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 小溼地vs.碳炸彈 看全球暖化下溼地如何儲碳?

作者: Georgiayu (rabbit)   2010-01-15 01:13:03
溼地的生物多樣性僅次於熱帶雨林,具有淨化水源、補充地下水層、調節逕流、緩衝沿海
地帶暴風雨,而且還可過濾污染物。更重要的是,溼地與雨林同樣具有調節氣候的重要功
能。這些「溼地」並非只是水窪地,還包括湖泊、沼澤、泥煤沼、河流三角洲、紅樹林、
凍原、潟湖及河流氾濫平原。雖然溼地約只佔地球陸地面積的6%,不過四分之一的糧食來
自溼地,儲存了地球20%的碳。據國際溼地聯盟的資料,溼地,尤其是泥炭地(peatland
)蘊含的含碳溫室氣體,遠超過整個大氣的含量。隨著地球變暖,已經有科學家地球提出
警訊,「凍土溶解後的數十億噸碳,將釋入大氣層」。目前人類的更需要關切的,除了生
活努力節能減碳之外,如何保護溼地也將是全人類面臨的重要課題。
全球暖化與溼地破壞的交互惡性循環
溼地受到破壞,引起全球氣候異常,交互作用的惡性循環之下,溼地生態破壞更形劇烈。
另外因為全球變暖,冰河、凍原與冰山融化,代表著依賴冰河為水源的國家可能面臨水枯
竭;凍原融化後的裸露土地會釋放更多溫室氣體,加劇全球暖化。不僅如此,海平面上升
,融化的暖水流動,也會更進一步造成冰河的融化,如果鹹水淹入沿岸溼地,鹽分將沿著
溼地侵蝕森林與沼澤地生態,或可能徹底淹沒溼地。
全球暖化也會造成乾旱等特殊的氣候狀況出現。溼地水分如果蒸發,可能引起溼地沙漠化
或是引發森林燃燒。近年來地中海附近的國家以及非洲,每年降雨量愈來愈少,河流與澤
地也逐漸消失,地表景觀和生態鏈的循環也巨幅地改變。據估計,在上一個世紀,全球有
一半的溼地已經乾涸,或是被破壞與毀滅。這些現象,使憂心的科學家呼籲,或許人類無
法阻止北極圈內的永凍層在未來20年融化,釋放大量溫室氣體進入大氣層,但接近赤道的
溼地,應該予以復原。
急切保存東南亞泥炭溼地 與雨林共生息
「泥炭地」佔全球陸地表面積3%,卻蘊含全球三分之一的土壤碳資源,是目前全球溼地保
育的焦點。光是東南亞熱帶森林的泥炭地,至少儲存了420億公噸的碳。不過為了農耕和
伐木,焚地與排乾泥炭地裡的水分,以致於土壤釋放到大氣裡的碳愈來愈多。現今東南亞
2千7百萬公頃的泥炭地上,45%的森林已被砍伐,泥炭地因乾燥所致的裂解,使每公頃的
二氧化碳年排放量高達100公噸。隨著森林濫伐,現在東南亞泥炭地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已經佔全球的8%。
據 2006年一份研究報告「東南亞汲乾泥炭地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評估」(Peat-CO2:
Assessment of CO2 emissions from drained peatlands in South-east Asia,請見下
圖)指出,泥炭中豐富的碳和空氣接觸,氧化後產生二氧化碳釋出到大氣中,光是汲乾泥
炭地使土壤崩解所釋出的二氧化碳,平均每年可能就達 6.32億公噸。乾裂的泥炭還有自
燃與排放更多二氧化碳的風險。若再不進行土地管理和改變泥炭地開發計畫,二氧化碳排
放情形只會日益嚴重。面臨地球村氣候變遷的風險,目前許多歐美國家以實質的國際行動
協助東南亞國家,進行森林保育與環境教育,以減少濫伐,並鼓勵回復地下水位高度為目
標,改善水資源管理,來保存泥碳資源。
因應暖化調整土地利用政策?
節能減碳是一句響亮的口號,但它需要更多人理解、反省減碳的用意是為了緩和激烈變化
的環境,讓人類能夠在地球生存下去。為此,許多國家積極調整因應國土規劃的政策。以
荷蘭的填海造陸為例,荷蘭約有15,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是填海造陸而來。然而近年來荷
蘭人發現重要的水文生態都已消失,不但徹底反思填海造陸對生態的破壞,並提出「拯救
自然大行動」的補救方案,將耕地或是一些放牧地大規模地恢復為湖泊及沼澤,約有60萬
英畝農地還原成溼地。荷蘭過去採用「雙重堤壩」阻擋河水,內堤負責乾燥季節的防洪工
作,外堤負責雨季阻擋洪水沖入住宅區。現在打掉內堤,讓河水慢慢淹沒土地變成溼地。
這個計畫施行後,超過600種植物在新形成的池塘周圍生長,同時吸引水鳥覓食,成功促
進了生物多樣性的增加。
因為海平面上升,像荷蘭這樣的低窪土地管理政策,因而更形重要;美國紐約市市長彭博
(Michael Bloomberg)也認為,都市的小型溼地其實具有抗暖化之效。和過去相比,今
日紐約市僅保存下1%的淡水溼地和10%的潮汐溼地(請見下圖),不過卻很少市民認識這
些溼地。此外,由於紐約市缺乏一個完整的低窪土地的管理政策,加上地表的水資源被許
多州與聯邦法律法規所約束。而且小於12.4英畝的淡水溼地,不受州法律的保護,也不在
聯邦保護範圍之內。為改變現況,目前紐約市政府提出「規劃紐約」(PlaNYC)的願景方
案,希望能夠恢復紐約溪流、池塘含其他溼地區域等天然排水通道,同時也積極推動回復
紐約市溼地與相關法案修改的工作。因為紐約市政府已意識到,這些天然溼地是活的生態
系統,具有調節水文和氣候功能,和傳統的下水道建設相比,節省了數千萬的建設成本。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星期五班 B96702106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