴美就讀的中小學生已達34578人,占在美就讀的國際中小學生的
52%,位居第一,比2003/2004學年增長了62倍,并繼續保持兩位數的增長。赴英的中小
學生,則從2007/2008學年的2419人增至2014/2015學年的5602人,較上一年度增長了29
.72%,占全英該階段國際學生的20.9%,位居第一。
《報告》指出,在中國一線城市,出國讀大學已經提前變成了出國讀中學乃至小學,低
年齡層的留學生群體日益龐大。相關數據顯示,目前中國高凈值家庭送子女出國留學主
要集中在高中階段,占30.57%,在子女還是小學時就送其出國的亦占到8.3%。
“現在出國留學的學生年齡確實越來越小了,赴英讀小學的孩子越來越多。”徐正清在
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稱,“很多家長在小學階段就將孩子送出國,就是瞄準了現在
門檻越來越高的頂級中學。”
但在教育專業人士看來,出國讀小學不會成為一種長時間持續的熱潮。
“依照《報告》的調查數據,似乎反映出了當前的教育新現象,但從我對出國留學的觀
察來看,出國讀小學不僅現在沒有呈現熱潮,而且將來也不會普遍。這主要是因為小學
生獨立生活能立不夠,家長們也希望孩子能帶有深厚的中國文化成長成材。”鄧興軍說
道。
此外,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社會輿論對西方教育
普遍存在誤解和過度美化、簡單化的現象:“國外教育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英國還在
引進上海的數學教材和老師,美國大學錄取的學生,一些最優秀的是出自中國高中的校
本部,而不是國際部或國際學校,這也說明國外認可中國國內的基礎教育。
2012年,英國、中國、新加坡等70多個國家及城市15歲的學生參加了PISA組織的國際學
生能力測試。上海獲得了三項單項第一及總分第一。測試結果顯示:同等年紀的英國學
生,其數學水平落后上海學生3年。
從2014年起,英方派小學教師去上海學習數學教學法,亦引進上海數學老師去英國教學
。此舉引起BBC注意,拍攝了后來引發中國大討論的紀錄片《我們的孩子夠堅強嗎?中式
學校》。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起,英國政府正式開始在英格蘭50%的小學引用“上海數學教學
法”。
至于要不要送孩子出國讀小學,究竟選擇什么時候送出去,鄧興軍建議:“這取決于家
長對孩子上學結束后在哪里就業和發展。如果定位于國外,那就沒問題。如果定位于國
內,我的態度是不建議這么早送孩子出國,因為孩子未來發展的根基需要中國文化思維
和中國人脈。”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