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假設] 一戰延後三十年爆發2-協約國陣營

作者: sanae0307 (戰艦神通)   2021-10-01 18:17:00
這是基於前篇的
協約國
不列顛帝國
真正意義的世界最強國家,雖然在歐洲輸德國,但以世界規模來看,德國仍無法跟英法相提
並論
英國的賢君喬治五世和優秀的政治家們對這種歌舞昇平盛世並不信任,反而察覺出這是英法
德奧俄等國家在「晚冬初春的薄冰上跳舞」的危險局勢
英國在1920年代後選擇淡出歐陸,回頭鞏固各殖民地及連結
但受到法國及日本殖民地解殖內地化運動及奧地利聯邦化影響,英國許多殖民地逐漸喊出「
不平權就不合作」「解殖或獨立」英國面臨殖民地民權運動
甚至反過來延燒愛爾蘭
英國如何改變對愛爾蘭及殖民地政策,將是比起歐陸及世界平衡更重要的課題
1933的經濟恐慌讓英國以關稅壁壘渡過
但國內保守派及右翼甚至法西斯主義逐漸主流化,成了英國的隱憂
大日本帝國
日本由於沒有一戰,沒得到山東及未能擴張在華權力
特別在1926北伐中途,中國得到德奧支援,更讓日本大陸政策無望
也沒有得到太平洋領土而沒有成為世界帝國條件
軍方氣焰少了許多
攝政太子裕仁在歐洲學習了許多,回國後開啟了第二次西化
1926登基後,選擇了如英王一樣的立憲君主路線,持續推動改革,推翻了明治憲法對天皇的
箝口令、以及聯合民權、民主運動及文官系統擊敗了軍閥勢力
同時也是對朝鮮及台灣民權運動支持他的回饋
於1928年將兩總督府殖民地解除,改立由天皇兼任國王的朝鮮王國、台灣親王國(1936開始
規定台灣親王為皇太子固有稱號),並大力推動日本化及文化信仰融合,所有願意當日本人
的殖民地人民都擁有完整帝國公民權力
固然也引起國內民族主義保守派不滿,他們認為台灣和朝鮮建設已經比日本本國大部分地方
優先了,現在居然還要放權給「下等人」?
但事實證明裕仁天皇及其支持者的改革讓殖民地效率更提高,騷亂更少
不過1933的經濟恐慌,讓整個大日本帝國也逐漸右傾
皇民化運動開始加速,原本被當作民主自由樣版的「對朝獨、台獨言論寬容」逐漸取消,國
會開始有要求朝鮮及台灣人必須在「日本人/非日本人」中選一個,不容許沉默拒答的聲音
出現
1944年的「旭日效忠法案」(不分日朝台,所有人的身份信仰只能是日本帝國公民,必須禮
敬旭日旗,拒絕者將被流放),會就此撕裂國家嗎?
法蘭西共和國
自1870慘敗以來,法國一直充滿復仇情緒
即使有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與德國在非洲默契
也堅持拒絕德國以「承認1871割讓合法性,永久放棄亞爾薩斯-摩澤爾」為條件開出的和解
但沒有適當時機發難,法國也只能繼續韜光養晦
雖然如此,法蘭西仍然是世界第二強國和第二殖民帝國
德國從來不敢小看,威廉二世時代雖然已經沒有俾斯麥時代敏感,但破冰失敗還是讓德法邊
界充滿火藥味
同時,法國也在其殖民地積極發展法國化以擴充實力
尤其阿爾及利亞早已被巴黎定調是「本土」,以及對其他殖民地示範區
1930年代前半,阿爾及利亞已經相當法國化,也是法國重要徵兵來源
在經濟恐慌期間,法國以擴大殖民地建設擴充內需,許多殖民地重要港灣都擴建成了準本土
都市
並計劃「下一個「阿爾及利亞」就是越南」
但經濟恐慌造成了中間派和自由派衰退
軍國右翼和意圖建立新巴黎公社的極左逐漸崛起
1932大選自由派執政
但1936年卻是左翼和極左聯盟當選
1940大選時,出現了極左和極右聯合主張國家社會主義的荒誕畫面,而極左和軍國的選票開
出來,註定不管是左派右派執政都要找他們
法國的民主自由危在旦夕
1944的大選或許會撕裂法國或者......
協約國相較於鋼鐵軸心和美俄聯合中立
屬三個陣營帳面最強但分歧最大的
日本擔心若法國退出,日本將會待在實質由英國獨裁的協約國
英國則對法國日本盡可能不要刺激,也擔心法國轉投美俄或者與德國私通
法國因為與英國殖民地衝突,英法協約關係日趨惡劣
德國也放出將德屬非洲賣給英法的風聲,試圖讓非洲均勢崩潰及攪黃協約國
協約國試圖拉攏義大利及奧斯曼等中立國
但凱末爾首相及墨索里尼首相不願意加盟
奧斯曼的凱末爾覺得奧斯曼有武裝中立本錢,更傾向美國,但不放心在美國幫助下逐漸現代
化的俄羅斯帝國所以保持中立
墨索里尼則只想八面玲瓏所以誰都不加
作者: goodgodgd (快叫我小白兔)   2021-10-01 19:27:00
美國不站隊還有可能,俄國不站隊就有點扯了沒一戰給沙俄放血,紅色邪教很難起來,如果沒變成關起門搞五年計劃的蘇維埃,就是一戰前地緣政治的延伸
作者: M4Tank (M4Tank)   2021-10-01 22:15:00
想抄KR認真點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