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冷杉溪 Tannbach S01 (雷)

作者: mysmalllamb (小羊)   2021-01-26 21:45:36
德國電視二台 ZDF於 2015 製播的短劇《冷杉溪》Tannbach,對岸觀眾咸認是同台 2013 短劇《我們的父輩》之續作,雖然兩者間並無製作與劇情上的相關性,但針對德國歷史的檢討議題是連續的,也是 ZDF這十年來一連串德國歷史時代劇之一。它如同 ZDF一連串時代劇般採「三集短劇」(Dreiteiler)形式,第一集看似混亂鬆散的群戲開場、第二集開始碰觸爭議也讓群角展開衝突羈絆、第三集正式面對德國歷史上人人不願碰觸的黑暗面。這套模式輕薄短小地把德國一個爭議時代濃縮在 300分鐘內,很適合呈現時代景觀與肖像,雖然放長線的醞釀鋪陳往往快速跳過。
http://de.web.img3.acsta.net/pictures/18/01/12/14/55/5402744.jpg
本劇全名 "Tannbach - Schicksal eines Dorfes",副標是「一個小村的命運」,主標是巴伐利亞與圖林根傳統分界小河「冷杉溪」,橫跨它的小村名為 Mödlareuth,市政上一邊屬 Gefell 一邊屬 Töpen 但生活上是共同體。這種傳統農村聚落,一般沿河兩岸有機展開,溪流本是地理與生活核心;然而由上而下的意識型態與政治,做計畫時總悍然大筆一揮,看非洲國界與美國州界可見一斑。本劇這小村也遭遇了一次「劃界」,這邊的政治威權還算比美國和非洲的前人多點概念了,至少這一大筆還是照自然地理去畫的;只可惜,自然地理的疆界,其實是人文地理的核心。
本劇談這 Tannbach 小村幾個家庭的小人情小故事,但小人情總是被大政治悍然破壞,小人物都被當傀儡與棋子來去搬遷操弄著。時代設定從1945年春天開始、三集內經歷1945年夏天、1946年夏天、1948年與1952年,就看這小村主角群的生活與人情經歷一次次政權更迭、一次次轉型適應、一次次理想扞格、一次次分道揚鑣、以及一次次悲歡聚散。從大歷史看,我們知道 1933-1945納粹掌權、1945納粹倒台盟軍入侵、1949分立為東西德到1989年終於統一;不過此劇講的是小歷史,一切世界版圖上的簡單劃分簡單轉變,對小人物來說都是一次次血淚痛苦的強迫轉型。
https://pbs.twimg.com/media/B8hERpZCMAE61SN.jpg
此劇歷史發展大致是:(1) 1945美軍壓境,村民還在挺納粹挺美軍或躲起來之間掙扎抉擇,但美軍並非如心戰口號「解放德國」前來伸張轉型正義的,而是務實動員各路資源維繫治理的;(2) 1946混亂已定,美蘇兩軍要照兩國條約細分疆界,公事公辦要依小溪把小村一分為二,兩軍雖曾有維繫小村完整的法外談判,但談判破局真一分為二;(3) 1948小村雖分兩邊但只要有通行證過個關卡就可以,人人還覺得互相拜訪並無問題,兩邊共產資本的自由與物質差異也孕育了走私與偷渡經濟;(4) 1952東德方無法坐視人口流失了。終於蓋起「東西德圍籬」並重兵駐守格殺越界者!
看這歷史,也難怪劇中美軍一次次如史實以「小柏林」Klein-Berlin稱之,因為它與全球觀眾熟知的東西柏林分裂歷史如此似曾相識!只是它在史實就是個小村版柏林、甚至今日留有邊界圍籬博物館,因此本劇拿來當題材由小見大拍攝東西德情結時、在空間尺度上就很小巧可愛易於掌握。此劇只須稍微象徵而非寫實地塑造一些極端場景、讓各路政權在史實的關鍵時刻來這小村施展權力秀一秀肌肉、也讓小村主角們剛好都在最不該出現的時刻 XD 好死不死地集結見證承擔苦果,就可以給本劇無數揪心時刻!而它的揪心只須拍日常毋須拍狗血,知道大歷史的觀眾自秒懂落淚。
https://www.zdf.de/assets/karte-114~1280x720.jpg
此劇三集的一個個歷史時刻,給角色們的群戲配置都堅守「一分為二」的悲劇精神,這一分為二也不只是外來政權的強迫、而也有很大部分是小村角色不同理想下的不同選擇:(1) 1945春美軍來,小村就分死戰的納粹忠誠者、期待美軍的和平主義者,連軍人也分叛反納粹逃兵、與挑撥獵巫的告密者;(2) 1945夏秋美軍統治,也分親美告發者、納粹隱藏者,以及親美自由派、與對美存疑派,畢竟美國並沒真清算納粹而只意在務實動員鞏固西方陣營;(3) 1945冬天改劃歸蘇聯佔領,也分欣慰的左派支持者、憂心的前納粹份子、靜觀其變的自由派、與熱血沸騰的年輕改革派;
(4) 1946夏天經歷蘇聯佔領已半年,村民們實際體驗高壓後,也分受不了而嚮往西方的、覺得高壓但將就度日的、守護土地不太在意的、以及對共產大業認真擁抱的;(5) 1948年美蘇兩軍正式劃定「冷杉溪」為東西德邊界將小村一分為二,眾人也分為趕在期限投奔西方的、決定留下委曲求全安心度日的、做偷渡生意兼當兩邊橋樑的、以及堅守共產陣營打造理想國的;(6) 1952經濟差距擴大、越來越多人出走西德、而令東德決定鐵腕築牆後,眾人徹底喪失了自由、人心卻初次連在一起:我們只要安穩度日、不要戰爭與死亡,怎奈戰爭與死亡正式降臨、和納粹噩夢並無兩樣!
https://www.zdf.de/assets/55214-1-0022-100~1280x720.jpg
此劇有幾個家庭的親情、也有幾對中年與少年的愛情,但編劇很虐地安排殘酷的命運將他們一組組分離:
農村伯爵 von Striesow 一家:是普魯士傳統的德東「容克貴族」,並非傳統封建貴族但在普魯士與德意志帝國發展中扮演土地治理的重要角色。本劇小村村民傳統就由他們家領導農業生產,伯爵 Georg自己上了前線當納粹軍官卻不肯屠殺而叛逃、伯爵夫人 Caroline 就成了戰時小村實質領導者、她企盼戰爭終結而在美軍來時大揮白旗... 怎奈同時村裡仍有許多「國民衝鋒隊」Volkssturm誓戰到底、剛好也有「黨衛軍」SS前來清掃叛徒與弱者,為了保護廣大村民夫人就此犧牲了。於是伯爵 Georg與女兒 Anna 開始過著互懷罪咎與秘密、相愛相依卻異心的生活,終分道揚鑣。
柏林難民 Erler一家:是柏林自由派家庭,有裁縫師媽媽Liesbeth、戰爭結束年方15的兒子 Friedrich、以及窩藏多年也已15的猶太義子Lothar。這媽媽雖已中年心態卻年輕,逃到小村見有人傷亡需要扶持就留了下來,但過幾年高壓共產生活後毅然出走西方展開新人生!兒子 Friedrich是和 Anna 跨階級相愛,身為底層小民對共產主義心嚮往之,不但在 Anna 的伯爵地產被強制充公時以農工身分替她留了一片農地、甚至當到共產政權縣長的助理!這對母子意識型態壁壘分明,猶太義子 Lothar 倒是遊走兩邊做走私偷渡的橋樑,只可惜在這訴求壁壘拆毀橋樑的社會裡... (!)
納粹份子 Schober一家:是傳統父權家庭,父親 Franz是損人利己超會生存的反派、但劇情從沒有正義伸張而總是小人得志。他在威瑪早期加入社民黨、納粹上台他加入納粹黨,跟著納粹價值扭曲教養兒子為他所用、獨鍾英雄長子 Gustl鄙視殘疾次子 Heini、還操弄私生子 Horst為贏得父親肯定當個鐵桿納粹!然而到美軍佔領時他馬上藏起納粹黨證貢獻所長吃香喝辣、到蘇聯佔領時討好無用反倒給次子 Heini救家產一把;小村女子 Resi 竟愛上他鄙視的次子令他愈看不順多所壓迫、逼得 Resi 拿出黨證告發公公準備送勞改... 誰知惡貫滿盈前一天突然劃歸西德又逃過一劫!
流浪女 Voeckler 一家:從柏林逃來老家的 Hilde,年輕時和反派 Franz同為左派生了私生子,獨立扶養兒子 Horst長大但兒子為爭取父親驕傲而去當黨衛軍官。本劇開場衝突就發生在兒子 Horst身上:美軍壓境他急著救媽媽避難發揮親情、但生父一來挑撥他馬上黨衛軍上身成為殺人機器、因而造成本劇最深遠衝突「伯爵夫人之死」。苦命女 Hilde是跟兒子前來小村投靠父親與姐姐,但美軍抓走了她兒子、蘇軍又屠殺她全家、只因她爸還藏有希特勒照片... 但她彷彿早已看盡生死滄桑、從不哭泣也不嘆氣、只是默默捲起袖管幫助其他落難人、彷彿這是人生還能繼續的動力。
共產縣長 Konrad Werner:過去是柏林的共產黨員慘遭整肅逃到蘇聯、現在蘇聯佔領他終得志被派來統治小村,他滿懷共產理想痛恨納粹也要推翻舊德國建制、一來就搞資產充公平均地權大地震!無產者如 Friedrich & Lothar 很高興困苦一生終於擁有自己的土地、但容克貴族如 Anna 慘遭剝奪都很悲憤。這 Konrad 雖代表權威,也頗有人性愛著人民,不但拔擢 Friedrich讓他帶著 Anna 學習適應共產生活當個自食其力的農婦、自己也漸漸與民間打成一片還和 Hilde談上了戀愛... 只是等高壓的濫權整肅與肅殺的圍牆建立展開後,也無奈發現共產威權遠超出他想像與掌握!
https://www.sueddeutsche.de/image/sz.1.2295397/1200x675.jpg
此劇三集的情緒曲線,第一集角色眾多令觀眾忙認臉還在狀況外、第二集各種情緒與張力漸出令人開始掌握背景關心角色、第三集事態急轉直下每下愈況令人焦心又揪心!配角與路人各有令人唏噓的發展,同時反派小人總是關關難過關關過、彷彿老天沒眼獨獨眷顧他更令人氣結... 不過最令觀眾關心的,應該還是本劇金童玉女 Anna & Friedrich 這兩家:(1) Anna與伯爵老爸,相愛卻為了土地漸行漸遠;(2) Friedrich 與裁縫老媽,相愛卻為意識型態壁壘分明,只剩義子 Lothar 維繫那羈絆;(3) Anna & Friedrich跨階級又利益衝突的不可能戀情,能克服萬難開花結果嗎?
令人唏噓地,隨著季終圍牆的建立、守衛的佈設、死亡的降臨、整肅的擴大、以及關卡門柱冰冷落下... 我們企盼的善果都無疾而終、我們憂心的惡果都如期發生!唯一差堪告慰的,大概是金童玉女那誓言攜手跨越一切的「愛」吧?核心兩家主角人各有志,伯爵爸爸 Georg嚮往西德的資本發展、裁縫媽媽 Liesbeth 嚮往西方的自由多元、共產兒子 Friedrich嚮往眾生平等的無階級理想、猶太義子 Lothar 無欲無求只永保笑容維繫人情... 倒是最惹人憐愛的 Anna 最神秘也最堅強:不論政權變遷她永遠守候土地、不論悲歡離合她永遠樂觀堅持、不論人們如何變化她永保初衷。
飾演 Anna 的,是也演過幾部德國電影、但尚未有主角戲份大放異彩的德國荷裔女星 Henriette Confurius,我追她片也很久了竟到今天才看見她最有發揮的《冷杉溪》!她的演出沈重而複雜、痛苦卻堅毅,從一個無憂無慮的貴族小公主、經過多層次轉變演出超越一切人世執著的大智慧!難怪以此劇得到當年斑比獎最佳女主角。的確,度過亂世需要沈潛大智慧,各種美好生活的執著都可以放下、各種財產功名的追求都可以看破、甚至各種困苦挑戰都能靜看如過眼雲煙... 人不需要度過多少書懂得多少事,面臨艱難抉擇時只要閉起雙眼想想那最重要的初衷,一切都明朗起來。
https://www.zdf.de/assets/55214-2-0043-100~1280x720.jpg
談德國戰後轉型的時代劇,西德的有設定在 1948-1953的《我們的美好時代》、東德的則有這部設在 1945-1952的《冷杉溪》,兩者的角色命運、時代課題、以及劇情調性都截然不同,值得比較欣賞。但必須承認,看《冷杉溪》心情容易沉下去,看得越投入恐怕越感傷,因為史實就是如此每況愈下,德國人從 1933 忍受納粹到了 1945 本期待噩夢結束?結果新噩夢一再複製還變本加厲、只是國家陣營與意識型態不同、其實骨子裡獨夫理想威權執行犧牲小民的本質都一樣!更糟的是不管在哪個政權下,受害的仍受害、加害的仍加害、助紂為虐的投機份子永遠吃香喝辣...
也許一切理想與救贖,此生都難企盼到來的一天?唯有男女主角的婚禮祝詞「最慘的時代裡、這是最好的一天」能點通苦難人們知福惜福了。看《我們的美好年代》與《冷杉溪》這兩齣西德與東德戰後劇,揮別納粹噩夢的新時代「轉型」才沒一個有正義、每條新路都鬼影幢幢、都需要嚴陣以待更需要批判!這比起許多德國「轉型正義」電影那昨非今是黑白分明的好棒棒勵志敘事有意思多了,但看這種劇的代價就是心情沒法好起來... 推薦對德國歷史有一定認識或關心或興趣的觀眾欣賞,看完可以繼續欣賞 2018 年播映的《冷杉溪》第二季、看主角們年華老去撐到 1968 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PLm37aWUiU
作者: lovefish1217 (墨魚)   2021-01-26 22:55:00
裡面不少角色和我們的父輩是同一位~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