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未達二本線自薦上南大 教授稱是個讀書種

作者: wladimir (wladimir)   2015-07-06 19:20:49
未達二本線自薦上南大 教授稱是個讀書種子
http://ah.ifeng.com/detail_2015_07/05/4075263_0.shtml
高寬自薦信摘句
余因有感于古人懷才不遇而上書自薦之遺意,乃有此書作焉。(道出寫信目的,編者注,
下同)
後余與南大文學院畢業生談論良久,其人自愧不如,但覺年華虛度,光陰蹉跎,并告余
曰:“以君之才學,余於南大四年亦不曾見矣。”乍聞此語,不禁悲欣交集。余畢力學
術,專心求學,終稍有所得,此為欣也;然治學之心有餘,求學之路無從,豈不悲哉?
(借南大文學院畢業生之口,贊一下自己,同時說出自己的無奈。)
至此,恭祝先生安康,盼禱拔冗見告。先生茍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說出自己的
訴求)
“莫教授道席鈞鑒:昔漢武帝《求茂異等詔》嘗謂:‘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故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負俗之累而立功名。"昨天,不少南京大學校友的朋友圈都
被這樣一封《上南京大學莫礪鋒教授書》給刷了屏。這封用全文言撰寫的自薦信長達30
00多字,章法規整、引經據典豐富,很多南大古典文獻專業的研究生都贊嘆不已。書信
的作者是安徽宣城一位高三應屆畢業生高寬,他在高考(精品課)中只考了493分,未達安
徽省高招本二分數線。他希望借著這封書信,讓莫教授為他“指條路”。
又冒出個“古文奇才”
文言自薦信請南大教授“指路”
高寬是用全繁體字的文言文來撰寫這封自薦書的。書信的開篇,他便開始慨嘆“人才不
易得”,引用了大量古代案例:“昔陳仲則為豫章太守,至即問徐孺子之所在,而王子
師為豫州,未下車即辟荀慈明,既下車又辟孔文舉。”高寬在書信中表示,自己寫這封
自薦信的原因,是受到了古人“懷才不遇”到撰寫自薦信的啟發。信中,高寬還羅列了
近代大家的“發跡”故事,他希望借著這封信能夠找到慧眼識才的伯樂。
他在信中表述,自己恪守的是“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作為一個“特立獨行,卓
?不群,常以孟子‘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而自勉的學生,自己
從小就博覽諸子百家的著作,還對詞話韻律有所研究,涉獵十分廣博。
由于仰慕南大文學院莫礪鋒教授的盛名,高寬曾經在高考后專程趕到南大拜見,但無奈
沒能找到莫礪鋒老師。于是,高寬希望莫教授能夠“撥冗見告”,為他指一條“明路”

教授點評:是個讀書種子
這封《上南京大學莫礪鋒教授書》的作者高寬,是安徽宣城名校郎溪中學的應屆畢業生
。高寬昨天告訴揚子晚報記者,自己寫這封信只用了一兩天時間,“我在南大學長的陪
同下去了南大文學院,可惜莫教授已很少在校,我也未能與莫教授詢問交流,只與莫教
授帶的碩士生縱談良久,他覺得我也確實不錯。”后來,高寬又和一位文學院的研究生
交談,得到了更高的評價,“她自愧不如,并認為自己幾乎虛度了四年,還說她在南大
四年也沒遇到有我這樣舊學功底的學生。”
莫礪鋒老師在認真閱讀了高寬的書信后評語道,“該生讀過不少書,文言也寫得中規中
矩,是個讀書種子。”
莫老師評論后,有南大老師將高寬的自薦信和莫老師的點評發到了朋友圈。南大中文系
古典文獻專業的研究生們對高寬的文字贊賞有加。“這位同學讀書很多,文章也寫得很
有章法。”一位學生如是評論。還有同學提醒高寬:“給長輩寫信,用的例子不是很恰
當。應該以《上樞密韓太尉書》為準繩,不卑不亢,述志抒情,即表達了愿望,又保持
了氣節,方才為妙文。”但這位同學也肯定了高寬,“是個人才。”
尷尬的是他高考未達本二線
被南大師生廣為稱贊的高寬,是否能就此進入南大就讀?現實似乎有些殘酷,在前不久
結束的高考中,安徽考生高寬的考分只有493分,不僅沒能達到本一線,也遠低于安徽省
的理科本二批次分數線511分。莫礪鋒老師的后半段點評,頗為惋惜,“在現行制度下,
這種情況(該考生未達本一線)基本上沒有任何渠道可走通。請向該考生說明情況,實在
是愛莫能助。”也有南大老師出主意,希望高寬能夠先到其他高校讀中文,然后再考研
(課程)進入南大“圓夢”。
一位招生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像高寬這樣的情況,申請參加自主招生選拔也許
是最好的方式。但在高考之后,按照現行的制度,高寬幾乎沒有可能被破格錄取。
揚子晚報追訪
文乎男生自比“少年錢鐘書”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和同齡學生相比,高寬不論是自我表達還是個人性格,似乎都“超
齡”了一些,說話也有些文乎。他說,自己對中國古文化典籍特別感興趣,小學時就開
始閱讀《大學》、《中庸》等儒家經典,到了高中,又被錢鐘書《談藝錄》、《管錐編
》,陳寅恪的《陳寅恪集》所折服。深受陳寅恪“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影響的他
,希望能夠追隨大師的腳步,利用自己的文學積淀來從事文學研究。
高寬多次強調,自己的文字得到了各方肯定,并以少年時期的錢鐘書自比。“很多前輩
和老師在看過我的文章和論文后都說,我有當年錢鐘書的才能。”
癡迷古文,差點和父母“翻臉”
由于過度癡迷文學,高寬幾乎將所有的時間都“貢獻”給了經史子集。甚至是高三復習
最為緊張的時刻,高寬都沒有放棄閱讀,每天下了晚自習回到家,都會一頭扎進文學書
海,閱讀到深夜一兩點是常有的事。
但令人費解的是,高寬讀的是理科。高一結束后,在父母的堅持下,高寬被迫放棄了文
科班,轉而進入了理科班。“我的父母和老師知道我還在博覽群書,十分生氣,并堅決
反對,認為是在自毀前程。”癡迷于文學的高寬對于父母的這番言論表示不同意,“我
認為‘國家與學術為存亡。天而未厭我中國,必不亡其學術,天不欲亡中國之學術,則
為此學術所寄之人,必因而篤之’,為了學術研究,我必生死因之。”
考場“不穩定”,高考語文只拿了114分
在采訪中,高寬的語文老師薛愛美老師表達了對高寬的惋惜。“小學和初中,高寬的成
績一直非常好。但到了高中后,他對文學的熱愛似乎和理科班的氛圍不太符合。”高寬
的成績在班里排到了下游,但高寬自己卻說,“有所舍才能有所得”。
高寬的高考語文成績也不理想,150分滿分他只考到了114分。平時的語文考試,高寬的
作文水平也處在不夠穩定的狀態。但薛愛美老師還是欣賞高寬的才華,覺得他有些“生
不逢時”。“今年4月,他還在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安徽賽區得過全省二等獎。”
這一次的安徽高考作文主題和“蝴蝶”有關,高寬說,自己的高考作文是“由物及人”
,從“蝴蝶因為有特殊結構而顯出特別色彩,聯系到人應當有獨特品質品格才能使生命
綻放出別樣的色彩。”
各地自薦,他想要尋找“伯樂”
“我在高中寫下一篇又一篇的論文,直到高考前五十天我才寫完最后一篇上萬言的《陳
寅恪論》。一位大學老師和他的同事看了以后一致認為學識水平之高甚至可以直接跳過
本科生去讀研了,但卻沒有這樣的途徑。”
“我認為中國的大學應當憑一個學生的學識水平,而不應簡單地只看分數,于是,我便
動手寫了篇《上北京大學招生辦書》。”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高寬此前給北京大學
招生辦及香港的高校都寫過自薦信。
要是各地“自薦”都以失敗告終,高寬將何去何從?高寬說,自己也想過這個問題,“
匆匆填一個本三批次的高校吧,但我并不情愿。”(記者楊甜子)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