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解析BBC中英教育比拼:想讀名校就得用功

作者: wladimir (wladimir)   2015-08-29 02:30:55
解析BBC中英教育比拼:想讀名校就得用功
http://edu.sina.com.cn/a/2015-08-27/1046262766.shtml
  瞭望訊(作者:陳志文)在“中國老師遠征英國”的BBC電視片中,盡管中國老師與英
國學生間撞擊出了一系列矛盾波折,但最終以“中式教育三科全勝英式教育”而告結束
。這樣一部不乏設計的真人秀節目,播出后在中英兩國引發了預料中的強烈反響。
  立場鮮明的各方彈贊中,不乏英國觀眾對自己教育的反思,也同樣擋不住在“勝出
”的結果中,中國網民繼續吐槽中式教育的“抹殺個性和應試之弊”。
  事實上,在該節目剛剛播出,集中展示了中國老師與英國學生的尖銳沖突時,原英
國伊頓公學的教務長Oliver Kramer就曾言:如果這些老師來的是伊頓公學,那他們肯定
都會很開心,不會讓老師失望。
  英國教育[微博]真相:“好學校”都是私校
  有評論說,Oliver Kramer不小心說出了一個英國教育的真相,即英國的“好學校”
,并不是電視片里那樣的。
  這里所說的“好學校”,指的是西方以私立學校為核心的實行精英教育的學校(某種
程度上也是目前中國望子成龍的家長[微博]們所普遍期待的教育和學校)。以筆者近年所
見,這位伊頓公學原教務長的確點出了問題所在:即只要是想得到進大學名校這個精英
教育的階段性結果,就必須花更多的時間在學習上,并進行嚴苛的修養自律。
  在西方的教育生態中,基本可以分為兩個體系:一個是以公辦學校為主的大眾教育
體系,一個是以私立學校為核心的精英教育:前者在保證基礎,后者在滿足更高或者更
個性化的需求;前者的學生家長對子女少有精英期待,學校管理也相對寬松,對學生學
業目標并做嚴苛的要求,很多學生的目標只是達標畢業;后者的家庭則往往對子女有進
名校等精英教育需求,這類學校也往往有著嚴格的“36項軍規”,對日常行為習慣都有
著極高的要求,在學業上,則是沒有分數不要進來。
  比如伊頓公學,不僅有著嚴苛的清規戒律,還有禁足、體罰等懲戒手段。在中學6年
,絕大部分人需提前學習完中學課程,進入難度更高的大學課程學習;大部分學生一年
四季只能穿黑白兩色的校服;少部分能穿灰色褲子、紫色馬甲,或佩徽章的則是獲得了
不同榮譽的學生,因為學校希望把他們與普通學生區別開來。
  美國精英教育:四小時睡覺四杯咖啡
  一位在美國明尼蘇達一所私立學校學習的中國學生,曾這樣寫下自己的感受:“出
國之前大家都會說國內應試教育如何艱難,美國課業如何輕松簡單,結果出國之后發現
所謂的簡單都是鬼扯”。據介紹,這所學校有非常嚴格的校規,并制定了白卡紅卡制度

  “如果違反一般校規會被給白卡,例如曠課,一節課一張,校服不合要求一張,及
至頂撞老師等也可以有白卡。兩個月累計三張白卡就會有一次禁足。如果學生逃避禁足
,則等同于一張紅卡。
  紅卡會伴隨留校察看、校外滯留及至開除,而且紅卡入檔無法撤銷,一般在收到一
二張紅卡后,就離被開除不遠了。
  而要拿到紅卡并不難:學校有14條重點校規,違反其一便可拿到紅卡,比如任何形
式的作弊……這些校規中,甚至包括一些中國學校可能不怎么管或者頂多請家長的條例
。”
  美國曾獲得普利策獎的著名記者愛德華·休姆斯( Edward Humes )曾寫了一本書,
紀錄了美國舊金山最著名的一所公立中學——惠尼中學,即虎媽的女兒所在的學校。在
這本書的第一章,記錄了一位優秀的高三女生的一天:
  第一章的題目就是:魔法數字四:睡四個小時,喝四杯咖啡,得4.0的GPA(滿分)。
  原因很簡單,她的理想就是HYP(哈佛、耶魯、普林斯頓)
  這所中學聚集了舊金山一批非常優秀的中學生。很多家長為了孩子能到這所中學讀
書,不惜巨資在附近購買一棟學區房。事實上,目下在中國非常熱鬧的“學區房”這個
詞,就是美國人的發明,而不是中國。
  在美國,有3萬多所高中,但是,大家夢寐以求的HYP的學生,多數來自1000所左右
的高中,基本上相當于中國的重點中學了。同樣,在英國,伊頓公學等優秀的中學,雖
然學生總數只占英國的7%左右,但卻給牛津劍橋等著名大學提供了50%以上的生源。
  中式教育:目標引導學習方式
  中國家長普遍在意的“上大學、讀名校”,很大程度上等同于這類精英教育,而這
類教育,要求中都缺不了兩點:一是學業要求高,課業負擔重;二是注重日常行為習慣
的培養,所謂更有教養,更知道管束自己,而不是由著性子放縱。如果我們仔細研究奧
巴馬妻子對幾個孩子的要求,那幾乎就是虎媽一個了。
  歐美的教育思想有可鑒之處,但并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罔顧中西不同的教育體系,
只說其一、以偏代全地誤導學生和家長。事實上,類似的誤導式話語我們已經聽了很多
年,似乎強調刻苦用功、獎懲約束、不天天玩樂的教育,就意味著在抹殺個性和創造力
,就是必須改革的“應試體制”——而很多家長也許不知,迄今為止,美國仍有19個州
在法律上是允許體罰的。
  所以,在評論中國教育時,首先要瞄準問題。沒有人會鼓勵倡導所有人都去做精英
,但是有一點要注意的是,你對孩子的期望與定位是什么,就要去更多參照哪個人群、
哪類學校的教育,而不是“站在這個跑道上,說著那個跑道的話”——這方面,在美的
華人已經給我們做了最好的詮釋。
  對于專家,主管部門,我們也需要清醒地認知到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定位與訴求
,同時結合我們特殊的國情。我們的私立教育仍然沒有真正建立起來,無法起到支撐中
國家長對精英教育的龐大需求,現在要做的,是針對這種教育需求,找到適合我們自己
的解決方案,而非“只看一點、不顧定位及整個教育體系”的妄自菲薄、盲目照搬。(來
源:瞭望 作者:陳志文)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