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行書] 第一章 歷史

作者: sunrice (蘇打餅乾)   2010-11-07 11:03:24
在二十世紀以前做為一種"樂隊"的藝術形式
管樂隊並未過多地向室內化和交響化的方向發展
雖然 很多專家都把莫札特 白遼士 理查史特勞斯等作曲家
的管樂八重奏作品視為經典室內管樂作品的典範
但管樂的重奏和管樂隊的概念畢竟有著本質的區別
二十世紀初 霍爾斯特的第一管樂組曲應該是一部劃時代的為管樂隊而做的交響管樂作品
而此前凱莫的紐約第二十二軍團軍樂隊 也為管樂隊的交響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蘇沙曾把凱莫稱為美國管樂隊之父
早期軍樂隊的演奏場地都是在室外
主要擔任慶典演奏 徵兵宣傳以及行軍和戰鬥時鼓舞士氣的演奏
其中 徵兵宣傳 行軍戰鬥時的演奏都是行進間演奏
因此 軍樂隊military band實際上本身就是行進管樂隊
由於軍樂隊員是帶著樂器而非武器上戰場的
沒有直接戰鬥能力和保護自己的能力
因此 往往隨同軍樂隊一起的還有一支護衛隊guard line
這就是我們今天經常在各種行進表演中看到的視覺表演組color guard
視覺表演組使用的刀槍 旗 正是從護衛隊的裝備演變而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 徵兵方式逐漸以法律的形式制度化
不再需要軍樂隊在大街遊行parade以招攬人群的注意
而作戰方式的改變也是軍樂隊逐漸退出了戰場
鼓號樂隊和笛鼓隊隨之也慢慢退出了軍樂的序列
只有軍樂隊military band做為一種禮儀和藝術團體在軍樂中保留了下來
而行進演奏也成為一種規範的演出形式之一
這種形式保留了遊行和軍事隊列中的很多規範動作和隊形技術
主要體現軍人的一種莊嚴威武的氣勢 藝術特色比較單一 表演性不強
除了擔任慶典儀式演奏 勞軍以及聯歡活動演出外
軍樂隊還擔負著與友軍之間的互訪友好交流等任務
隨著軍樂節tattoo的誕生 這種交流變得更加規範和更具規模
軍樂節也成為各國樂隊互相學習 互相影響 增進友誼和了解的一個平台
而軍樂節的演出一般也是以場地遊行為主要形式
軍樂隊的發展向來與戰爭有著密且的關係
而青少年管樂活動的迅速普及和發展
卻與戰爭的結束和戰後經濟的恢復有著密切的聯繫
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
二戰期間 美國軍隊總人數最多時達到一千兩百萬
而戰後不到兩年 軍隊總人數便驟減為一百五十多萬人
大批軍人轉業到地方 其中有很多軍樂隊的職業管樂藝術人才
他們便成為組建 輔導學校社區管樂隊編制 演奏方法 演奏曲目表演形式等等
在編制上除了有軍樂隊military的編制外
也同樣有鼓號樂隊drum corps的編制
軍樂隊的遊行表演 也成為青少年管樂隊的重要表演形式
日本等國家至今仍然保留有專門的場地遊行比賽
在這類比賽的規則裡 有很多傳統的規定動作和技術
隨著戰後經濟和文化的快速恢復和發展
僅僅以進行曲為主的管樂隊遊行表演 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青少年的需要
著名交響樂的片段 各種流行音樂 爵士樂等很快也被吸收到行進表演中來
很顯然 這樣的音樂已經不再適合嚴肅的遊行表演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
逐漸形成了以表演為主的現代青少年行進管樂表演marching show
有專家認為 美國青少年行進管樂表演的爆發式發展
依賴於風行全美的美式足球比賽
最初 美式足球比賽每一節之後的中場休息往往是看台上各隊球迷們互相鬥毆的時間
因此 人們就想出了在比賽休息時間 讓行進樂隊到場上表演的辦法 以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這樣就為學校和社區的行進樂隊提供了很多表演和發展的機會
與此同時 管樂藝術開始向著兩個完全不同的方向發展
以職業軍樂隊和專業管樂隊(包括音樂學院的學生管樂隊)為主的室內化和交響化的發展
和以青少年管樂隊為主的通俗化 行進化的發展方向
前者在幾十年中取的的藝術成就是眾所周知的
而後者在近幾年才引起了國內同行的重視
美國 日本等國家的行進管樂發展
經歷了從傳統場地形到現在行進表演的過程
既使今天 在最前衛的行進表演中 我們仍能看到很多傳統的場地遊行的技術和理念
因此 在我們學習現代管樂行進表演時 掌握傳統場地遊行的技術和理念同樣是非常必要的
這不僅是補行進語彙和技術的課 也便於與世界行進管樂界的交流和學習
同時 在同一舞台上 甚至是同一樂隊中抱持傳統與現代的共存也許更是和中國的文化特點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